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萍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210044)
《大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文章,傳其作者為孔子的弟子曾參。宋代之后由于二程和朱熹的推崇,《大學》被編入四書之列,且被作為四書的“入門之學”。究其原因在于它不僅容易理解,而且集中體現(xiàn)了儒家的倫理觀、人生觀和政治觀?!洞髮W》以“三綱八目”的形式對儒家的道德理想及修為之道進行了系統(tǒng)闡述。如果說“三綱領”是大學教育的目標;那么被簡稱為修齊治平的“八條目”則指出了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路徑?!鞍藯l目”本身是一個集修德、施德于一體,內(nèi)蘊著由己及人、修己治人方略的嚴密邏輯體系,它還喻示了一條可供我們參鑒的德育路徑。
對修齊治平蘊意的詮釋必須結(jié)合古代大學教育的目標。古人所說的大學有兩重含義:一是與小學相對應的教育機構(gòu),如朱熹的注解:“大學者,大人之學也”。古人一般八歲入小學,學習灑掃、應對、進退的禮節(jié)以及禮樂、射御、書數(shù)等基礎知識;十五歲入大學,學習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二是大學問之意,如漢代鄭玄所言:“大學者,以其記博學可以為政也。”這種大學問就是道德上合格的人才所具備的學問,只有擁有這樣的學問才能稱得上道德上的“大人”,即君子。
無論大學機構(gòu)還是大學問,其核心目標與指導原則都是《大學》開宗明義所提出“三綱領”——“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大學教育的首要任務是彰顯人原本就具有的光明德性,這是一種自我啟蒙。由于先秦儒家大多持性善論,相信人本來就具有光明的德性,但這種德性常常被種種惡所蒙蔽,因此只有啟迪自己去除雜念和私欲,才能回復最初狀態(tài)。而一旦經(jīng)過自我啟蒙達到清靜無為的境界之后,又決不能獨享,還要兼善,即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革舊從新,從而令整個社會去除蒙昧,走向新生,這便是“親民”,也即“新民”。但大學最終高妙的境界卻是“止于至善”。至者極也,至善乃是最高之善、完美之善,也是人生最高的境界。為了達到這一境界就需在思想上“守死善道”,而且由于一時做到至善容易,但長久止于至善不易,故而要精益求精、不懈追求,與時俱進,不能有半分松懈,方能達到“止”的境地。
在“三綱八目”中以綱領為核心,條目是實現(xiàn)綱領的手段?!皸l目”即條理項目,是根據(jù)內(nèi)容而分列的具體細目。“八條目”就是將實現(xiàn)“三綱領”的過程細分為八個主題單元和步驟,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其中以修身為界又分為兩部分,自格物到修身前五者都是修己之道,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對修身之法的說明;后三者齊家、治國、平天下乃治人之道。因此“八條目”的主干又減縮為修齊治平。
修齊治平是儒家內(nèi)圣外王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內(nèi)圣外王之說最早出自《莊子·天下篇》,其中說到“是故內(nèi)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發(fā),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內(nèi)圣是理想人格,外王是政治理想,其涵義就是對內(nèi)具有圣人的才德,對外施行王道。由于此道與先秦儒家思想有相通之處,故而也被用于闡述儒家的道德政治理想。在“三綱領”中,明明德是內(nèi)圣,親民是外王,止于至善則代表了前兩者的高度完滿狀態(tài)。如果說這僅僅是精神層面的闡述的話,那么“八條目”就從方法上對內(nèi)圣外王思想的具體說明,即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的內(nèi)圣之業(yè)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外王之業(yè)。它實際上提供了一套以格物致知為起始、以修身為根本、以治國平天下為終點,集為學、為人、為事一體的嚴整程序。
“八條目”看起來是一個道德與政治相統(tǒng)一的體系,但它首先和主要的還是一種倫理道德體系。因為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倫理道德思想,儒家無處不講道德,且認為政治只有以道德為指導才能擁有正確的方向。沒有道德作為指導的政治乃是霸道和暴政,是不得人心難以持久的。正如孔子所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睘檎呤紫纫缘拢龅蕉Y與仁的結(jié)合,其次又以德為治人工具,才能達到教以人倫、穩(wěn)定民心、鞏固統(tǒng)治的目的。因此“八條目”的核心要義是為人提供修德與施德之法。
既然“八條目”是一套實現(xiàn)“三綱領”的步驟、程序,那么其中必然包含某些邏輯關(guān)系。實際上,“八條目”之間的邏輯順序是相當嚴密的,甚至構(gòu)成了一套嚴整的邏輯體系?!肮胖髅鞯掠谔煜抡?,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笨梢?,“八條目”由低到高依次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就構(gòu)成了一個以格物為起點、以平天下為目標,相互關(guān)聯(lián)、不能任意顛倒的統(tǒng)一整體。
其實,有關(guān)格物致知的內(nèi)容是朱熹在注釋《大學》的過程中添加進去的,在《大學》古本中并沒有該章節(jié)。朱熹的補文雖非原文,卻大大增進了《大學》的完整性。宋明理學家將格物致知作為認識論的重要問題加以探論。程頤說:“格猶窮也,物猶理也,猶曰窮其理而已也”。朱熹在程頤的基礎上摻入了佛家悟道的方法,將格物解釋為即物窮理,而且認為“一旦豁然貫通,則眾物之表里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凹次锔F理”就是要求人們運用已知的知識,深思客觀事物,達到自己內(nèi)心的豁然領悟。通過即物,也就是對不同事物的接觸,從而把握整個世界的理,即最高的存在——太極。要實現(xiàn)這一點就必須花工夫、要貫通,格一物、理會一事都要窮盡,由近及遠,由淺而深,由粗到精。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而進。至于致知,就是尋求大智慧,一種超越日常生活的智慧,從而達到“全知”的狀態(tài)。
學而后知,知而后行。有道德的君子在格物致知之后已經(jīng)明白要行善去惡,接下來如果僅僅停留在認識層面而不去身體力行,那就是自欺?!八^誠其意者,毋自欺也?!敝祆湔J為誠意是自修之首。《大學》以“惡惡臭”、“好好色”為喻說明是非善惡之念就如美丑之念一樣起于心,當人的良知能夠分辨的時候,是自欺不得的,所以說要“毋自欺”。誠意的關(guān)鍵是慎獨,其原意為誠實于心,專一不二,表示對真理、信仰的執(zhí)著不渝;后人釋為在無他人在身旁時,也要自我警醒,不背著人作壞事。曾子說:“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喻意即便獨處之時也要像暴露在人前一樣,時刻警惕自己的一言一行,正所謂“獨行不愧影,獨寢不愧衾”。
誠意而后方能正心。王守仁在《大學問》中以先天與后天之分來強調(diào)意誠乃是心正的前提,他說“心之本體,本無不正,自其意念發(fā)動,而后有不正”。對修身而言心正尤為關(guān)鍵,那怎樣做到端正心態(tài)呢?為說明這點,在《大學》中列舉了四種不正的心態(tài)作為對比——當人有憤恨的時候;當人有恐懼的時候;當人有喜好的時候;當人有憂患的時候??梢姡木褪菙P棄外界干擾和不良情緒的影響,使心能始終保持一種中正平和、不偏不倚的狀態(tài)。
以上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都集中于自身,俱是修身的環(huán)節(jié)和方法。其中格物和致知屬于主觀認識領域;誠意和正心都屬于主觀意志領域。但儒家不僅強調(diào)“內(nèi)圣”之道,其所追求的最高理想乃是由“內(nèi)圣”而“外王”,所以在修身的基礎上,君子要以身作則、推己及人,通過“外王”的功夫?qū)崿F(xiàn)自己的人生報負和社會理想。
報告數(shù)據(jù)顯示,第三季度,科技應用領域的黃金需求同比上升1%,至85t。這是連續(xù)第8個季度實現(xiàn)需求增長,主要受到智能手機、服務器和汽車等電子產(chǎn)品中黃金使用需求的推動。
外王同樣須遵循一定的順序來實現(xiàn)——修身方能齊家,齊家后能治國,治國才能平天下。不修身為何不能齊家?因為如果不修身將為自己的私心好惡所蒙蔽失去公正的判斷力,不保持中正平和的狀態(tài),就會使家庭內(nèi)部沒有秩序規(guī)范可言,矛盾蜂起。因此,只有把身心修養(yǎng)好,做到心正意誠才能言行不偏,對家人一視同仁,也才能夠團結(jié)和睦一家人。
家庭是國家的細胞,如果家庭被整治得有條有理、完善有度,這便為國家的安寧和平做出了貢獻,所以“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國”。在家庭中能夠忍辱負重、協(xié)調(diào)各種關(guān)系,對家庭成員進行陶冶熏陶,在治國上就能承擔更大的責任。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成教于國”就是一個人的成就教化到了整個國家,究其基礎就在于齊家?!靶⒄?,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边@里所談及的正是一種家國相連的社會倫理思想。
如果說從修身、齊家到治國代表了一種“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盡己之所謂忠,推己之所謂恕”的“忠恕之道”的話;那么由治國到平天下就需要為政者有“絜矩之道”。對“絜矩之道”《大學》有這樣表述的:“所惡于上,毋以使下。所惡于下,毋以事上。所惡于前,毋以先后。所惡于后,毋以從前。所惡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惡于左,毋以交于右?!笨梢姡敖e矩之道”即以己度人,是忠恕之道在為政中的表現(xiàn)。但又不僅限于此,它還有規(guī)范和道德表率的意思——“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睘檎咦陨淼男袨閷ι鐣赖缕鹬痉蹲饔?,只有以身作則,才能治理好國家。于是,在“八條目”的邏輯演繹中,問題的關(guān)鍵又回到了修身這一環(huán)節(jié)上,正如《大學》中特別強調(diào)的那樣:“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p>
《大學》以層層遞進的順序向人們展示了一個美好的社會道德理想和實現(xiàn)這一理想的路徑,這對當前高校德育工作而言是極具啟發(fā)意義的。在當代中國社會轉(zhuǎn)型的過程中,在經(jīng)濟漸趨繁榮發(fā)展的背后,人們也見證了許多社會危機的存在——自然環(huán)境被破壞,人文精神缺失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泛濫乃至倫理道德失范、社會良知泯滅……危機從另一方面也映射了長期以來我國的道德教育低效乏力的狀況,這注定了在當下一場深刻的德育改革勢在必行。鑒于中華文化在本質(zhì)上是倫理型文化,我們擁有豐富而獨具特色的道德文化傳統(tǒng),《大學》即是其中最杰出的瑰寶之一。在思索高校德育工作的方略時,我們也不妨借鑒一下《大學》所闡發(fā)的修齊治平之道。筆者認為按修齊治平之道展開的高校德育工作,應遵循由己到人、推己及人的路徑,以德育者的自我提升作為前提,把培養(yǎng)大學生的道德自覺與社會責任感統(tǒng)一起來。
高校德育是以德育者和大學生共同參與的方式展開的,其中以德育者為主導、大學生為主體。主導意味著導向和引導,承擔著為德育活動指明方向、對大學生進行有意識的教育引導之責,即所謂的傳道、授業(yè)、解惑之責。職責如此重大,高校德育者如何才能承擔此責,即他需要具備怎樣的知識、能力和素養(yǎng)呢?杜威曾指出教育者要掌握兩種道德知識,即道德觀念和關(guān)于道德的觀念,前者是能影響行動,使活動變得更好而不是更壞的觀念;后者是單純的關(guān)于誠實、純潔和仁慈的知識,并不會對行動起作用或成為品格的一部分。毫無疑問前者更為重要?!皩W高為師,身正為范”,德育者要塑造他人的靈魂,首先要塑造自己的靈魂??鬃诱f:“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梢?,德育者的修身是其開展德育工作的條件和前提。他的德育方式不僅是傳授“關(guān)于道德的觀念”,而且是通過其自身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去感化學生,這正是的“絜矩之道”一種體現(xiàn)。
德育者要想安人,先要修己;要想外王,先要內(nèi)圣。德育工作所需的內(nèi)圣條件不僅包括德育者本人的道德素養(yǎng),還包括他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教育素養(yǎng)。所謂專業(yè)素養(yǎng),正如赫斯特所說包括了“對道德的本質(zhì)有所研究,對道德的適當領域有必要合理的理解,而且在道德教學上受過專門訓練”。而教育素養(yǎng)則指教育的觀念、信念和技能等。對德育者而言這類素養(yǎng)的提高特別需要用到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的方法。所謂格物致知就是指教育者要細心覺察、善于發(fā)現(xiàn),以獲得大學生的心身狀況,特別是其道德需要和心理傾向的深入了解,并系統(tǒng)掌握其道德心理與發(fā)展規(guī)律;所謂誠意正心,就是指德育者要端正心志、明辨是非,保持客觀公正的理性態(tài)度,對所有學生不偏不倚,還要在加強與學生之間溝通理解的基礎上,關(guān)注其心理反饋,以尋求德育手段與德育對象的最佳契合。
高校德育工作的目標在于提高大學生的道德水平,塑造其理想人格,即幫助大學生修身。之所以強調(diào)“幫助”,乃是因為在儒家看來修身是一種自修,正所謂“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在德育中必須注重確立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對其因勢利導使其自覺接受教化、自主地成長與改變。理想的德育過程是一個“道德的”、而非“反道德的”過程。后者片面強調(diào)知識的灌輸和學生對行為規(guī)范的誦記和奉行,忽視了大學生的主體性地位,較少為他們提供自我反省機會,這種模式在實踐中已被證實是低效化的。因為道德的主體是個人,倘若沒有個人的努力,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道德修養(yǎng)就不可能實現(xiàn);沒有主體的自覺自律,將外在的道德教育轉(zhuǎn)化為主體的自覺行動,道德教育的目的也就不可能實現(xiàn)。
然而自德修身僅僅是高校德育的初級目標,根據(jù)修齊治平的邏輯推演,更進一步的目標則是教導大學生承擔社會責任,正如曾子所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彪m因能力與社會分工不同,未必人人都能承擔起平天下的重任,但是為國家、為社會盡職盡責是每一位大學生都應具備的基本意識。尤其在當下我們已經(jīng)開始感慨自企業(yè)至個人社會責任感缺乏所帶來的嚴峻現(xiàn)實。在社會問題和不道德事件面前,公眾監(jiān)督乏力,自詡為有道德的人們抱著事不關(guān)己高高掛起的態(tài)度,選擇沉默的獨善其身,殊知這樣非但不能解決問題,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助長了惡。因此,道德教育的目的不能只是培養(yǎng)學生的德性,更重要的是要以此作用于現(xiàn)實社會。在高校德育中幫助大學生實現(xiàn)內(nèi)圣固然根本,但更要致力于對其外王能力的培養(yǎng),使其擁有現(xiàn)代公民意識,在心理上認同為自己是國家和社會的主體,既關(guān)心自身利益,也尊重和關(guān)注他人利益,認同和信仰至善與社會公正,擁有強烈的道義感和責任感,自覺監(jiān)督社會,承擔社會責任。由此才能真正實現(xiàn)高校德育工作的社會價值和時代使命,也才能真正體現(xiàn)作為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道德對于社會發(fā)展與進步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