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蕾蕾 吳堃 程菲
摘要:本文用江夏國家基本氣象站1970—2017年的48a日照時數資料,對江夏區(qū)48a來的日照變化特征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江夏區(qū)的日照時數從20世紀80年代呈現減少趨勢,21世紀00年代減少最為顯著。四季日照時數變化趨勢除春季不顯著增多外,其他3季與年日照時數變化相同,呈減少趨勢,其中8月減少更為明顯。日照時數的減少與降水量的增多、空氣質量的下降、云量、觀測站環(huán)境變化及人為因素均存在一定關系。
關鍵詞:日照時數;變化特征;影響因子
中圖分類號:S161文獻標識碼:ADOI:10.19754/j.nyyjs.20190615064
引言
2018年,中國氣象局發(fā)布《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1901—2017年,中國地表年平均氣溫呈顯著上升趨勢,近20a是20世紀初以來的最暖時期。1951—2017年,中國地表年平均氣溫平均每10a升高0.24℃,升溫率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氣候系統(tǒng)的綜合觀測和多項關鍵指標表明,全球變暖趨勢仍在持續(xù)。地球大氣物理結構及化學結構因氣候變化而逐漸改變,使得太陽輻射能量也發(fā)生變化。日照時數為太陽在一地實際照射的時數,是反映一地自然光資源氣候狀況的重要因子之一。據研究表明,近50a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年日照時數普遍顯著減少,區(qū)域平均減幅為68.2h/10a,多于同期全國平均減幅[1],恩施州近54a日照時數整體上明顯下降,氣候傾向率為-34.8h/10a[2]。因此,了解本地日照時數變化特征及影響因子,對合理調整工、農業(yè)發(fā)展結構等方面有重要意義。
1統(tǒng)計資料及方法
選取江夏國家基本氣象站1970—2017年的48a日照時數資料,利用線性氣候傾向率,繪制日照時數序列隨時間變化的線性趨勢圖表,分析江夏近48a月、季、年日照時數變化特征。結合本地空氣質量、降水量等情況,探究江夏區(qū)日照時數減少成因。
2日照時數變化特征
2.1年日照時數變化趨勢
江夏1970—2017年,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774.4h,最高值(2233.7h),最低值(1373.7h)分別出現在1978年和2003年。日照時數變化趨勢圖呈下降趨勢(-42.5h/10a),48a減少了204h(圖1)。其中,20世紀70年代年平均日照時數(1952.9h)較48a年平均日照時數(1774.4h)偏多178.5h,20世紀80年代(1752.9h)偏少21.5h,20世紀90年代(1698.4h)偏少80.0h,21世紀00年代(1686.4h)偏少88.0h,2010—2017年(1783.0h)偏多8.6h。
2.2各季日照時數變化趨勢
各季總日照時數從氣候上看,分布較為正常。以夏季最多(592.1h),冬季最少(320.9h),春、秋季居中分別為414.8h和446.6h,占年日照時數百分比見圖2。
從江夏四季日照時數逐年變化趨勢圖(圖2)得出, 1970—2017年,江夏春(3—5月)、夏(6—8月)、秋(9—11月)、冬(12—2月)各季日照時數變化趨勢除春季略增多外,其他3季與年日照時數變化相同,呈減少趨勢。夏秋冬3季日照時數遞減率分別為-28.5h/10a,-10.8h/10a,-10.7h/10a,春季日照時數遞增率為7.5h/10a,近年四季日照時數變化以夏季時期更為突出。
2.3月日照時數變化
48a期間,各月平均日照時數呈明顯的單峰變化曲線,7月日照時數最多,1月日照時數最少。變化范圍在99.9~216.1h之間(表1)。其變化曲線特征與江夏本地氣候相符,江夏位于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qū)域,7—8月因受副熱帶高壓控制,晴天多,日照時間長;12—次年2月為冬季,日照通常較少。
從48a變化趨勢來看,月日照時數與季日照時數變化形勢相同,其中,夏季(6—8月)日照時數顯著減少,8月減少最多。
3日照時數減少成因分析
3.1日照時數與降水量的關系
選用江夏1970—2017年夏季的日照時數與降水量繪制圖3,圖中實線為日照時數變化曲線,虛線為降水量變化曲線,從圖4中看出,降水量多時,日照時數也相應的減少,48a夏季降水量呈明顯的上升趨勢(46.7mm/10a),特別是21世紀00年代后,與夏季顯著的日照時數減少趨勢呈相關關系,因此,降水量的變化是日照時數減少的原因之一。
江夏20世紀70年代日照時數偏多,80年代至21世紀00年代則逐年遞減,00年代達到減少量峰值,10年代后日照時數趨于正常偏多。80年代我國正處于剛剛改革開放時期,大量工業(yè)、制造業(yè)的興起使得空氣質量開始下降,到21世紀00年代,工廠遍布全國,經濟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空氣污染物排放量也達到巔峰。2005年8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浙江湖州安吉考察時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2017年,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繼續(xù)強調了,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jié)約資源和保護環(huán)境的基本國策。隨著財政在環(huán)保方面的投入以及人們環(huán)保意識的增強AQI 指數下降,空氣質量得到了改善。在10年代后,江夏日照時數也呈現增長趨勢。說明了日照時數的減少與空氣質量狀況的變差有關,隨著城市現代化進程加快,經濟迅速發(fā)展,空氣中污染物增多,使得日照時數也相應減少,因此,空氣質量狀況的好壞影響著日照時數的增減。
3.3影響日照時數的其他因素
除降水量和空氣質量的影響外,日照時數還與云量的多少、觀測場環(huán)境的改變等因素有關。48a間,江夏國家基本氣象站經歷了遷站,業(yè)務人員變換,在人工操作、藥水的使用及其質量改變、日照紙的涂抹等各方面均對日照記錄有著不可低估的影響。隨著自動日照計的投入使用,也將極大地避免人為因素的干擾。
4結論
通過分析江夏近48a月、季、年日照時數變化特征,年日照時數變化趨勢圖呈下降趨勢(-42.5h/10a),其中春季不顯著增多外,其他三季呈減少趨勢,8月減少最多。
隨著全球氣候的改變,引起大氣環(huán)流的異常,年降水量顯著增多,導致日照時數減少。
20世紀80年代初期,由于城市工業(yè)化的不斷發(fā)展,大氣污染物增多,致使大氣渾濁度增大,影響了太陽的直接輻射。同時,由于大氣污染加劇,氣溶膠增多,使成云、成霧可能性增大,也一定程度上使得日照時數減少。
除自然因素外,觀測場環(huán)境、日常操作等人為因素也影響著日照時數的變化。
參考文獻
[1] 張立波,婁偉平.近50年長江中下游地區(qū)日照時數的時空特征及其影響因素[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2013,22(5):595-601.
[2] 王慧.近54年湖北恩施州日照時數變化特征[J].科技資訊,2013(2):145-147.
[3] 李芬,黃超智.武漢市當前環(huán)境空氣質量狀況與趨勢[J].消防界(電子版),2017(6):78.
作者簡介:陳蕾蕾(1993-),女,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地面氣象觀測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