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威
從1840年算起,180年的中國近現(xiàn)代化史,所有改革、革命和建設,都在回應兩個問題:挨打和挨餓。
“站起來”和“富起來”,就是中國式的回應話語。
洋務運動、戊戌變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國民革命,都是力圖擺脫“挨打”處境。每一個階段的精英分子都承擔了自身的歷史使命,但都使命未達,國家一直被列強操縱,在帝國主義角力中維持虛假的主權獨立。
沒有主權獨立,就無法進行自主的建設,換句話說,無法解決挨打問題,挨餓就不可避免。
真正的希望從中國共產黨誕生那一年開始出現(xiàn)。主權獨立,不挨打,繼而不挨餓,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日始。
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兩彈一星”,讓中國基本告別了挨打的危險;70年代末開始的改革開放,致力于讓人民不挨餓。今天處于攻堅階段的“全面小康”,正力圖讓舉國告別絕對貧困,讓所有中國人遠離貧寒。
“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绷暯娇倳浰鶜w納的中國共產黨的初心與使命,遠接180年的歷史幽邃。這是人民的期待與要求,也是長期執(zhí)政的合法性來源,它深深鑲嵌于國家、民族近代以來的命運歷程。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必須先了解初心與使命從何而來。
毛澤東主席凝練地概括過從1840年到1945年(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開始到抗日戰(zhàn)爭結束)這105年的歷史。
他說:“全世界幾乎一切大中小帝國主義國家都侵略過我國,都打過我們,除了最后一次,即抗日戰(zhàn)爭,由于國內外各種原因以日本帝國主義投降告終以外,沒有一次戰(zhàn)爭不是以我國失敗、簽訂喪權辱國條約而告終?!?/p>
兩次鴉片戰(zhàn)爭中,除了1842年的鎮(zhèn)江保衛(wèi)戰(zhàn)和1859年的大沽口保衛(wèi)戰(zhàn),清朝面對不遠萬里而來的少股敵人,幾乎沒有其他像樣的勝仗。而這兩次英勇抵抗,也無法影響戰(zhàn)爭失敗的整體結局。
共產黨人的結論和前人及同時代人不一樣,他們看到,真正的問題在于國家無法組織和動員人民,因而也就無法依靠人民。這一狀態(tài),有深遠的歷史源流。
中法戰(zhàn)爭,中國軍民奮勇還擊,最后也是在戰(zhàn)爭局面有利的情況下喪權辱國。
中日甲午戰(zhàn)爭,北洋水師英勇作戰(zhàn),也無法逃脫全軍覆沒的命運。結果,30余年的自強運動灰飛煙滅,中國向歷來瞧不起的日本割地賠款。
熱血抗敵是少見的,多數(shù)時候,清軍的表現(xiàn)都是“一觸即潰”。皇權中央除了戰(zhàn)和不定、立場飄忽之外,另一個顯著特點就是逃跑,跑到承德,跑到西安,然后派人投降、議和。
對于清朝的“逃跑主義”特色,有學者一本正經地分析說,這是因為清朝皇室本就是游牧民族出身,打不過就跑是由他們的基因決定的。這和美國人凡勃侖對長顱金發(fā)的西方人熱愛草坪的解釋如出一轍—他們的祖先是畜牧民族,對肥美的草地的鐘愛無法抑制。
這是一種以進化論包裝起來的玩笑。歷代中國精英,對失敗原因的嚴肅探究從未停止。
包括技不如人,所以有洋務運動的唯武器論,以及引進西方陣式、戰(zhàn)法。
包括制度落后,如將甲午戰(zhàn)敗歸因于李鴻章“一人敵一國”,所以戊戌維新試圖進行制度變革。
包括思想文化有問題,如五四新文化運動,致力于改造我們的文化。
中國共產黨人當然了解這種“器物—制度—思想文化”三段論—陳獨秀深受康梁影響,而毛澤東本身就在五四運動潮流中浮沉。但共產黨人的結論和前人及同時代人不一樣,他們看到,真正的問題在于國家無法組織和動員人民,因而也就無法依靠人民。
這一狀態(tài),有深遠的歷史源流。
從西魏到唐朝,都實行府兵制,兵農合一,耕戰(zhàn)合一,保衛(wèi)國家,就是保衛(wèi)生活,《木蘭辭》里的英雄主義,就是府兵制的典型呈現(xiàn)。但到了宋朝,一切都改變了,有鑒于唐朝藩鎮(zhèn)坐大的歷史教訓,趙匡胤“杯酒釋兵權”,重文輕武。兵農合一的府兵制一去不返,征兵制改為募兵制,兵源主要是流民、饑民、罪犯和應急時抓來的壯丁。一入兵籍,終生從軍,為了防止逃跑,每個軍人都要在臉上或身上刺字。這樣的軍隊,其戰(zhàn)斗力可以想象。民國史學家呂思勉說:“宋朝是養(yǎng)兵百萬而不可以一戰(zhàn)的,募兵的制度,達于極弊。”
與活躍的商品貿易和金融交易所描繪的“清明上河圖”般的浮華世相相伴的是,宋朝腐敗橫行,在政治、軍事上不斷受挫,疆域不斷壓縮。
也就是從宋朝開始,當兵成了一件可鄙的事情:“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鼻迥?,魯迅先生入學南京水師學堂,因為隸屬軍隊,“辱沒祖先”,就被長輩勒令改名,從周樟壽變?yōu)橹軜淙恕?/p>
近代中國的衰敗,事實上是從宋朝埋下禍根的。兵源只是表象,實質性的問題在于,國家政權和普通百姓之間的聯(lián)系被切斷,“皇權不下縣”“帝力于我何有哉”日甚一日,國家無法組織基層,基層治理交給并非公務員的、沒有“任期”限制的鄉(xiāng)紳、胥吏群體,導致封建制度在郡縣時代的基層回歸。“官無封建而吏有封建?!?/p>
國家不直接服務于人民,人民也就不對國家負擔責任。毛澤東20歲時就十分犀利地指出過這一問題:“中國固自由也,人民與國家之關系,不過獄訟、納賦二者而已,外此無有也?!痹谙鄬Κ毩⒌摹疤煜麦w系”里,國家與人民之間的這種割裂關系,尚可以繼續(xù)維持。到了晚清,帝國主義闖入之后,基層社會關系徹底重構,人民就漸漸被推到國家的對立面。
來自西方的機器產品擊潰了手工產品,農民的生活來源完全收縮到生產效率低下的農業(yè)上,變得異常拮據,自然經濟原有的自循環(huán)功能被破壞;地主搬到了城市,收租工作交給代理人打理,代理人與佃戶之間不再有人情顧慮,地主與佃戶之間的關系就完全喪失了倫理潤滑,剝削變得冷酷無情;一次次的戰(zhàn)爭賠款,不斷增加農民負擔,胥吏和鄉(xiāng)紳的嚴苛催逼,使得國家與作為人民的主要構成部分的農民之間的對立日益嚴重。原本受人尊敬的鄉(xiāng)村士紳,成了聞者切齒的“土豪劣紳”。
加之,任何戰(zhàn)爭受害者都是百姓。官兵、匪兵、洋鬼子,燒殺搶掠并無二致,這些角色,對于中國人民而言都是同一種人—敵人。
國家政權是人民的敵人,這才是中國在近代逢戰(zhàn)必敗的根源。
如果無法改變人民與政權之間的對立關系,國家無法依靠人民,那么反對帝國主義、謀求民族獨立就注定是一句空話。而這一關系的改變,恰恰是從清朝到國民黨都無能為力的。
五四新文化運動期間輿論寬松,各種主義風起云涌,自由主義、實用主義、社會民主主義、空想社會主義、基爾特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不一而足。它們的一個共同問題是,思想內容都很美好,但缺乏可操作性。
原因在于,帝國主義勢力仍然左右著中國,直系、皖系、奉系、桂系、滇系、江浙系……各系軍閥各有外部靠山,作為帝國主義的代理人,你爭我奪。
共產黨人歷史性地創(chuàng)造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國家—社會”關系—為了人民,依靠人民,而這正是初心之所起。
每一種主義都相信,國家強盛,最終要靠發(fā)展實業(yè)。而不受干擾地發(fā)展實業(yè)的前提,是國家的統(tǒng)一和獨立。所以,帝國主義、封建主義不除,所有的革新思潮都是紙上談兵。要“打倒列強除軍閥”,就無法繞開暴力革命,而各種思潮對此或心懷恐懼,或興致索然。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边@是一種除了“解釋世界”,更強調“改變世界”的思想體系,階級斗爭、暴力革命,是它的清晰明白的主張。
然而直到1919年,青年時代的毛澤東信奉的主要還是無政府主義。無政府主義向往社會自治、互助,反對包括政府在內的一切權威,希望通過觀念上的“勸善”而不是暴力革命,讓社會各階級互相愛護、團結和諧,這樣的思想取向很大程度上與毛澤東從小從母親處獲得的佛教思想熏陶相吻合。1919年,主編《湘江評論》時,他在第二號上發(fā)表《民眾的大聯(lián)合》,對比了馬克思和克魯泡特金的思想,明顯地傾向于后者的無政府主義,認為只要各個階級能夠聯(lián)合“工作”,“助人而不害人”,就可以“聯(lián)合地球做一國,聯(lián)合人類做一家,和樂親善共臻盛世”。貴族、軍閥、資本家、買辦、工人、農民,都可以共同向善,建設一個公正團結的社會。
湖南軍閥張敬堯,用黑洞洞的槍口和惡狠狠地打砸,查封了《湘江評論》。毛澤東的“共同向善”愿望落空了,他明白了掌握著槍桿子的人不會跟無權無勢的人“和樂親善”。張敬堯用行動啟發(fā)了毛澤東?!芭械奈淦鞑荒艽嫖淦鞯呐小保@是馬克思的話,“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
后來(1937年)毛澤東對斯諾回憶說,1920年冬天,他讀了三本書,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產黨宣言》、考茨基的《階級斗爭》和柯卡普的《社會主義史》,自那以后他就成了一個馬克思主義者。
摧毀物質力量的物質力量從何而來?通過階級分析法,毛澤東發(fā)現(xiàn)了農民—當時中國人民最大多數(shù)的代表者。從韶山沖的農村走出來的毛澤東,對億萬農民水深火熱的生活現(xiàn)狀有著切身體會?!安皇前ゐI,就是挨凍。有無錢治病看著病死的;有交不起租谷錢糧被關進監(jiān)獄活活折磨死的……在韶山沖里,我就沒見過幾個生活過得快活的人!”
中國的傳統(tǒng)教育,以及由這種教育造就的權力階級、知識階級,骨子里都鄙視體力勞動和體力勞動者,作為“勞心者”的士大夫與人民有著遙遠的心理和現(xiàn)實距離。宋神宗用王安石,力行變法,皇帝認為“更張法制,于士大夫誠多不悅,然與百姓何所不便?”著名政治家文彥博就說:“為與士大夫治天下,非與百姓治天下。”可見政治傳統(tǒng)里的“民本”思想,主要具有的是裝潢價值,面對外患時,國家無法與人民真正同心同德。
共產黨人歷史性地創(chuàng)造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國家—社會”關系—為了人民,依靠人民,而這正是初心之所起。
工人階級是革命的領導階級,但在19世紀20年代,中國工人階級只有300萬人左右,農民則有數(shù)億人,毛澤東認定,“農民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罢l能夠組織農民,誰就能夠組織中國;誰解決了土地問題,誰就能夠動員和組織農民?!薄罢嬲你~墻鐵壁是什么?是群眾,是千百萬真心實意地擁護革命的群眾。為了人民是革命的目的,是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要求,而依靠人民則是革命的現(xiàn)實需要和必由之路。人民與革命之間的關系,逐漸在思想里辯證統(tǒng)一起來。
后來他說,“人民是我們的觀世音,共產黨人是人民群眾的小學生”?!按猴L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blockquote> 1949年以后,再也沒有任何帝國主義勢力可以在中國土地上橫行無忌,100多年里,這是第一次實現(xiàn)。
1945年,美國青年西德尼·里滕伯格來到中國,碰上了一件震撼心靈的“小事”。一名醉酒的美國士兵駕車撞死了一個叫李木仙的中國女孩,而法庭判決他只需賠償26美元。女孩的父親后來還退回了6美元,因為按照慣例,這是“法官老爺”應該收取的好處費。
里滕伯格說,在1949年以前的中國,這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在舊中國的法律制度下,老百姓命如草芥。他的中文名叫李敦白,后來他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了毛澤東的朋友,以及一個真正理解中國革命的外國人。
女孩李木仙的生命僅值20美元,是因為三個原因:一、她是中國人;二、她是中國的窮人;三、撞死她的是外國人。
她的悲慘遭遇提醒人們,沒有國家的獨立,人民的尊嚴就一定無法實現(xiàn)。而爭取國家的獨立,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人民的力量。
如果不能與人民大眾站在一起,那么就不僅無法實現(xiàn)革命目標,自身的存續(xù)都將成為問題。1927年,當蔣介石發(fā)動政變時,由于沒有掌握人民武裝,中國共產黨人就被血腥屠殺,失去了數(shù)萬黨員,折損了許多黨內精英。
而那時的毛澤東,早已和農民融為一體,他主持的廣州、武漢兩地的農民運動講習所,帶動全國各地創(chuàng)辦了數(shù)千個農會,啟發(fā)了農民,宣傳了革命,也為后來共產黨人的東山再起打下了基礎。中國共產黨隨后從城市轉入農村,依靠農民的力量,“農村包圍城市”。
除了讓革命者們相信“勞動者是最干凈的人”之外,毛澤東還徹底扭轉了另一個傳統(tǒng)觀念—當兵可鄙。
馬克思曾給小農打了一個比方:“是由一些同名數(shù)簡單相加形成的,好像一袋馬鈴薯是由袋中的一個個馬鈴薯所集成的那樣。”孫中山先生感慨中國人是“一片散沙”,但沒有找到改變局面的辦法。中國共產黨人知道,要終結“一袋馬鈴薯”“一片散沙”的狀態(tài),關鍵在于組織基層,其核心則在于組織農民。組織農民,關鍵是武裝農民。在土地革命的基礎上,共產黨人在農村建立人民子弟兵,這樣的軍隊來自人民,與人民血脈相連,他們戰(zhàn)斗,是為了保衛(wèi)父母兄弟,以及為自己及親人謀求一個更好的社會。兵民一體以現(xiàn)代方式重歸中國,人民與國家的命運緊緊捆在了一起。
為親人而戰(zhàn),為人民而戰(zhàn),是無上光榮的事情。直到今天,人民解放軍仍然保留著“一人參軍全家光榮”的傳統(tǒng)。這是一支與歷史上的任何軍隊都截然不同的隊伍,正是這支軍隊,結束了中國人近代以來面對列強“逢戰(zhàn)必敗”的歷史,在朝鮮戰(zhàn)爭中迫使武器精良、后勤充足而且占據??战^對優(yōu)勢的西方軍隊退回三八線以南,簽下停戰(zhàn)協(xié)定。
李木仙被撞死之前兩年,蔣介石出版了一本由陶希圣捉筆的著作—《中國之命運》,在書中,他宣稱“中國國民道德的教條,是忠孝仁愛信義和平,而中國立國的綱維,為禮義廉恥”。他認為自己的是“紳士的思想”,而毛澤東的是“暴民的思想”,然而“紳士的思想”,卻無法給人們以尊嚴。馬寅初先生就直白地指出,號稱“天下為公”,實則“地上為私”。基層的土豪劣紳,支撐起上層的“四大家族”。
毛澤東把“四維八德”的陳舊說教和官僚主義一道“拋到糞缸里去”,把土地分給農民,讓婦女參加生產,告訴人們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工農和達官貴人在人格上并無差別。蘇區(qū)的小學生們,念著這樣的“新三字經”:天地間,人最靈,創(chuàng)造者,工農兵,男和女,都是人……毛澤東說,太陽是人民群眾,“共產黨是人民群眾的小學生”,共產黨人必須向人民學習,和人民融為一體。
“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巨。”1921年成立的中國共產黨,用了28年時間,建立了獨立自強的新中國。1949年以后,再也沒有任何帝國主義勢力可以在中國土地上橫行無忌,100多年里,這是第一次實現(xiàn)。
而這要歸功于人民?!叭嗣?,只有人民,才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h3>初心與使命的繼續(xù)
國家獨立了,但挨打問題并沒有徹底解決。
中國人民志愿軍雖然實現(xiàn)了中國100多年來面對西方列強的第一次軍事不敗,但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姑涝岣吡酥袊膰H地位,但同時也讓中國人意識到自身的軍事科技落后,而“落后就要挨打”是共產黨人一貫的危機意識。相當程度上受朝鮮戰(zhàn)爭影響,中國在和平時代的建設一開始就走上了重工業(yè)化道路,中國人民—尤其是農民,為了國家的工業(yè)化和軍事科技的進步勒緊了褲帶。
直到六七十年代,中國在被封鎖的情況下,獨立自主地研制出“兩彈一星”,才真正徹底建立了預防挨打的堅強后盾。盡管歷史進展受很多偶然因素制約,需要內外條件的配合,但從大的邏輯線索來看,解決了挨打問題,才有可能解決挨餓問題,下一階段,中心工作自然就轉到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上去。
初心與使命的背后,是中國共產黨的人民性,她必須能夠經受時代的嚴峻考驗和挑戰(zhàn),防止與人民疏遠甚至脫離。
歷史把新的重任交給了鄧小平,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一以貫之:他說,自己是出來工作的,而不是出來當官的。
南懷瑾認為,共產黨創(chuàng)造的奇跡之一,就是“干部與百姓共貧”。然而貧窮只是現(xiàn)實,而不是目的。李大釗先生很早就指出:“社會主義是要富的,不是要窮的,是整理生產的,不是破壞生產的?!编囆∑絼t說,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xiàn)共同富裕。
在老人看來,因為沒有現(xiàn)成經驗可以借鑒,改革開放是“摸著石頭過河”。大膽地試,大膽地闖,就是一個基本態(tài)度,讓整個社會不要陷入無謂的頻繁爭論、自我消耗中去。“是什么”,沒有給出明確的描述,但“不是什么”,則是清晰無誤的。最根本的一點是,經濟繁榮的中國也是社會主義中國,而不是資本主義中國。1987年,接見西班牙工人社會黨的干部艾豐索·古耶拉時,鄧小平說,如果中國全盤西化,并走上資本主義道路,那中國就不可能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因為中國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使十億人擺脫貧窮,并獲得繁榮;如果在中國大陸實行資本主義,則可能只有不到百分之十的人會致富,其余百分之九十多的人口仍將永遠一貧如洗。
英國前駐華大使理查德·伊文思說,“鄧小平領導中國人把生活水平提高到以往聞所未聞的水平,而這是他們的父輩做夢也想不到的”,“鄧小平改變了一切”。
沒有改變的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以及社會主義的國家性質,而這正是初心與使命得以延續(xù)的前提。正因為在最根本的問題上從不動搖,中國才開創(chuàng)了一條區(qū)別于其他國家的現(xiàn)代化道路,形成了今天在國際上受到廣泛關注的中國經驗。
今天的中國來到了離百余年的民族復興夢想最近的新時代,矛盾、問題也更加錯綜復雜,習近平總書記再一次提醒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初心與使命的背后,是中國共產黨的人民性,她必須能夠經受時代的嚴峻考驗和挑戰(zhàn),防止與人民疏遠甚至脫離。習近平說:“我們黨作為百年大黨,如何永葆先進性和純潔性、永葆青春活力,如何永遠得到人民的擁護和支持,如何實現(xiàn)長期執(zhí)政,是我們必須回答好、解決好的一個根本性問題。”
歸根到底一句話,就是要信仰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