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呂若琦
最近,年近古稀的譚阿姨為自己的貧血百思不得其解。
兩周前,她因頭暈乏力去醫(yī)院看病。醫(yī)生根據她的檢驗單提醒說,您血壓偏高、輕度貧血,建議她一邊用藥,一邊還得合理配置一日三餐食譜,以保證營養(yǎng)均衡。
“別人都叫我‘胖阿姨’,怎么還有可能貧血?”譚阿姨說。她以為只有瘦人才會貧血,自己每天的中、晚餐中都有肉,應該不缺營養(yǎng)。但醫(yī)生解釋說,她貧血很有可能是飲食搭配不合理、優(yōu)質蛋白質補充不足、營養(yǎng)失衡所致。
其實貧血是世界范圍內最常見的營養(yǎng)性疾病之一,我國的老年人貧血患病率也非常高。根據我國的居民營養(yǎng)與健康狀況調查資料顯示,60歲及以上老年人的貧血患病率為28.0%,男女差不多。貧血者中體重超標和不達標者均有,這會導致免疫功能下降,肺部感染等比例增高。
老年人的味覺減弱,食欲下降,吃東西常常會覺得缺滋少味。這也讓很多老人就像小孩一樣,喜歡吃一些口味較重的食物,或者記憶中喜歡的食物,偏食嚴重。同時,一些老人由于獨居、空巢等因素,飲食環(huán)境沉悶,生活質量下降,也會出現偏食。
市民黎女士自從10年前兒子上大學之后,就開始過起了獨居生活。她說,還沒有退休時,中午在單位食堂吃飯,人多,每天菜譜都有不同,吃得很豐富。退休后,一個人的生活很簡單,常常一周買一次肉品,兩三天買一次蔬菜、水果。為了方便,她總是挑那些能夠儲放更長時間的蔬果購買,做飯也是做一次吃兩三餐。這也就導致了常常兩三天吃一模一樣的飯菜、水果。加上她從小愛吃甜食,晚上有時候不想做飯,就吃湯圓、麥片、糖水雞蛋等。退休一年,她體重增加了5千克,血壓、血糖都高了,不得不用藥物維持。
營養(yǎng)師指出,人體的血紅蛋白水平,受膳食中優(yōu)質蛋白質和總蛋白質直接影響。因此,老年人的膳食需要相對提高蛋白質、減少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才能保持良好的體態(tài)和體質。但我國居民的傳統膳食特點是以谷類食物為主,吃飽了、有肉、有水果,就覺得很好了。對肉的品質、蔬菜、奶類的配置重視度不足,因此很容易導致蛋白質及某些微量營養(yǎng)素如維生素A、維生素B2、鈣供給的不足。
同時,老人由于牙齒的損害或缺失,咀嚼功能下降,吃飯時嚼不動、塞牙縫成常態(tài)。一些老人為了飲食方便,選擇肉類時,會故意偏離精瘦肉、牛肉等蛋白質含量高的部分,改選五花肉、肘子等做成紅燒肉、扣肉,或干脆燉豬蹄、肋排。這樣的飲食會減少優(yōu)質蛋白質的攝入,增加脂肪攝入,也因此容易發(fā)胖,引發(fā)高血壓、高血糖等疾病。
那么,老年人怎樣才能吃出健康?一日三餐除了定時定量外,還要講究每餐飯菜葷素搭配,五味調和,品種多樣化,最重要的是要保證每日的蛋白質、維生素、纖維素的總量攝入足夠。可以常吃一些雞肉、魚肉、羊肉、牛肉、瘦豬肉以及豆制品、乳類等富含優(yōu)質蛋白的食物,也容易消化吸收;還要常吃一些含鐵豐富的油菜、西紅柿和含維生素、纖維素多的綠葉蔬菜。
食物的營養(yǎng)價值,取決于它們所含營養(yǎng)素種類是否齊全,比例是否合適。單調的膳食組成,很難滿足人們的營養(yǎng)需求。有的老人把“補全”的想法寄托在補藥、保健品上,但藥補不如食補。任何補藥、保健品都不能代替日常合理膳食。如果條件允許,建議每位老人每天的主副食品應保持在10種以上,更不要偏食、挑食。
同時,針對老年人消化功能減弱等問題,一日三餐應盡量做得可口,食物粗細搭配、松軟、易于消化吸收;還要合理安排戶外活動,以維持健康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