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221000)
作為美國文學之父,馬克?吐溫(Mark Twain,1835-1910)的作品常被冠以幽默、諷刺的寫作特點。其著名短篇小說《他是否尚在人間》講述了四個志同道合的畫家為了擺脫窮苦的生活讓其中一名成員以“假死”的方式獲得世人贊譽,從而一舉得名,最終過上隱姓埋名卻生活充裕的故事。在作者簡潔而有力的描述中,讀者得以窺見資本主義時期人性的扭曲與道德的淪喪。縱觀國內(nèi)外學者對《他是否尚在人間》的研究,筆者發(fā)現(xiàn)學者們主要從空間敘事、作品藝術(shù)手法及身份認同等角度對其進行分析,而從文學倫理學視角解讀小說的期刊尚顯空白?;诖耍疚臄M在前人研究的基礎(chǔ)上,以當時的倫理環(huán)境為經(jīng),小說人物的倫理選擇為緯,試探究人性在生存困境下的走向,揭示人性在特殊時期的變化。
《他是否尚在人間》使讀者看到了人性的偽善。聶珍釗的文學倫理學批評“強調(diào)回到歷史的倫理現(xiàn)場,站在當時的倫理立場上解讀和闡釋文學作品”(《文學倫理學批評:基本理論與術(shù)語》 14)。小說寄予了讀者對資本主義家的虛偽儀態(tài)及普通人民人格扭曲的憤怒。不少讀者認為小說的荒誕結(jié)局是由于小說人物本身的性格特點造成的,他們的心理活動推動了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誠然,小說中四位畫家以“假死”的方式騙取財富,資本主義代表別墅主人弄虛作假的舉動分別折射出了他們異化的人性,但當回到《他是否尚在人間》中的倫理現(xiàn)場,筆者發(fā)現(xiàn)這一系列行為影射了當時社會的真實畫面。
作者將故事場景設定在法國,一個有著濃厚文化底蘊的國家,作品的主題得到了最好的凸顯。在這里,富人們雖?;ǜ邇r購買名畫,但是此舉并非是因為他們懂得如何欣賞畫或因他們喜歡收藏名畫,而在于他們希望借此滿足自己的虛榮與浮華。他們并不關(guān)注畫家作畫背后的辛酸,他們在意的只是這位畫家是否出名。根據(jù)畫家成名的規(guī)律,畫家一般在死后其作品才能得到大眾的認可,因此在這樣一個社會背景下,一些不出名的藝術(shù)家如米勒等人,雖熱衷于作畫,但是因為他們沒有名氣,故他們的生活過得很艱難。他們連吃飯的問題都解決不了,有時窮得只能吃蘿卜,甚至后來連蘿卜都吃不起。基于此,村里的人拒絕給他們賒賬,社會也總是給予他們冷漠。米勒等窮苦畫家的窘迫狀可以通過以下對話體現(xiàn)出來:
“真可恥,瞧瞧這些畫:一堆一堆的好畫,一點也不比歐洲哪個畫家畫的差
——不管他是誰。是啊,好多過往的行人也都那么說——差不多都是這個意思。”
“算了吧,卡爾,我的《晚鐘》!人家出價五個法郎。”
“什么時候?”
“誰出的價?”
“他在哪兒?”
“你為什么不賣給他?”
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平凡畫家的處境的確很糟糕。為了能夠吃上飯,他們甚至愿意低價賣出他們辛苦作出的畫,漸漸地,米勒等人的生活境遇變得越來越糟糕以至于一顆卷心菜也能使其中一名成員直呼“簡直叫我直流口水”。這些上進的才氣畫家因“不出名”而始終得不到世人的重視,若他們再不想出其他辦法,等待他們的只有活活餓死。
回到作者精心設計的故事地點及社會現(xiàn)狀,可以看出世人的虛榮與世故造成了人性的困頓。在該種倫理環(huán)境下,小人物的人性被迫發(fā)生扭曲,故事漸顯諷刺意味。在生命的緊要關(guān)頭,這些畫家做出的有違倫理的選擇卻又屬于人之常情,而別墅主人的浮華也正好符合其倫理身份。面對餓死還是存活,這四位畫家又會做出什么倫理選擇呢?
小說中的四位畫家最初因志趣相投而結(jié)識,他們對藝術(shù)滿腔熱愛,縱使他們的生活過得很清貧,但是他們?nèi)匀粓猿謩?chuàng)作??墒?,這些畫家們的作品長時間得不到認可,生活一步一步把他們逼上了絕路。徘徊在生死邊緣的畫家們連基本的溫飽都滿足不了,更別談別的創(chuàng)作了。面臨死亡威脅,人們往往為了自保而做出一些有悖倫理的選擇。從這些畫家互相抱怨的對話中可以看出,年輕的卡爾心中有著這樣一個念頭:藝術(shù)家的價值只有在他過世后才能得到大家的認可。這一觀念在現(xiàn)今社會同樣存在,但是,作者將原本不足為奇的事件設置在了藝術(shù)底蘊濃厚的法國,卻更能突出強調(diào)不良社會風氣如何造成人的道德淪喪。在這里,有錢人理所應當?shù)刈分鸩⑹詹厮囆g(shù)。因此,出名的藝術(shù)家們皆從中謀取了利益,但是平凡的藝術(shù)家們卻得不到一絲尊重。在小說中,當卡爾提出以“假死”出名的方式擺脫貧困時,大家仿佛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紛紛喪失了心智,開始積極籌備整個計劃的過程。這時,作為“正常人”在面臨生存危機時的身份選擇開始浮出表面。在他們的安排下,米勒成為“假死”的對象。隨后,米勒開始大量作畫,而其他三位成員在此期間為米勒造勢,并利用媒體提高米勒的知名度。他們充分利用富人們愛慕虛榮、浮華炫耀等特點,各處尋騙,并成功地推銷了米勒的畫。一切準備就緒后,畫家們散布了米勒去世的消息,“全世界都轟動了,兩大洲的名人都來參加了,來表示他們的哀悼之情”。米勒“假死”過后,他的畫受眾人追捧,價格暴漲以至于當初差點被拿去抵換卷心菜的《晚禱》現(xiàn)以2200法郎的高價被賣掉。一切皆在米勒等人的預料之中,他們成功實現(xiàn)了名畫家的富貴夢。在生還是死面前,這些畫家選擇了放棄自己的真實存在,他們的價值觀被時下的社會形勢所掩蓋。鑒于當時的倫理環(huán)境,這四位畫家的倫理選擇可視為人的本能反應。在即將面臨餓死的情況下,畫家們根據(jù)情勢為自己的存活做出努力是可以被理解的。
小說中四位畫家以欺詐的方式騙取金錢的導火索是資本主義家虛榮與浮夸的社會風氣。在文中,作者雖沒有大量書寫資本主義家們的虛偽丑態(tài),但是別墅主人的舉止卻形象地代表了整個上層社會的樣貌。
米勒過世的消息公布前,畫家們拿著他的畫遍地推銷。當路過一座大城鎮(zhèn)遠郊的別墅時,畫家們立馬抓住了這個機會。畫家們向別墅主人提及“著名藝術(shù)家米勒”,這時,別墅主人“顯得有點心虛,不知道怎樣才好,半晌說不出話來”。旁邊的畫家則起哄道:“當然你絕不是暗示你不認得弗蘭索爾米勒的簽名”?!八斎徊粫J得那簽名[……]”。此刻,富人的虛榮心正遭受考驗,而他作為一名有錢人該有的身份也收到了“質(zhì)疑”。富者的自傲及勝者心態(tài)使別墅主人的理智與欲望發(fā)生了沖突。當受到外界的否定時,別墅主人的欲望戰(zhàn)勝了理智,他最終做出了違背事實真相的選擇,立即反駁畫家:“哦,不!這是米勒的,當然是咯!剛才我沒有往這方面想。當然咯,這會兒我是認出來了”。從這里可以看出,富人們的心理變化使得他們自以為是的作風暴露無遺。也正因此,卡爾等人很快將畫作賣了出去。小資產(chǎn)階級渴望借助這些畫作凸顯自身的闊氣,因而不斷遭受卡爾等人的欺騙。
別墅主人的倫理選擇是當時整個社會環(huán)境促成的結(jié)果。正因以他為代表的普遍的倫理選擇,才促成了小說中四位畫家的道德轉(zhuǎn)向。從道德上而言,別墅主人背離了正常人的倫理,但從歷史背景上考慮,則有其符合特定身份的一面。
馬克?吐溫借助《他是否尚在人間》,以其獨特的寫作風格,揭示了社會黑暗、腐朽的一面。在正直與偽善顛倒的時期,在生與死的困境下,選擇堅守還是妥協(xié)等道德兩難問題無時無刻不在困擾著當事人。在特定的倫理環(huán)境下,個人基于各自的倫理身份而做出不同的倫理選擇。小說中,四位畫家為了生存而選擇欺瞞世人,別墅主人為了挽回尊嚴選擇附庸風雅。作者通過這樣一個看似夸張而又真實的故事啟發(fā)讀者:在面對倫理兩難時,要時刻謹記人性的重要性,避免迷失自我,否則生活就會失去其應有的意義。就如畫家們致富后的生活一般,他們雖擁有巨大財富,但是過得并不開心。這些畫家們已經(jīng)無法把控自己的真實身份。在生存困境下,他們已經(jīng)喪失了自我,淪為了生活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