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怡霏
摘要:旗袍是我國服飾文化的經典,是最具民族氣息的服飾符號。民國時期是旗袍的巔峰時期,根據旗袍的出現的不同文化背景和藝術風格等演變成京派旗袍和海派旗袍,不同類別的旗袍有著別樣的風韻和特色,對二者的異同進行分析,有助于更好地解讀旗袍未來的發(fā)展趨勢。
關鍵詞:京派旗袍;海派旗袍;異同分析;發(fā)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TS941.717.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12-0137-02
一、旗袍的概念及其歷史沿革
(一)旗袍的概念
旗袍,誕生于清代初年,盛行于三四十年代,是民國時期的婦女時裝。由滿族婦女的長袍演變而來,因為滿族人被稱為旗人,故她們穿著的衣服被稱為旗袍。
(二)旗袍的演變歷程
清代初期的旗袍樣式起初的由胡人穿著,游牧民族的胡人經常進行馬上活動,所以旗袍的款式寬身窄袖的、低領直筒式、底擺兩面或者四面開衩的,款式便于穿脫;清代中期,旗袍的領子逐漸增高,原先底擺的四面開衩一律改成兩面開衩,旗袍的袍身也逐漸變窄,裝飾業(yè)更加注重鑲嵌和繡飾;清代后期,旗袍的造型線條平直硬朗,衣長也加長到腳踝,款式越來越趨于保守,這跟當時的政治文化有極大的關系。清朝旗袍穩(wěn)重內斂的特征后期逐漸演變成極具特色的京派旗袍。
民國二十世紀二十至四十年代,是旗袍最輝煌的時代。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旗袍被列為國服,也是旗袍流行的最初時期,三十年代是旗袍的黃金時代,是旗袍走向西化的開始,這一時期的旗袍吸收西方的立體裁剪方式,徹底擺脫舊有模式,凸顯女性玲瓏性感的身材曲線,這類改良式的旗袍被稱為海派旗袍。
二十世紀50年代,旗袍從流行主導時尚的位置回歸到平民,旗袍的顏色變得自然單純,不妖不艷,色調素雅和諧,簡潔又不失大方;二十世紀60-70年代,由于社會動蕩,旗袍幾乎銷聲匿跡;直到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旗袍以制服的形式出現在各大服務行業(yè),款式顯得有些落伍;現如今,旗袍也以具有民族象征意義的禮服形式出現在國際社交場合。
二、京派旗袍與海派旗袍的對比分析
京派和海派代表著文化、藝術、地域等不同的兩種風格,海派旗袍受西方影響較為明顯,商業(yè)氣息濃厚,京派旗袍和海派旗袍是由不同的文化熏陶分化而來的,二者出現的文化背景,地域特征,風格特點,穿著方式、款式造型、裁剪工藝、圖案紋樣、面料肌理等方面都有異曲同工之妙。
(一)地域差異
京派旗袍與海派旗袍誕生的地域背景主要是京派和海派的南北差異。京派指地處北京城形成的派系。從古至今,北京城都屬于政府中心,莊嚴的皇城、對稱端莊的故宮、貴氣的皇家氣派、巍峨蜿蜒的長城、自然穩(wěn)重的北京天安門等文化特征構成了恢宏大氣的古都印象。受此濃郁的文化影響,京派旗袍的特點變得愈加古典唯美。
海派旗袍誕生于燈紅酒綠的浮華之都上海,這是中西方文化碰撞最劇烈的地方,由于民國時期盛行中體西用和西學東漸之風,歐美開放的文化滲透上海,旗袍也受西方文化影響深遠,西方的潮流元素也成為旗袍設計的一部分,摩登女郎和時髦洋氣的特征成為海派旗袍最鮮明的特征。
因此不一樣的地域文化和風土人情衍生出不一樣的美,而旗袍正是受不同地域的影響形成了大氣矜持的京派旗袍和繁華時尚的海派旗袍。
(二)風格特點
京派旗袍是傳統(tǒng)的,強調的是大家風范,旗袍是直線型的,胸、肩、腰、臀完全不外露,女性身體的曲線完全被遮蓋;海派旗袍是西化的,強調的是貼身合體,為表現體態(tài)或女性曲線采用開省收腰的方式實現。
(三)穿著方式
由于京派旗袍傳統(tǒng)韻味更濃厚,穿著方式也較為保守,通常喜歡在旗袍內著長褲,在開衩處可以看見裝點的繡花褲腳;海派旗袍的特點較為開放摩登,穿著方式也較為大膽,通常旗袍內只內褲和絲襪,開衩處露大腿,充分彰顯海派旗袍的青春靚麗。
(四)款式差異
旗袍的樣式很多,據襟形、領子、袖式、開衩等的變化而產生不同樣式。京派旗袍和海派旗袍的款式隨著這些局部結構的不同而有所區(qū)別。
京派旗袍的款式略微寬松,強調直線美;而海派旗袍的款式較為貼體,強調身體的曲線美。
京派旗袍的下擺較長,通常底擺會過膝;而海派旗袍的下擺會短一點,底擺在膝蓋以上,裸露大腿小腿。旗袍的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京派旗袍略為保守,低開衩較為常用;而海派旗袍較為洋氣,通常喜歡高開衩凸顯腿部若隱若現的性感美。
旗袍的領型也十分豐富,京派旗袍和海派旗袍的領型特點也有所不同。京派旗袍的領口款式通常是中式立領、企鵝領、鳳仙領、無領、水滴領、竹葉領、馬蹄領;而海派旗袍的領口更喜歡v領、翻領、荷葉領等。除了領型不一樣,領高的特點也有所差異,京派旗袍的領高通常是高領,而海派旗袍的領口更常用低領。
京派旗袍和海派旗袍的開襟通常都是根據款式而定,開襟的樣式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圓襟、直襟、方襟、琵琶襟、雙圓襟、雙開襟等,無明顯區(qū)別。
旗袍的袖長樣式有長袖、短袖、無袖,不同的袖長也是依據款式而定,通常海派旗袍更青睞與無袖。
(五)裁剪工藝異同
旗袍制作手工藝由滾邊、鑲邊、嵌邊、宕邊、盤扣、刺繡等組成,具體包括各種單色鑲邊、單色滾邊、滾嵌滾、嵌邊、混合滾、三色鑲邊等,均是京派旗袍和海派旗袍常用的制作工藝。其中寬邊包邊是京派旗袍中常見的制作工藝。
不同之處在于京派的裁剪方式沿用以往的平面裁剪,款式通常平直寬肥,不顯身體曲線。海派旗袍吸收西方的立體裁剪工藝,強調合體以及女性身材的曲線美。
(六)圖案特點
京派旗袍和海派旗袍的圖案樣式也相當豐富,京派旗袍衣料的圖案都是較為常見的梅蘭竹菊,順便配以傳統(tǒng)的中國紋飾如花鳥、雙魚、蝴蝶、龍鳳、富貴花等,還有以中國水墨畫繪制的花卉圖案;海派旗袍的圖案的主題沒有局限,通常喜歡通過印花的形式呈現的花卉圖案。
(七)面料肌理
旗袍的面料主要是棉麻,真絲,毛料,蕾絲等常規(guī)布料,京派旗袍面料以厚重織錦或其他提花織物居多,裝飾繁瑣;海派旗袍面料較輕薄,印花織物增多,裝飾亦較簡約。
(八)穿著人群
由于京派旗袍凸顯的是穩(wěn)重典雅的氣息,這一風格的旗袍較受中青年群體的喜愛,這一群體通常都是社會上有一定地位的女性,對生活的品質追求較高,同時對傳統(tǒng)文化也較能接受的一個群體,為了彰顯她們獨特的品位,在重要的場合都喜歡穿著旗袍;而海派旗袍卻更受年輕人喜歡,因為它摩登時尚、狂野大膽的特征比較受年輕群體青睞。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具有現代特征的海派旗袍更受歡迎,我們日常穿著的旗袍大多也是海派旗袍。由于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相互滲透,京派旗袍和海派旗袍都是相互借鑒,相互影響,因此現代的京派旗袍和海派旗袍的款式差異也沒有特別明顯的界限,更多的區(qū)別的京派旗袍要表達的是古典的,海派旗袍是浪漫的。
三、旗袍的現在
由于現代社會的生活節(jié)奏發(fā)展較快,旗袍難以適應當下女性的需求,旗袍漸漸走出了人們主流的生活??偨Y旗袍沒落的原因有如下幾點:(1)旗袍對女性身材要求很高,不便于現在快節(jié)奏的生活方式;(2)兩級分化嚴重,一方面出現在一些服務業(yè)制服中,另一方面由于其高昂的造價成為了一種奢侈品;(3)大多數受新潮思想沖擊的青年人,對旗袍只是抱著改良主義意愿、旁觀的態(tài)度,很少有人問津。
旗袍雖然退出了人們日常生活,但是在一些特殊場合也能看到旗袍的身影。比如旗袍成為服務行業(yè)通用的制服和禮儀服;在戲劇或電影中用作戲服;出嫁時的新娘服也喜歡用旗袍;此外,旗袍也成為了高端人士穿著的首選,被尊為“國母”的彭麗嬡女士穿上旗袍云髦高挽的優(yōu)雅氣質,不知折服了多少國人和外國友人。
四、旗袍的未來
旗袍的民族氣息和特殊地位普遍受到了世界各地人們的重視,其中,國外知名設計師伊夫圣洛朗對旗袍做了大膽的創(chuàng)新設計。圖1和圖2是設計師對旗袍款式進行袖子和開衩的改良設計,將旗袍的典雅與狂野充分結合,給旗袍的未來指明了方向。
國內的設計師也對旗袍進行了改良設計,圖3是吳海燕女士在以《花開·香溢》為主題的2018時裝發(fā)布會上,對旗袍作出的新穎設計,按功能分為三組:傳統(tǒng)風格的“經典款”;年輕化的“時尚款”;休閑、寬松的“日??睢?,款式在保留旗袍原有特征的基礎上,添加了現代的元素。
五、結語
旗袍是我國傳統(tǒng)最具特色的女性服飾,它既有東方文化的體現,也逐漸被西方文化接納,各國的文化背景雖不同,但審美是相通的。我們不必為旗袍的暫時沒落嘆息,完全可以任由他自由地與社會發(fā)生反應,不斷變化。因為有魅力的事物,他永遠會散發(fā)魅力。就如同凋謝的花朵,香味依然留存在人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