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顯成
摘 要:初中物理教師引導學生制作教具,能夠充分提升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此外還能夠有效解決物理實驗儀器短缺的問題。因此,從農村初中的實際情況出發(fā),以身邊觸手可及的物品為材料,闡述了農村初中物理自制教具的開發(fā)方法,并從自制教具對教學效果以及學生學習積極性提升方面的效果出發(fā),分析了自制教具的應用,為農村初中物理教學的有效開展提供了參考。
關鍵詞:初中物理;自制教具;開發(fā);應用
新課標指出,學生要從生活走進物理,使得物理實驗器材與日常生活有效結合起來。我們使用身邊的物品開展各項探究以及實驗活動,不單單能夠拉近物理以及學生生活之間的距離,還能夠讓學生感受到科學的真實性。所以,初中物理教學中要倡導自制教具的使用。通過組織教師以及學生研究、制作各種自制教具,使得學生可以在實踐當中動手、動腦與動口,在問題解決的進程中學習,充分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與科學素養(yǎng)。
一、農村初中物理自制教具的開發(fā)
在初中物理教學工作開展的過程中,學生要按照實驗的目標以及方案,尋找與之相匹配的器材,盡量尋找一些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材料,節(jié)約實驗的經費支出,必要的時候還可以從市場當中購買一些材料。比如,家中的鬧鐘可以用來做發(fā)聲體,用來研究“液體傳聲”的聲學實驗;家中的手電筒能夠用來做光源,研究光的折射、反射與散射等光學實驗;裝有水的礦泉水瓶能夠用來做凸透鏡實驗;近視眼鏡能夠用來研究凹透鏡成像的實驗。只要做一個有心人,生活當中隨處可見實驗材料。
此外,自制教具和學校的實驗器材有效融合,能夠實現(xiàn)自制教育功效最大化的目標。比如,自制釘板需要和大鉤碼器材以及氣球有效結合,在學生看到釘板上的氣球沒有因為大鉤碼的壓力而破裂的時候會產生強烈的好奇心,進而積極地投入到力的作用效果的探究活動中;將裝滿水的礦泉水瓶與斜面充分結合,可以研究滑動摩擦力與滾動摩擦力大小關系的實驗;將自制的沙桶與帶鉤石塊、彈簧測力計有效結合可以分析浮力影響因素,使得學生能夠了解下沉的物體同樣也會受到浮力的作用,有效地消除學生本身的錯誤思維定式;采用礦泉水瓶作為溢水杯,將其與其他的實驗器材放在一塊使用,能夠探究阿基米德定理。
二、農村初中物理自制教具的實踐應用
(一)自制教具能夠提升教學效果
初中物理中存在一些探究性實驗,這些實驗的效果通常不好,原因在于課本當中的實驗器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為了研究對音調高低產生影響的因素,教材中采用了撥動鋼尺的方法進行驗證,其原因在于鋼尺相對普遍,容易引導所有的學生開展實驗探究活動。但是這種試驗方法的弊端在于:第一,學生如果沒有緊按鋼尺,將會導致鋼尺和桌子產生共振,并發(fā)生次聲波。第二,兩次撥動鋼尺力度存在差異性。第三,鋼尺振動快慢難以通過肉眼進行觀察。所以,教師可以讓學生準備一把木梳與金屬餅干盒。實驗開始的時候,將餅干盒與木梳貼緊,然后以不同的速度將塑料片劃過木梳齒,此時塑料片發(fā)出的聲音會存在差異性,這種自制教具的優(yōu)點在于:第一,取材較為廣泛;第二,容易在全體學生中廣泛開展;第三,餅干盒能夠發(fā)生共鳴作用,有助于對聲音高低進行分辨。
(二)自制教具能夠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假如教師能夠采用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的物品開展實驗探究活動,不僅可以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夠讓學生感受到身邊處處存在物理,這對于激發(fā)學生的動手欲望有著一定的推動作用。比如,為了能夠探究大氣壓強,教師可以選擇開展如下實驗:將水導入事先準備好的小盤子中,將鐵絲與易拉罐體擰在一起,主要用作易拉罐的把手,防止燙手。待蠟燭點燃以后,讓其對著易拉罐口燃燒,15s以后,將蠟燭熄滅,快速地將易拉罐倒扣在水中,此時學生能夠發(fā)現(xiàn)水在不斷的減少,在水位降低到一定幅度的時候,會聽到“喀”的聲音,易拉罐隨之變扁。此時如果用手提起鐵絲,小盤子會隨著易拉罐一塊兒被提起。這個實驗就證明了我們周圍存在大氣壓強,這種自制實驗器材所產生的實驗效果是非常明顯的。這類實驗做起來比較簡便,同時學生也容易操作,可以充分感受到實驗探究的樂趣,有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升。
缺少實驗的物理課堂是不完整的,自制教具能夠有效地彌補當前農村初中物理實驗器材短缺的實際情況,幫助學生從物理實驗中學習物理,提升教學效果。此外,自制教具能夠依靠學生獨立完成,可以鍛煉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以及動手能力,對于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有著難以或缺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張小蘭.利用自制教具提高初中物理教學效果[J].教育教學論壇,2013(26):184-185.
[2]郭素華.自制教具在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5(14):123.
[3]李永泉.自制物理教具 激發(fā)實驗興趣:淺談自制教具與初中物理實驗教學[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13):16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