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雪云,韋瑞麗,班翠珍,郭明娟
廣西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外科廣西南寧530021
加速康復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通過外科、護理、麻醉、營養(yǎng)等多學科的合作,采用一系列優(yōu)化的以循證醫(yī)學為基礎的圍手術期臨床路徑,從而縮短患者住院時間及促進患者快速康復[1]。術后早期活動是ERAS的一項重要優(yōu)化措施,2018年國內(nèi)《加速康復外科中國專家共識及路徑管理指南》[2]中指出,行腹部手術的患者術后清醒后即可進行適量的床上活動,術后第1 d即可下床活動,術后能否早期下床活動是ERAS成功與否的關鍵之一,也是影響患者住院時間長短的重要因素之一[3]。術后早期活動可增強患者肌肉的力量[4],降低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率[5],促進胃腸功能恢復,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6]。在ERAS理念的指導下,雖然部分結直腸癌患者實現(xiàn)了術后第1 d 即下床活動,但缺乏標準化、量化的活動目標,導致患者術后早期活動的依從性較低。本院結直腸肛門外科基于加速康復外科理念構建直腸癌患者圍手術期活動路徑,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結直腸肛門外科行腹腔鏡手術的結直腸癌患者204例為研究對象,以2018年1月至6月行腹腔鏡手術的結直腸癌患者103 例為對照組(不予以活動干預)、2018年7月至12月行腹腔鏡手術的結直腸癌患者101 例為干預組(基于ERAS 理念予以活動干預)。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腫瘤部位、腫瘤分期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 >0.05)。所納入患者均經(jīng)病理證實為結直腸癌,并接受腹腔鏡結直腸癌手術治療,干預組患者依從性良好。
1.2.1 對照組術前不予活動干預,患者自行活動。責任護士鼓勵術后患者早期進行活動,在術后第1 d護士會指導患者進行翻身和踝泵鍛煉,術后第2~3 d 鼓勵患者起床在病房內(nèi)活動,活動時間和活動量由患者的活動意愿和承受能力而定,護士不做具體要求。
1.2.2 干預組
1.2.2.1 基于加速康復理念,構建圍手術期活動路徑表,設定不同時間段標準化、量化的活動目標,且活動指導前移至術前(見表1)。
1.2.2.2 責任護士根據(jù)活動路徑表指導患者進行不同時間段相應的活動,并記錄活動情況,根據(jù)患者實際情況適當調整活動計劃。
1.2.3 兩組患者術后均給予充分鎮(zhèn)痛,避免疼痛影響患者活動。
1.3.1 患者術后恢復情況包括首次肛門排氣時間、術后首次下床時間、術后禁食時間、術后第3 d進食量、術后住院天數(shù)、住院總費用。
1.3.2 患者術后早期下床活動依從性(自擬)以患者術后≤24 h 下床活動為依從性高,>24 h 下床活動為依從性低。
1.3.3 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惡心嘔吐發(fā)生率,以及30 d內(nèi)再入院率。
干預組術后首次肛門排氣時間、術后首次下床活動時間、術后禁食時間短于對照組,術后第3 d進食量大于對照組,術后住院天數(shù)及住院總費用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2。
干預組術后早期下床活動高依從性占比為86.1%(87/101),對照組為40.8%(42/103),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5.136,P <0.001)。
干預組術后惡心嘔吐發(fā)生率以及30 d 內(nèi)再入院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 <0.05);兩組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1 基于加速康復外科理念路徑式活動方案
表2 兩組患者恢復情況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恢復情況比較(±s)
觀察指標首次肛門排氣時間/h術后首次下床時間/h術后禁食時間/h術后第3 d進食量/mL術后住院天數(shù)/d住院總費用/萬元對照組(n=103)63.71±29.44 44.81±13.86 39.63±12.58 295.32±139.21 8.52±2.68 7.67±1.26干預組(n=101)42.82±12.29 24.52±9.27 34.91±13.06 335.06±102.13 6.55±2.04 6.53±0.87 t P 6.634 12.306 2.629 574.136 5.899 7.464<0.001<0.001 0.009<0.001<0.001<0.001
表3 兩組術后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惡心嘔吐發(fā)生率,以及30 d內(nèi)再入院率比較[n(%)]
李晶等[7]研究顯示,胃腸道惡性腫瘤患者術后平均下床時間是47.98 h,僅有36.3%的患者能在術后24~48 h 內(nèi)下床活動,護士多通過口頭宣教的方式向患者講解早期活動的必要性,但缺乏對患者活動依從性以及具體運動量的評價。陸云等[8]研究顯示,患者的自我效能感越高,早期下床活動的依從性就越強。通過微視頻、小組集中授課、工作坊等多種形式的健康教育途徑增進患者對早期活動重要性的認識,指導患者掌握腹式呼吸、踝泵運動、足踝關節(jié)運動方法,并制定早期活動目標,為患者早期活動提供具體且量化的活動方案,則有助于提高患者自我效能感和對早期活動的依從性。本研究中,基于ERAS理念構建結直腸癌圍手術期活動路徑,并在干預組中實施,結果顯示干預組術后早期下床活動的高依從性患者占比高于對照組,提示本研究中活動干預方案的可行性。
ERAS理念提倡術前進行預康復鍛煉,提升患者體能有助于術后快速康復,而術后早期活動是促進患者加速康復的重點,加速康復外科圍手術期活動路徑正是基于上述內(nèi)容制定。在本研究中,對干預組患者予以術前預康復鍛煉、術后早期活動,縮短了患者的首次肛門排氣時間、首次下床活動時間、術后禁食時間,同時增加了術后第3 d的進食量,也減少了術后住院天數(shù)及住院總費用,與已有研究[9-10]結果相符。此外,術后在為干預組患者提供充分鎮(zhèn)痛的前提下,術畢返回病房后就為其進行被動運動,待患者清醒后在責任護士的協(xié)助下進行主動運動,術后第1 d進行下床活動,此后予以逐漸增加患者的運動量,促進了患者康復。此外,本研究顯示,相比于對照組組,基于加速康復外科理念路徑式活動方案的實施降低了干預組患者術后惡心嘔吐的發(fā)生率以及術后30 d 內(nèi)再入院率,也體現(xiàn)了該方案的一定優(yōu)勢。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是外科手術術后常見的并發(fā)癥[11],本研究中兩組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考慮與患者均得到合適的預防措施有關。
綜上所述,基于加速康復外科理念構建的結直腸癌術后早期活動路徑能夠促進患者術后機體功能的恢復、縮短術后住院時間、減少醫(yī)療費用,具有良好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