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春耀
都說男耕女織是農(nóng)業(yè)社會的特征,我覺得不夠準(zhǔn)確。兒時耳聞目睹,農(nóng)婦不僅要隨丈夫上山下地勞作,還得做家務(wù)、哄娃、割草、喂養(yǎng)牲畜、做針線活……感覺女子雖然干的農(nóng)活可能不如男子重,但普遍比男子忙。
我的母親便是這樣一個忙得像陀螺的女子。每天最早起床,最后吃飯,最遲睡覺,忙個不停。
在那個年代,織毛衣仿佛是女子必備的技能。小時候,我們身上的毛衣都是母親靈巧的手一針一線織出來的,又緊又密,溫暖厚實。
母親織毛衣都是利用晚上、下雨天或其他零碎時間。母親閑暇時會上街稱幾斤毛線,顏色一般較純,以黑色、紅色、藍(lán)色居多。毛線一買來,母親便把它們一團團繞成拳頭般大小的球狀,存放著以備不時之需。一有空閑,便把它們拿出來,在兩根光滑順溜的筷狀竹針間飛舞,一針針,一行行,編織出各種簡潔的花樣和款式。
母親織毛衣不用尺量,只需目測,便能知道我們大約穿多大。母親在做女兒時就學(xué)會了織毛衣,到了為人母后更是輕車熟路,基本上不用低頭,手穿來插去,輕挑慢捻,閑聊間一團團小球狀線團在左纏右繞間慢慢變小,一爿衣物在飛針走線中慢慢變長變大。很是驚詫,即使不在煤油燈、電燈下,就是在朦朧的月色中,母親的織針也能翻飛自如。由于當(dāng)時天氣比較冷,母親織的毛衣一般都是高領(lǐng)的,風(fēng)灌不進(jìn),穿起來寒氣全無,溫暖無比。
能織毛衣,織圍巾、手套、帽子等自然不在話下,甚至毛褲也是母親精心編織的溫暖。
后來,為了賺點零花錢,許多女子會找人拿些針線活兒在家里做。堂姐當(dāng)年有幫人攬這方面的活兒,母親做起來自然更加方便。幫人織毛衣做起來就不能隨心所欲了,得按照廠家提供的圖樣來,各種形狀、色彩搭配,花樣繁多,做不好得修改,甚至報廢,拿不到工錢。那圖樣密密麻麻的,跟工程設(shè)計圖一樣復(fù)雜,年幼的我怎么也看不懂,心靈手巧的母親一點就通,于是織毛衣織得更勤了,就連出去串門做客,都要隨手拎個袋子,裝著半成品毛衣和毛線,遇到空閑便織上幾針。左鉤右挑,沒幾天,一件毛衣就成了,提前交貨,上家非常滿意。我們家的日子也在母親的穿針引線中慢慢滋潤起來,只是母親的手已然變得粗糙,甚至龜裂,織毛衣時手指得纏上膠布,真是讓人心疼。
不久,商品經(jīng)濟大潮很快席卷了農(nóng)村,各種御寒之物琳瑯滿目,天氣似乎也沒小時候那么冷了。而現(xiàn)代婦人,閑時埋頭玩手機,聊微信,很少有人會織毛衣,能穿著母親手織毛衣的孩子越來越少了,少得令人傷感,于是愈發(fā)懷念那些因母親柔軟厚重的毛衣而異常溫暖的舊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