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宏
按照大清官場規(guī)矩,官和吏是有區(qū)別的。官者,管也,管人、管事、管錢、管物,才算是官;吏者,力也,跑腿沖鋒、打人拘人、動刀動槍,是吏之分內事。但在那樣一個萬惡的舊社會, “吏老爺”也橫行霸道,于是在長期的斗爭實踐中,百姓總結出三種對付吏老爺?shù)姆椒ǎ?/p>
辦法一,塞錢,以錢制暴。據(jù)《竹葉亭雜記》記載,清代四川流行一種陋規(guī),叫賊開花。每當發(fā)生盜竊案,吏老爺趕到現(xiàn)場后,第一件事便是將被盜人家周圍的富戶指為窩贓戶,統(tǒng)統(tǒng)拘押起來。百姓每報一案,牽連數(shù)家, “賊開花”由此得名。送來銀子的,馬上釋放;不見銀子的,拳腳招待。挨揍的滋味不好受。于是那些被冤窩贓的富戶只得自認倒霉,紛紛塞銀子,打點吏老爺,洗清賊名。
辦法二,告官,以權制暴。據(jù)《郎潛紀聞三筆》載,乾隆年間,江蘇一帶的官場流行一種致富之道:吏老爺帶著犯人搶劫。一年早春二月,獄吏率領數(shù)名犯人手持器械、鐵鏈,在鎮(zhèn)江市丹陽縣境內打劫了一艘客船。船頭一個正在下棋的老頭被囚徒連抽三鐵鏈,頭顱脊背受到重創(chuàng),流血昏暈。
哪知,老頭是當朝太仆寺卿陳星齋,正解官居憂在家。按有關規(guī)定,官員居憂期間,算是百姓。陳星齋這個特殊百姓找當?shù)毓賳T討要說法,丹陽縣令不敢怠慢,以大事大抓的態(tài)勢,從重從嚴從快,將一干獄吏和囚徒處以重典。
辦法三,動手,以拳制暴。據(jù)《清稗類鈔》介紹,松江府某縣王氏兄弟三人都是秀才,常對人言,君子動口不動手。吏老爺據(jù)此認定,百無一用是書生,時常欺負他們。有一回,催租吏找到這三個兄弟家,橫看豎看,都覺得三兄弟不順眼,于是對他們百般責罵,結果惹火了三個兄弟。兄弟三人不僅將吏老爺痛扁一頓,還一把火燒了他們乘坐的官船。挨一頓揍,長了記性,當?shù)氐睦衾蠣斣僖膊桓疑贤跫艺衣闊?/p>
但是,以上三種方法,不管哪一種都只能緩一時之急,整來斗去,最終受苦的還是百姓。至于塞錢,百姓的錢都是血汗錢,塞幾次,搞不好就傾家蕩產(chǎn);告官吧,當時的官吏本是一家,告也白告;動手吧,那是兔子蹬鷹、狗急跳墻式,不到最后關頭,決不輕易使用。畢竟扯旗造反的,結局大多身首異處。
其實,吏老爺濫用暴力的背后,是強勢的權力在撐腰。對此現(xiàn)象,最簡單、最有效的辦法,是將權力關在籠子里,捆住吏老爺?shù)氖帜_。但是對清朝廷而言,這是最不靠譜、最危險的方式:捆住吏老爺?shù)氖帜_就是綁了官老爺?shù)氖帜_,那豈不是給自己找事?因此,縱觀當時的清朝歷史,關在籠子里的權力鳳毛麟角,百姓只能反復折騰以錢制暴、以權制暴、以拳制暴的辦法。結局一般就兩個:要么退一步,忍氣吞聲;要么干一場,改朝換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