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芳 吳雨曦 王朝暉
自15世紀文藝復興時期起,裙撐成為西洋女裝中的重要構成部分。①從最早的吊鐘式裙撐,到洛可可時期駝籃式裙撐,再到 19 世紀末的巴斯爾裙撐,裙撐經過了數世紀的發(fā)展和演變,也成為不同時期西洋女裝造型變化的重要構成及影響因素。②無論時代和潮流如何更替,服裝設計師們總在不斷研究服裝與人體的空間關系。而裙撐作為硬支撐的主要方法之一,一直是大體積服裝設計和制作時常用的塑型方法。③尤其是現代的高級定制、禮服設計以及創(chuàng)意服裝設計領域中,大體量支撐仍是設計師們著力研究的課題。目前,國外相關行業(yè)中,對裙撐的制作仍參照平面結構進行設計和制作。如Francis M.Kelly 在《European costume and fashion 1490~1790》④一書中,有不少裙撐構造的示意圖。另 Janet Arnold著《Pattern of Fashion 4》⑤中也有一個巴斯爾裙撐的復原研究。在目前國內相關行業(yè)中,制作裙撐時多采用簡易塔裙的結構及樹脂魚骨、硬紗等材質,造型效果和變化相對有限。導致這個現狀的原因有多種,一是設計師對西洋服裝發(fā)展脈絡及構造了解淺薄,對裙撐結構制作形式仍陌生;二是缺少相關的實物進行參考,多數都是從畫作或照片中看到服裝,而無法了解內部裙撐結構。近幾年國內學者針對西洋裙撐有了一定的理論研究成果,朱蕾對文藝復興至 19 世紀的部分裙撐形態(tài)有所描述,其著眼點主要是從藝術史和生活史方面討論服裝形態(tài)流。⑥何艷迪對裙撐的起源和發(fā)展進行了梳理,并對結構要素進行了分析。⑦黃幗鴻等對無骨裙撐結構設計進行了研究,該文雖然是基于現代服裝市場的禮服裙撐研究,但相關工藝的實驗性研究方法值得借鑒。⑧
目前國內有關巴斯爾裙撐的專題性論文幾近于無,裙撐雖然已經不再是現代女性著裝的必要組成部分,但在國際高定秀場及各類創(chuàng)意類服裝中,裙撐仍是大體量服裝造型的重要支撐部件,其結構及形制仍存在研究和探討的必要性。19世紀末的巴斯爾裙撐,突出強調臀部的體量塑造,從類型豐富性及結構復雜性來說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而,本文以巴斯爾裙撐的結構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圖像分析,結構復制實踐,對巴斯爾裙撐進行理論研究及實踐論證。圖片資料主要來自于世界各著名博物館網絡發(fā)表的信息,如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大英博物館、法國 Nuits de Satin Paris博物館等,該類博物館資料圖片清晰,裙撐的時期、材質、尺寸等信息均有介紹,可滿足本研究對資料準確性、完整性的需要。
圖1:喬治 · 修拉,《大碗島的星期日午后》,1884~1886年創(chuàng)作
圖2:骨架型裸架式裙撐,美國大都會博物館館藏(編號2015.728)
圖3:骨架型布架式裙撐,美國大都會博物館館藏(編號2008.89)
在西洋服裝發(fā)展史上,女性著裝體量最盛當屬文藝復興時期。而作為擴充服裝體量的重要配件——裙撐,也誕生于此時。此后數世紀,不同時期的西洋女裝之造型、體量變化多依托于裙撐的形態(tài)及結構而產生變化。
巴斯爾裙撐出現于1868年,由于巴斯爾裙撐對同時期女裙形態(tài)的影響,西洋服裝史常將1870~1890期間稱為“巴斯爾時期”。⑨巴斯爾時期女裙形態(tài)剪影,可由該時期法國新印象派畫家修拉的名作《大碗島的星期日午后》(1884~1886)略見一斑(圖1)。畫中女性均著日裝,上衣緊小合體,胸部形態(tài)在緊身胸衣的塑托下飽滿圓潤。正視狀態(tài)下,下裙在臀及底擺緯度變化不明顯,且前中平整。而側視圖表現為,后中腰線至臀圍線間的夸張隆起和弧線型的輪廓造型。此時緊身胸衣和裙撐的穿著配合,是對女性胸、臀體“S”形特征的強烈表現。此后,巴斯爾裙撐以其突出強調的臀部造型特點,對近現代“S”型女裝廓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本次課題研究參考巴斯爾裙撐實物資料共50例,分別來自美國大都會博物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美國洛杉磯藝術博物館(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法國Nuits de Satin博物館,英國維多利和亞阿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京都服飾研究所(The Kyoto Costume Institute)以及中國絲綢博物館,年代集中在1860~1990。其中1870~1890期間實物數量較多,為巴斯爾裙撐的盛行時期。從材料及制作形式上看,此一時期巴斯爾裙撐大體可分三類,即骨架型、填充型及褶裥型。依據具體結構工藝,每類在款式上另有細分。
所謂骨架型,是指用縱橫交錯的支架來塑造體積空間,是最為傳統(tǒng)的裙撐制作形式。⑩15至18世紀,裙撐橫向或縱向的骨架材質均為鯨須又或金屬圈等。而進入19世紀,裙撐制作日趨簡易輕便,無論是克里諾林裙撐還是巴斯爾裙撐,盡管橫向骨架仍為金屬制,但縱向骨架則多以布條替代,通過骨架的不同排列構造,達到后中臀部的隆起造型。?根據材料及制作方式,又可分為無面料的裸架式和覆蓋面料的布架式兩種樣式。
裸架式,是指無罩布的單純骨架樣式。通過調整橫向或斜向骨架間長度差值和交疊角度,來實現臀部的體積擴張??v向布帶的作用在于控制間距及穩(wěn)定框架。裸架式除有橫向、斜向骨架變化外,還有長、短變化(圖2)。其中,斜向排列的骨架裸架式巴斯爾裙撐,其后中輪廓弧線起伏最大的,也是最為典型的巴斯爾樣式。?
布架式,是指在金屬骨架之外,再覆蓋一層罩布的巴斯爾裙撐。裙撐中金屬骨架的縱向間距及橫向圍度差,最終決定著裙撐后中的弧度和形態(tài),罩布及系帶則起到連接和穩(wěn)定的作用。從造型來看,布架式裙撐的整體形態(tài)猶如一根蜿蜒的管道,窄而長(圖3)。此外,布架式底擺常有單層或多層荷葉褶裥裝飾結構,應是為裙裾較長的外裙修飾所用。
填充型集中出現于1885~1975年間,在現存1875年前后的裙撐實物中,部分裙撐去除金屬骨架,開始使用填充形式完成體量塑造。每件樣式、材質各有不同,無完全定式。以短款居多,其長度多為腰線至大腿根部。
相對于骨架型,填充型小巧、精致,內部填充物類型豐富,除谷殼、羽毛、蕾絲外,還有金屬圈、彈簧等硬質物填充(圖4)。如京都服飾研究所(KCI)收藏的一例1880年裙撐(編號AC3157 80-8-47),由帶金屬襻腰帶及三只蕾絲面料制作的筒狀布袋構成,每只布袋中都置放有一根金屬彈簧(圖4中)。不同于骨架型裙撐只使用素色棉料,填充型的外層面料花色豐富,不拘一格。除馬毛織造的條紋面料、印花棉布料、蕾絲等,也有去除外表布袋而直接采用藤編或金屬網定型而成的巴斯爾裙撐(圖4右)。
褶裥型巴斯爾裙撐無骨架、無填充,完全依靠不同方式的褶裥結構使得面料翻轉、堆積,從而形成體量以支撐外裙。從我們目前所收集的巴斯爾裙撐實例看,褶裥型是三種類型中體量最小、最為輕便,也是數量占比最小的一種類型。
從褶裥方式和形態(tài)看,主要有兩種細分樣式。一是規(guī)律工字褶裥樣式(圖5左)。該樣式有長有短,每層裁片由若干個橫向排列或縱向排列的工字褶所構成。二是不規(guī)律碎褶樣式,即采用多層不規(guī)律碎褶荷葉邊的層疊堆積來實現局部體積擴張(圖5右)。其制作形式與現代裙撐無異,也可看作是現代裙撐的雛形。此種結構裙撐的體量大小由其使用面料的厚度及挺括度決定。此外,也有個別抽褶式巴斯爾裙撐在邊緣穿入鋼絲,以形成更為蓬松和飽滿的體量。
(1)復原對象選定與分析
本次裸架式復原選取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裙撐(編號2015.728)作為復原對象,如圖2所示。此裙撐為19世紀70年代典型的斜向交疊裸架式樣式,由上下兩部分骨架構成。底部環(huán)形骨架由13個大小不一的圓形環(huán)輪組成,圓環(huán)圍度由上至下逐漸增大,整體前高后低。上部骨架為14個圓環(huán)兩兩交疊而成,利用環(huán)輪的圍度差及交疊角度變化,形成后中逐漸增大的隆起形態(tài)。上下兩部分骨架由左右四條及后中一條縱向布帶來牽引上下部并連接于裙腰上。
在結構制作上,裸架式巴斯爾裙撐是通過布帶的牽引對骨架進行有序的排列,其復原難點及結構要點如下:
① 圓環(huán)材質的選擇。由于裸架式裙撐上部圓環(huán)需兩兩交疊,且部分懸空,故而要求骨架材料具有一定硬度、反彈力,且不宜過重,在試用了常規(guī)樹脂魚骨、金屬絲等材料后,確定圓形藤條的韌性、可塑性及穩(wěn)定性,更適于交疊式環(huán)輪骨架制作。
②圓環(huán)間距及整體形態(tài)的穩(wěn)定性控制。由于裸架式在縱向的支撐極為有限,而橫向骨架層數多、角度變化豐富,故而在制作時容易移位、變形。經多次試驗總結得出,縱向支撐的穩(wěn)定性是制作的首要條件。在制作時,先確定裙撐長度,再將人臺高度調至裙撐腰線至地面高度,即裙撐長度的位置,并將縱向布條分別固定于人臺腰部及地面,保證縱向長度的穩(wěn)定,并在此基礎上制作上下部分環(huán)輪。
③下部圓環(huán)間距及周長計算。下部環(huán)輪形態(tài)結構看似簡單,但不計算間距及周長,會形成各環(huán)之間圍度偏差過大,最終導致裙撐失衡而變形。經試驗,可按式1計算出布帶上每個圓環(huán)的間隔距離。此外,由于裙撐后中部的布帶傾斜,為了使圓環(huán)排列保持相對水平,后中布帶的間隔距離要加上0.2~0.3厘米的差值。在整個結構穩(wěn)定之后,開始排列下半部分的環(huán)形骨架。按式2得到每個圓環(huán)間周長的差值,用最大圈的周長減去差值可計算出每個圓環(huán)的周長。
圖4:1850~1900年間填充型巴斯爾裙撐。左為英國V&A博物館藏1875年前后巴斯爾裙撐(編號T.69-1980);中為京都服飾研究所(KCI)館藏1880s裙撐(編號AC3157 80-8-47); 右為美國大都會博物館館藏1880s裙撐(編號C.I.53.72.17)
圖5:褶裥型巴斯爾裙撐。左為美國大都會博物館館藏1880年前后裙撐(編號:C.I.38.23.282);右為法國Nuits de Satin Paris博物館館藏裙撐
圖6:骨架型裸架式裙撐圓環(huán)制作
在以上公式中:C為裙撐圓環(huán)的周長;L為裙撐相鄰圓環(huán)之間的布帶距離;n為裙撐圓環(huán)的個數。
(2)復原對象制作
① 裙撐下部圓環(huán)制作:首先,將裙腰以及左右兩側、后中的雙層布帶進行排列,并固定繃緊(圖6左)。
②裙撐中部圓環(huán)制作:進行底部環(huán)輪的間距計算,并在布帶上進行標注,將最大圈的圓環(huán)與地面固定,調節(jié)人臺高度,使每條布帶都保持緊繃的狀態(tài),以防止在制作過程中松動而影響形態(tài)。根據計算出的結果按照從下到上的順序,依次對圓環(huán)進行整齊地排列,并在布條上做標記的地方將布條與圓環(huán)固定(圖6右)。
圖7:骨架型裸架式的巴斯爾裙撐復原作品
圖8:骨架型布架式裙撐的內部扁狀藤條骨架復原
圖9:骨架型布架式裙撐的布托平面樣板
圖10:骨架型布架式的巴斯爾裙撐復原作品
③裙撐上部圓環(huán)制作:制作前,再次確定縱向布帶處于繃緊狀態(tài)。將藤條分別左右貫入,壓于布帶下,并于后中相互交疊穿插。由上至下,依次交疊,圍度由小至大。通過調整藤條與布帶疊壓的角度,可調整后中的弧度大小。角度越小,后部弧度越大。最終完成裸架式裙撐的制作(圖 7)。
(1)復原對象選定與分析
本次布架式復原對象為大都會博物館館藏1870年代(編號2008.89)的巴斯爾裙撐(圖3)。該裙撐由上下六個半圓形輪骨構成,外覆紅色棉布料。由側視圖清晰可見,六個輪骨排列角度各有不同,以形成后中的隆起和弧線形態(tài)。
在結構復原之初,研究曾嘗試運用現代裁剪思維,即以橫向布片上下緣的弧度差來形成輪廓造型,但制作效果并不理想。經過反復實驗,總結得出布架式巴斯爾裙撐的結構復原要領在于:一是必須先完成內部骨架,再外覆布料,進行定位立裁;二是外罩布托除橫向分片與弧度變化外,中心線處亦有明顯的弧度變化,故而需中線斷裁。即左、右各裁片分別縫合后,再進行中線縫合 ,而后穿入藤條,方可達到骨架與布托的穩(wěn)定。
(2)復原對象制作
① 以扁狀藤條搭建骨架。在搭建的過程中,仍以前述公式進行基本計算,以確定輪骨的長度和間距。借助橡筋進行節(jié)點鏈接及定位,制作中每個輪骨的角度需多次調整以達到裙撐理想的輪廓弧線,最后骨架成型(圖8)。
②覆布立裁。在完成骨架的基礎上確定布片位置,進行記號標記。不僅需標記出后中心線的位置,還要標記每一個骨架的位置及走向,以便減少誤差,避免因布托的不平整而導致裙撐變形。最后通過連接對位記號,修正線條,可得到布架式裙撐布托的平面樣板(圖9)。
③布托縫制與固定。將裙撐布托左右片縫合,并在標記處緝縫出骨架的形態(tài),再將藤條依次穿入。將裙撐骨架前檔部位的橫向藤條去除,以制作內部的橫檔系帶,裙撐的形態(tài)可通過系帶的松緊進行微調,最終完成布架式裙撐制作(圖10)。
(1) 復原對象選定與分析
巴斯爾前期主要以支架型裙撐為主,直至19世紀后半期裙撐的體量逐漸減小,結構類型也由支架型向填充型轉變。填充型復原對象為英國V&A博物館所藏1875年前后的巴斯爾裙撐(編號T.69-1980),采用紅地歐芹花紋印花面料(圖4左),藏品命名為“Bustle Pad”。
該裙撐制作要點:一是層疊拱起的形態(tài)是填充型裙撐造型的關鍵。錯落有致的起伏形態(tài)有助于腰部至臀部弧線的形成,并能更好地起到支撐作用。為了更好地實現層疊結構,該類填充型裙撐從下至上的制作步驟尤為重要;二是材料填充的飽滿程度將直接影響裙撐的造型效果。巴斯爾時期的填充型裙撐選用的填充材料主要為谷殼和稻谷。為了更好地還原填充型裙撐的形態(tài),復原作品選用的是與原材料相近的稻谷。
(2)復原對象制作
針對編號T.69-1980的基本復原過程及步驟簡述如下:
① 該填充型裙撐分為三層連體結構:第一層填充為基底層;然后,根據其形態(tài)繪制第二層的平面結構(圖11左)。
②在制圖基礎上,首先將第一層裁片按分割線分別進行填充縫合,然后將單獨的第二層裁片再進行縫合填充,并與第一層填充裁片相固定。隨后,以相同的方式填充第三層(圖11右)。
圖11:左為填充型巴斯爾裙撐的平面樣板;右為填充型巴斯爾裙撐的層間縫合制作
圖12:填充型巴斯爾裙撐復原作品
圖13:褶裥型巴斯爾裙撐復原作品
③為了使腰部到臀部的線條弧度緩和流暢,要對最上層的裁片進行打褶處理,在裙撐側面開一小口,將每一層填充至飽滿并用手工縫合,使得最上層的填充形態(tài)更加飽滿自然,最終完成填充型裙撐的制作(圖12)。
(1) 復原對象選定與分析
褶裥型也是巴斯爾裙撐中的一個重要類型,其出現標志著巴斯爾裙撐逐漸走向輕量化。復原對象參考法國Nuits de Satin Paris博物館的圖片資料,見圖5所示的規(guī)律工字褶裥樣式。它可通過抽褶量的多少和層疊密度來調整裙撐體積的大小,制作方式簡便。
(2)復原對象制作
相比前兩種類型,褶裥型裙撐在制作工藝上相對容易。復原對象為三層抽褶分層結構,研究首先根據測量的臀部尺寸對其進行面料長度與寬度的估算,制作類似塔裙的平面結構圖。而后依據平面結構圖裁片,制作順序由上至下,對每塊裁片依次進行三折邊的抽褶處理,并與下層面料進行車縫固定,最終完成褶裥型裙撐的制作(圖13)。
巴斯爾裙撐的結構和制作工藝是對服裝史中裙撐制作的發(fā)展與沉淀,其豐富的結構類型和復雜的制作工藝在現代設計中仍時常被借鑒運用,并在廓形的塑造上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我們對各大博物館中的圖文信息資料進行了歸類和整理,并通過實踐復原研究得出:(1)從制作形式上觀察,巴斯爾裙撐分三大類,即骨架型、填充型及褶裥型,每一類型下又可具體細分。不同類型的巴斯爾裙撐隨著時間推移,形制結構日趨簡便;(2)骨架型巴斯爾裙撐的結構核心是其骨架的構造。在裸架式巴斯爾裙撐的復原中,精妙的骨架比例關系是裙撐結構制衡的關鍵;在布架式巴斯爾裙撐的復原中,骨架構造要先于裙撐形態(tài)出現,骨架的形態(tài)和排列方式直接影響著裙撐的外部形態(tài);(3)填充型和褶裥型巴斯爾裙撐的結構要點,是以不同形式的堆疊在臀部形成空間量作為支撐,從而產生夸張臀部的效果。
注釋:
① 要彬、華梅:《西方服裝史》,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8年,第12-40頁。
②李當岐 編著:《西洋服裝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70頁。
③張黎、張浩:《從裙撐的演變看服裝的裝飾性與功能性之間的關系》,《飾》,2007第4期,第46-48頁。
④Kelly Francis M and Kelly Chuck,Schwabe Randolph,European Costume and Fashion 1490-1790, New York: Dover Publications Press, 2012,P15-32.
⑤Janet Arnold, Patterns of Fashion :The Cut and Construction of Clothes for Men and Women C1560-1620,London: MacMillan Press,1985,P78.
⑥朱蕾:《近世紀西洋女裝風格演變》,蘇州大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 2008年。
⑦何艷迪:《試論裙撐的結構工藝與應用》,魯迅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2015年。
⑧黃幗鴻、張欣:《無骨裙撐結構設計探析》,《天津工業(yè)大學學報》,2009年,第40-43頁。
⑨包銘新、萬芳:《一瞥驚艷:19-20世紀西方服飾精品》,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31頁。
⑩Cunnington, C.Willett and Cunnington,Phillis,The History of Underclothes,New York:Dover Publications, Press,1992,P15-89.
?Doreen Yarwood,Fashion in the Western World 1500-1900,London: B.T.Batsford Press,1992,P56.
?Waugh, Norah,Corsets and Crinolines,London:Routledge Press,1990,P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