葛增欣
鄆城縣人民醫(yī)院,山東鄆城 274700
心肌橋和多種疾病的臨床癥狀具有相似性,例如心絞痛或者急性心肌梗死等,同時和動脈粥樣硬化的產生存在一定的關系。臨床中均采用冠狀動脈造影進行診斷,但目前臨床中主要采用冠狀動脈CTA進行診斷[1]。該研究對該院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收治的647例疑似冠心病患者選擇冠狀動脈CTA進行診斷,現(xiàn)將臨床應用價值進行,現(xiàn)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該院647例患者的冠狀動脈CTA檢查資料,平均年齡(59.7±12.1)歲(15~90 歲);其中男386 例,平均年齡(58.2±12.8)歲;女 261 例,平均年齡(61.6±10.8)歲?;颊吲R床癥狀表現(xiàn)為不同程度的胸悶、胸痛、心前區(qū)不適、心悸,其中45例患者合并糖尿病,15例患者既往有心臟手術史(包括冠狀動脈支架置入術10例,冠狀動脈搭橋術4例,風濕性心臟病瓣膜置換術1例);230例患者心電圖有STT段改變。該研究所選病例均經(jīng)過倫理委員會批準。檢查前所有患者均簽署“特殊檢查知情同意書”。
雙源螺旋CT其球管旋轉一周的用時為0.33 s,并予以其非離子造影劑進行靜脈注射,選擇容積再現(xiàn),并對曲面進行重建,對多平面進行重建,隨后對冠狀動脈進行重建[2]。
252例(38.0%,252/663)患者檢出心肌橋,平均年齡(58.5±12.0)歲;其中男 160 例,平均年齡(56.9±12.6)歲;女 92 例,平均年齡(61.3±10.5)歲。前降支心肌橋 111例(44.0%),回旋支 22例(8.7%),第一對角支 53例(21.0%),邊緣支 79例(31.3%),右冠狀動脈22例(8.7%)。前降支心肌橋的發(fā)生率明顯高于其他支冠狀動脈。647例患者共檢出孤立性心肌橋81例,48例 (59.3%)發(fā)生于前降支,第一對角支32例(39.5%),回旋支 6例(7.4%),鈍緣支 24例(29.6%),右冠狀動脈4例(4.9%),前降支孤立性心肌橋的發(fā)生率也明顯高于其他分支冠狀動脈。111例前降支心肌橋患者中,56例(50.5%)合并前降支動脈粥樣硬化,48例為孤立性心肌橋,另外7例患者合并右冠狀動脈或回旋支、邊緣支血管粥樣硬化。
111例前降支心肌橋,心肌橋長約(27.31±9.18)mm,壁冠狀動脈輕度狹窄55例,中度狹窄36例,重度狹窄20例;淺表型心肌橋56例,深埋型心肌橋55例,深在型心肌橋心肌橋厚度約(3.22±1.13)mm。心肌橋深度與壁冠狀動脈血管狹窄程度的關系。見表1。
表1 111例左前降支心肌橋-壁冠狀動脈狹窄程度與心肌橋厚度的關系
48例左前降支孤立性心肌橋患者,37例有不同程度胸悶、胸痛癥狀;15例患者心電圖STT段改變;超聲提示室壁節(jié)段運動異常者5例。見表2。
表2 左前降支孤立性心肌橋狹窄程度與相關因素的關系[n(%)]
冠狀動脈主干和分支均存在于心外膜下脂肪組織中,其冠狀動脈整個發(fā)育時,例如小梁動脈網(wǎng)在外移動的過程中產生失敗現(xiàn)象,其淺層的心肌會對動脈或者其分支進行覆蓋,已經(jīng)被覆蓋的冠狀動脈則為壁冠狀動脈,在對其進行覆蓋的過程中其心肌纖維則是心肌橋[3]。心肌橋在臨床中為先天性解剖變異,因為前降支胚胎在心肌中進行發(fā)育,使得此病發(fā)病位置在前降支中,通常情況下為單支,但是也會出現(xiàn)多支的情況[4] 。
冠狀動脈造影通常只能檢測出存在顯著狹窄現(xiàn)象的心肌橋,因此具有較低的檢出率。大量的臨床研究證實,CT對心肌橋進行診斷,其敏感性均高于冠狀動脈造影,同時冠狀動脈CTA能夠將血管的形態(tài)、走行等進行充分呈現(xiàn),同時還能夠將心肌中的壁冠狀動脈進行呈現(xiàn),能夠對其進行直接診斷[5]。通過MPR檢查后可知,能夠檢查出冠狀動脈走行心肌,因此可以對其進行診斷。其心肌橋的位置、實際厚度以及寬度等和心肌缺血存在的一定關系,和冠狀竇的位置越鄰近,且寬度和厚度均有所增加時,心肌橋對血管則具有顯著的壓迫現(xiàn)象。大量的臨床研究證實,心肌橋的厚度能夠檢測血管在收縮過程中的狹窄程度,但是實際厚度并沒有確定。在臨床應用中,單排螺旋CT不能夠滿足其掃描用時,且空間分辨率要求無法滿足,因此不能夠將其作為心臟成像。4排螺旋CT將用時減少之后,在心臟掃描中可以進行采用,但是患者無法在一次屏氣中將檢查完成。而伴隨16排、64排以及128排CT技術的完善以及發(fā)展,在提升球管轉速的同時提升了分辨率。
該研究還顯示,臨床是否出現(xiàn)心電圖上STT段改變與心肌橋壁冠狀動脈血管狹窄有關,中、重度血管狹窄的患者心電圖STT段改變的發(fā)生率分別為58.3%,83.3%。一般認為心臟收縮致壁冠狀動脈狹窄>75%,心電圖上可能出現(xiàn)STT改變,而<75%不會出現(xiàn)STT改變。但是本組研究中3例壁冠狀動脈輕度狹窄的患者出現(xiàn)STT改變,可能與CTA重建時相或者與冠狀動脈痙攣有關。壁冠狀動脈中度、重度狹窄的患者中,分別有16.7%、66.7%出現(xiàn)超聲下室壁運動減弱,但是未出現(xiàn)室壁運動消失或矛盾運動。
雙源螺旋CT冠狀動脈CTA能更多、更有效地檢測心肌橋的存在;分析冠狀動脈的起源,左右冠狀動脈大部分起源于左右冠狀動脈竇;觀察冠狀動脈的走行情況,有助于心肌橋的診斷;量化分析冠狀動脈的狹窄程度及狹窄長度;區(qū)別鈣化斑塊及非鈣化斑塊,以及對管壁的影響程度。而且能通過CTA的4D電影模式可動態(tài)觀察心肌橋在整個心動周期的變化,為診斷提供確切依據(jù)。冠狀動脈通常是緊鄰心肌的,在心肌和冠狀動脈之間常見脂肪組織間隔,在CTA圖像上容易識別心肌橋的存在,并能觀察心肌橋的深度。為了不過度診斷心肌橋,通常在CTA橫斷位圖像上明確顯示了冠狀動脈周徑完全被心肌包繞,才能診斷心肌橋,所以冠狀動脈緊貼心肌的,不能算作心肌橋。多位中外專家學者從大量臨床病例中總結分析心肌橋的類型及發(fā)病率,韓虎魁[6]用64排CT從臨床221例心臟患者中,發(fā)現(xiàn)心肌橋發(fā)病率約23%,而深埋型高達59%;辛鵬等[7]用64排CT從臨床188例心臟患者中,發(fā)現(xiàn)心肌橋發(fā)病率約30.5%,而深埋型高達41.1%;王國慶等[8]用64排CT從臨床900例心臟患者中,發(fā)現(xiàn)心肌橋發(fā)病率約18.6%,而深埋型高達36.1%。心肌橋主要發(fā)生在前降支中段,右側冠狀動脈很少見到心肌橋,所以臨床對前降支的心肌橋更加關注,因為前降支是更加重要的供血血管。
綜上所述,冠狀動脈CTA在對心肌橋進行診斷的過程中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可在臨床診斷中進行推廣以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