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秀華
摘 要:教學的過程是師生共同作用的結果,兩者在教學過程中擔任著重要角色,一方是指導者,另一方是受教育者。中國現(xiàn)代的教學模式中學生主體地位越來越凸顯出來,被歸置到相對重要的地位上,教師作為教學活動中的主導者,其主要任務就是將學生引入課堂,引入教學中來,通過學生與教師的交流和探討,從而掌握知識框架、脈絡和知識要點。立足于多年的初中數(shù)學教學和研討經驗,通過對初中數(shù)學教學中師生交流的成功案例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討,以期形成良好的師生交流機制。
關鍵詞:初中生;數(shù)學;機制;交流
最近,教學過程中師生交流的效果和影響越來越受到社會、學校和家長的廣泛關注,師生交流的方式和方法、效果直接影響到教學的質量和效果,關系到能否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為了更好地達到良好效果和新課標的要求,教師應當采取相應的方法策略來促進學生學習,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在學習交流過程中贏得主動權,在課堂上更好地發(fā)言交流,參與到課堂上來,將自身投入到知識的海洋之中。如此一來,一種良性的師生互動循環(huán)便得以有效形成。
一、在師生交流中運用有效問答
課堂問題的設置在教學過程中是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老師的提問就是課堂上搭建的教師和學生溝通的橋梁,教師根據課程標準以及考試要求,結合學生自身的特點和需求,有效、科學地提出問題,問題必須有一定的深度和思考性來供學生探討交流,學生進行討論、分析和回答。通過這樣的對話提問測試,針對學生的回答情況,從而判斷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程度和熟練程度,為老師今后轉變教學策略,制訂有效的教學框架并促進學生的學習和思考奠定基礎。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教學問題時,一定要立足學生的個人實際情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心理特點和興趣進行提問,學生對問題回答的有效性和科學性,取決于教師如何設置問題以及問題的質量優(yōu)劣,主要在于是否能夠迎合學生的需要[1]。
例如,當老師講授人教版初中數(shù)學“整式的乘除與因式分解”時,在解題過程中老師可以給予必要的引導,如,ax2-4ax+4a分解因式,通過引導學生自主觀察,讓學生回答出題目中各個選項的共同點以及不同點,如學生:都有a,然后讓學生把a這個共同項提出來,再繼續(xù)觀察剩下的是這樣的形式:a(x2-4x+4),再接著讓學生思考括號里邊的,學生不難看出括號里邊可以整理成:(x-2)2,最終就分解為a(x-2)2。在整個解題過程中,老師耐心引導,實現(xiàn)一邊問學生一邊思考和回答完成題目,不僅讓學生歸納出分解因式題型的解題規(guī)律和解題方法,也實現(xiàn)了教師與學生的友好溝通和交流,在交流與溝通之中促進學生成長。
二、關注學生整體的能力和水平
學生有其自身的獨特性,每個學生的學習習慣和能力水平等不盡相同,學生在不同的年齡階段的學習能力也是有很大差異的。因此,針對于學生的特殊性,老師在日常生活中就要加強對于學生的關注和認知,不僅關注他們的學習,更應該關注他們的情緒波動,同時加深對于學生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的了解和認知。只有熟知學生各個方面的真實情況,才能在教學的過程中設計出更加合理且學生感興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促進學生真正平等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使得師生之間教學相長,實現(xiàn)教師和學生更優(yōu)質、更有效的溝通和交流。在教學的過程中,老師既要兼顧學生整體發(fā)展和知識水平,也要關注個別同學的不同點并加以引導,實現(xiàn)揚長避短。如此一來,才能從真正意義上實現(xiàn)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綜合素質的提高。
例如,教授人教版初中數(shù)學“平方根”,在新課講解之前,首先要對課本知識體系進行重建,分析和總結知識要點,畫出知識脈絡讓學生一目了然。將培養(yǎng)學生在計算的過程中的準確性作為本節(jié)課的主要知識目標,為了達到這一教學目標,教師便應該以此為基點,在適當指導的基礎之上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解題練習,在逐漸的訓練過程中,教師要注意題目的難易程度,出題不僅要有簡單的,還要有較難的,實現(xiàn)難易程度適當,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學習不同難易程度的知識,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進步,在訓練的基礎上對學生的不足給予有效的糾正和交流。
三、師生角色換位[2]
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是老師講授學生學習,然而隨著教育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的發(fā)展,教育教學模式實現(xiàn)了創(chuàng)新改造,在特殊的環(huán)境下師生角色是可以相互調換的,老師可以提前講解學習理論和學習方法,教給學生處理問題的方法和技巧,這樣一來更有利于學生對知識點進行記憶,有利于促進學生日后的深入學習和探究;同時,教師在教授過程也很容易發(fā)現(xiàn)自身的不足和缺點,從而促進其教學教法的完善,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和專業(yè)素養(yǎng),保證學生所學知識的科學性和準確性,促進學生完善學科知識的語言組織能力,保障師生間、生生間的有效溝通和交流,進一步促進學習能力的提高和知識涵養(yǎng)的完善。
參考文獻:
[1]韋勝林.淺析如何實現(xiàn)初中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J].速讀(中旬),2018(12):190.
[2]陳金剛.初中數(shù)學教學中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研究[J].新課程(下旬),2018(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