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川
摘 要:本文以南部油田風化店開發(fā)區(qū)棗北、棗南孔一段為例,通過對風化店開發(fā)區(qū)孔一段的油藏分布特征作精細的研究,深化了油藏分布的特點,理順了該區(qū)域油藏的展布規(guī)律,為油田的勘探開發(fā)提供了依據(jù)。
關鍵詞:風化店;孔一段 ;油藏 ;棗IV、V ;棗II、III
棗園油田風化店構造位于黃驊坳陷孔店構造帶中部,孔西斷層兩側(cè)。其中部的孔西主斷層將該構造分為棗南和棗北兩個斷塊[1]。主要含油層系由下至上共有中生界安山巖、下第三系孔店組和沙河街組三套油層。其中,孔店組中的孔一段和孔二段是油田主力油層。經(jīng)過20多年的注水開發(fā)和多次調(diào)整挖潛工作,孔一段已進入高含水開發(fā)階段,存在著開發(fā)層系混亂、注采井網(wǎng)不完善、層間層內(nèi)注水矛盾突出、套變報廢井多、剩余油分布狀況不清楚等問題,造成該區(qū)日常生產(chǎn)挖潛難度大、效果差。為進一步改善孔一段油藏的開發(fā)水平,提高最終采收率,必須搞清剩余油分布,制定合理的調(diào)整方案。為此,非常有必要開展油藏分布規(guī)律研究。
1、油藏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
風化店開發(fā)區(qū)的縱向上含油層位多,孔二段的孔二4、孔二2、孔一段的棗V、棗IV、棗III、棗II是該區(qū)的主要含油層位,在同一套油層中又有多套油水系統(tǒng)。在橫向上各斷塊油層富集程度、含油面積大小等都有很大差異。油層分布的特點是層數(shù)多、單層厚度薄,含油斷塊面積小,受巖性因素影響較大。孔二段地層是孔南地區(qū)的生油層,地層厚度為300-500m暗色泥巖發(fā)育。具有良好的生油條件,是豐富的油源供給區(qū)[2]。
2、棗北棗Ⅳ、Ⅴ油組油藏分布
棗北棗IV、V油組含油面積疊合連片,各小層分布受構造巖性雙重因素控制,棗IV油層分布相對集中,棗V油組油層分布相對零散孤立, 從上到下油層平面分布范圍減少(見圖1)。
棗Ⅳ油組在平面上油層主要受孔西斷層和風化店斷層控制,主要位于風化店斷層兩側(cè)構造高部位,總體上是受構造和斷層控制,但具體到每個小層,巖性與巖石物性的變化、微構造的起伏等因素都影響油層的平面分布。本次研究棗IV油組共劃分為7個小層,從編制的油層平面圖上看出,各小層的含油面積變化較大,而且被斷層切割成大小不等的幾個斷塊。棗Ⅴ油組油層分布控制因素與棗Ⅳ油組相同,劃分為8個小層。油層富集程度及油層分布范圍具有上部和下部變化較大的特點,棗V上部的油層主要位于風化店斷層上升盤的棗1219斷塊,下部的油層則主要位于下降盤的棗44斷塊。
3、棗Ⅱ、Ⅲ油組油藏分布
棗北ⅡⅢ油組油層主要分布在棗Ⅱ和棗Ⅲ1-3小層,油藏主要為巖性構造油藏,平面上分布連片,垂向上普遍存在邊底水。棗Ⅱ油組劃分為7個小層15個單砂體,油層主要集中分布在孔西斷層與風化店斷層夾持的地塹塊,主要受構造巖性雙重因素控制。自上至下,含油面積有逐漸增大的趨勢,4-7小層為棗Ⅱ油組的主力含油層位,1-3小層油層零星分布。總體來看,棗Ⅱ油組油層平面疊加連片,是棗北孔一段的重要含油層位(見圖2)。
棗Ⅲ油組:劃分為7個小層,其主力油層位于1-3小層,4-7小層的油層主要位于風化店上升盤的棗62-24斷塊,其中棗Ⅲ1小層的含油面積最大。
4、棗南棗Ⅳ、Ⅴ油組油藏分布
棗南區(qū)塊主力含油層位是孔一段的棗Ⅳ、Ⅴ組,油層埋深1700-2150m,連續(xù)含油井段400米左右。油層主要富集在孔一段的棗Ⅳ下部、棗Ⅴ油組中上部,油藏油水界面復雜,縱向上各斷塊油水層間互出現(xiàn),沒有統(tǒng)一的油水界面。不同單砂層內(nèi)發(fā)育多個油水系統(tǒng),每個油藏都有自己獨立的油水界面。平面上不同層位也劃分為多個油藏,油藏平面上受斷層、巖性邊界及油水界面的控制。該區(qū)油氣富集程度較高,分布穩(wěn)定,平面上含油疊合連片,但各小層層分布受構造巖性雙重因素控制,棗IV油層分布零散,棗V油組中上部油層分布穩(wěn)定(V1-V8小層), 棗V下油層分布零散范圍較小。
5、結(jié)論
總的來說,棗南、棗北孔一段各油砂體發(fā)育程度存在較大差異。斷層封閉性很好,對油水的分隔作用明顯,各斷塊不具有統(tǒng)一的油水界面;斷塊內(nèi)各砂體具有不同的油水界面或者整個砂體為油氣充滿,具有砂體縱向的連通性較差的特點。
參考文獻:
[1] 趙穎,衡海良,董傳杰等. 棗園孔二段低滲油藏二次開發(fā)技術對策研究[J].2010 :24(1)70-72.
[2]趙密福,劉澤容,信荃麟,等.控制油氣沿斷層縱向運移的地質(zhì)因素EJ3.石油大學學報,2001,25(6).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