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小戎
18世紀的英國學者塞繆爾·約翰遜出身貧苦,但經(jīng)過不懈努力,終成一代文豪。他編過英語詞典,寫過《詩人傳》,研究過莎士比亞戲劇。他記性特別好,很喜歡讀書。他說:“一個年輕人一天應該閱讀五小時,這樣他會獲得大量的知識?!?/p>
對一般人來說,很難做到每天閱讀五小時。但約翰遜關(guān)于讀書的其他觀點適用面更廣。他說閱讀要從興趣出發(fā),不必強求,“一個人要提高一般修養(yǎng),讀書應隨興而至,一時想讀什么就讀什么。若要學習某一門學問,那自然就得經(jīng)常堅定不移地求得進步。我們有心讀書時,讀過的內(nèi)容會留下較深的印象;無心讀書時,一半心思花在集中注意力上,只有一半用在讀的東西上”。
據(jù)鮑斯威爾記載,赫伯特·克羅夫特牧師勸告自己的學生,無論開始讀什么書,都要把它讀完。約翰遜說:“這可真是個奇怪的勸告;這等于勸人下決心,無論結(jié)識什么人,都要和他廝守終生。一本書,也許毫無用處,也許其中只有一點可取之處,難道我們非得從頭至尾看完不成?”他說很多書不值得看完,“寫得不努力,讀起來就無快感”。
英國學者亨利·希金斯在《約翰遜博士的人生指南》一書中說,約翰遜喜歡讀一些枯燥的大部頭,他最喜歡的作者包括荷蘭法學家胡果·格勞秀斯、意大利詩人波利齊亞諾、法國學者斯卡利杰,這些人的書現(xiàn)在只能在大學圖書館里看到。在大學里,他引用了不太知名的古羅馬作家馬克羅比烏斯的句子,讓他的老師驚訝不已。約翰遜跟馬克羅比烏斯一樣,對天文、地理、數(shù)字7的重要性很感興趣。約翰遜認為要多讀經(jīng)典,他說:“有人認為,現(xiàn)代作家的多產(chǎn)和現(xiàn)代出版物的大量涌現(xiàn),對于過去的優(yōu)秀作品是不利的。因為在這種情況下,為趨時計,我們不得不去讀那些價值較低的東西,而無暇顧及過去的那些優(yōu)秀作品,因為與其讀古代的優(yōu)秀作品,不如讀現(xiàn)代作品,它們更能使人在談話中滿足自己的虛榮心……現(xiàn)代作家是文壇上的月亮,他們發(fā)出的光是一種反射光,是從希臘、羅馬古典作家身上借來的光?!?/p>
針對不同的目的,約翰遜有不同的閱讀方式。對于自己感到好奇的東西,他可以完全沉浸其中;為解答特定問題而讀書時,需要研讀;對于費腦筋的材料,要仔細地、批判性地閱讀;最后,當注意力無法集中時,就去瀏覽報刊。
這一周,除了研讀《約翰遜博士傳》,我還讀了讓我感到好奇的《七宗罪·貪吃》,書中說:“路易十四的朝臣巴拉丁伯爵的夫人和約翰遜博士的密友亨利·思羅爾,都是眾所周知的因暴飲暴食而死的大名人。”還讀了《泰晤士報》網(wǎng)站上的一篇書評:“查理五世并非天生的語言學家,但他知道要用交談對象的語言跟他們說話,據(jù)說他曾經(jīng)說:‘我對上帝說西班牙語,對女人說意大利語,對男人說法語,對我的馬說德語?!?/p>
(吳 華摘自《三聯(lián)生活周刊》2019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