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傳厚
安徽省新四軍研究會成立于1980年6月。2018年6月?lián)Q屆,現(xiàn)在是第七屆理事會?,F(xiàn)有理事171人,團體會員單位16個,會員4000余人。研究會多年來被安徽省社會科學聯(lián)合會評為“十佳學會”和先進學會,近年來又連續(xù)三次被省民政廳評為百優(yōu)社會組織和中國社會組織3A級單位。
成立39年來,我會在中共安徽省委的直接領導下,堅持以史鑒今,資政育人,圍繞黨的中心工作,服務大局,認真履行職責,在開展研究和宣傳鐵軍精神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績,博得了社會各界的好評。
拓寬研究領域,提高研究水平。 研究會成立以來,始終把對新四軍歷史的研究作為重點,圍繞中心,服務大局,貼近現(xiàn)實,推進學術研究向縱深發(fā)展。近年來,我會召開一系列學術研討會,并編輯出版了一批質量較高、有較好社會影響的學術專著。2013年,我會與中國新四軍研究會、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等單位聯(lián)合舉辦了“新四軍和華中抗日根據(jù)地反腐倡廉學術研討會”。會后論文編輯成冊,由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了《廉政之鑒》一書,與習近平同志倡導的反腐斗爭相呼應,為社會反腐斗爭提供了歷史借鑒。2015年,我會與安徽省紀律檢查委員會、省委黨史研究室聯(lián)合編寫了《新四軍廉政故事》一書,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此書被中國新四軍研究會評為優(yōu)秀成果。在紀念抗戰(zhàn)勝利70周年時,我會編輯出版了《中共中央中原局》(上、下卷)及《巢湖抗日六名將》《安徽新四軍人物》(第三、四卷),于此前編寫的由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茂林悲歌》一書,在社會和史學界引起了強烈反響。此外,我會與省有關市新四軍研究會共同編輯出版的學術專著《鄧子恢在淮北》《張愛萍皖東北敵后奠新基》及《池州抗日戰(zhàn)爭史稿》,都被中國新四軍研究會列入《全書》,由中央文獻出版社等出版。
宣傳鐵軍精神形式多樣,傳承紅色基因廣泛深入。近年來,我們結合新四軍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開展各種紀念宣傳活動,利用各種形式和手段,大力宣揚我黨我軍的光輝歷史和鐵軍精神,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如我會組織宣講團到工廠企業(yè)和學校宣講中共黨史、紅軍長征精神、抗戰(zhàn)精神、鐵軍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都受到了熱烈歡迎。我會還與安徽省委黨校等單位共建共享《安徽新四軍研究文庫》,匯集電子圖書、資料、影視,系統(tǒng)宣傳新四軍光輝歷史和鐵軍精神,文庫獲得了中央黨校頒發(fā)的組織獎和優(yōu)秀成果獎。我會還與省委黨校聯(lián)合布展了“黨性教育館”,已成為省委黨校主體班黨員干部重要的課堂和省直機關乃至全省黨員干部開展黨性教育的重要基地。
史料搶救成績顯著。在對新四軍老戰(zhàn)士史料搶救工作中,我們對全省1715位健在新四軍老戰(zhàn)士進行了摸底分類,組織了人物采訪、錄音錄像,簽名題詞,手印留存,獲得了珍貴的史料,被中國新四軍研究會表彰為史料搶救工作先進單位。
圍繞中心,調查研究。近年來,我會組織課題組到岳西縣請水寨暴動發(fā)生地、淮南市新四軍紀念林和農村改革發(fā)源地之一的肥西縣小井莊等地調查研究,并寫出調研報告,提出了對策和建議,引起了省委和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其中撰寫的《關于岳西靖水寨的調查報告》,時任省委書記張寶順、副書記李錦斌等作了批示,該村被納入全省美好鄉(xiāng)村建設中心村和重點示范村。我會撰寫的《踐行群眾路線的好榜樣——淮南市新四軍老戰(zhàn)士、老同志自力更生創(chuàng)建新四軍紀念林的調查報告》,獲省社科聯(lián)2014年“學術興皖”獎。2017年5月,我會與中國社科院當代中國研究所聯(lián)合組成調查組,就“紅色文化傳承與黨的治國理政經驗”這個主題到安慶、六安、淮南等地進行調查,寫出了《關于保護和開發(fā)紅色文化資源的建議》調查報告,獲得中央領導同志批示,榮獲中國社會科學院2016年優(yōu)秀對策信息對策研究類一等獎。
幾點體會:堅持黨的領導,是研究會健康發(fā)展的根本保證;堅持改革創(chuàng)新,是研究會健康發(fā)展的動力;堅持相互協(xié)作,是研究會健康發(fā)展的有效途徑;新老合作,是研究會健康發(fā)展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