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新語 董莉萍 孫鴻蒙
摘 要:寶石切磨就是將原石經過加工變成璀璨的寶石的過程。經由這一操作使寶石具有一定的形狀、使其擁有火彩并能散發(fā)出耀眼的光芒,用來鑲嵌于首飾中。鉆石作為寶石里最具代表性的一種,一顆鉆石的價值和其切工有著必然聯系,好的切工可以使鉆石的價格陡增,并且給予人更好的視覺效果。而鉆石工匠們通過數百年的研究,也終于形成了我們手中閃亮的鉆石。
關鍵詞:鉆石切磨;圓明亮式切工;琢型
鉆石切磨發(fā)展歷史
1.1鉆石切磨概況
戒指上出現的第一顆鉆石只是將八面體形狀的天然鉆石原石鑲嵌其中。大約從十四世紀開始,人們才開始將加工后的鉆石鑲嵌其中。十五世紀初才開始有了帶有臺面的鉆石,十六世紀出現了玫瑰式琢型,這種切割樣式一直延續(xù)到十九世紀。圓明亮式切割的出現是鉆式切割的一大進步,使鉆石有更美好的亮光與火彩。
安特衛(wèi)普的鉆石切割師托考夫斯基于1914年發(fā)布了他根據鉆石的折射率和色散率切割的比例,受到了業(yè)內人士的極大認可。然而,鉆石切割需要長期的經驗積累和人才培訓,因此鉆石的切割主要集中在那些傳統(tǒng)的切割中心。目前,世界四大著名的鉆石切磨中心分別是:印度孟買、美國紐約、比利時安特衛(wèi)普以及色列特拉維夫。
1.2最早的鉆石切磨
鉆石的硬度是10,是世界上最堅硬的物質,沒有什么可以用來切磨鉆石,除了鉆石自己,雖然鉆石的理論硬度是相同的,但平行和垂直方向的硬度還是有一定差異的,所以最早的鉆石切磨方法就如遠古人類拿兩塊石塊互相研磨一樣,較硬的鉆石面可以將相對較軟的鉆石面磨去,當然還有很重要的就是互相研磨的速 度,速度越快,研磨的效率越高。
在這個最早的鉆石切磨技術下,出現了鉆石最早的切形,叫桌面切(table cut),就是在鉆石雙金字塔的一端在距離腰線一半左右的地方用另外較硬的鉆石面將頂端磨去,于是在鉆石的頂端出現了一個類似于正方形桌面的臺面,所以被稱為桌面切。切割過程中,會有部分細小的鉆石顆粒與粉末掉落,將這些粉末收集起來以后混合油泥均勻的抹在磨盤上,無數細小的鉆粉如果放大來看其實就是一顆顆的小鉆石,其較硬的一面集合起來,會將較大鉆石切割出很平整的切面,更微細的鉆粉可以用來作為鉆石的拋光粉使用。
1.3Sancy切割
因為鉆石是最堅硬的寶石,鉆石的切工技術成熟標志著人類對于寶石的切割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而歐洲人對于切割技術的研究和貢獻功不可沒。15世紀的法國人Louis De Berquen被稱為現代鉆石切割之父,他于1476年提出了鉆石切割中的絕對對稱概念,另外他創(chuàng)造了被稱為Sancy切割的水滴形琢型,他還對鉆石磨盤的發(fā)展起到關鍵的作用。1475年,勃艮第公爵委托Louis De Berquen切割三顆非常大的鉆石,Louis運用自己獨創(chuàng)的切割理念和先進的工具切割出了水滴形琢型,這個可以看做是現代鉆石切割最早的原型,其對于顏色、凈度、對稱性、火彩的理解已經到了很高的程度。
而幫助他作出這一跨時代的鉆石切割創(chuàng)造的,是他對于鉆石切割打磨工具的創(chuàng)新性改造,雖然歷史學家們認為水平旋轉的鉆石磨盤最早起源于印度,但是Louis在認識到鉆石的內在特性后,第一個創(chuàng)造性的將鉆粉和著油泥涂抹在高速旋轉的鉆石磨盤表面,油泥保證鉆粉在磨盤的高速旋轉時不會被甩出磨盤,而且可以相對均勻的分布在磨盤的表面,這一重要技術發(fā)明使人類對鉆石切割面比例、對稱以及拋光品質的掌握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可以說是突破性的技術。
Sancy鉆石的切割方式是現代圓明亮式切工的基礎,這一切割技術的成就在于,在原有鉆石琢型不同角度上增加了更多的三角形刻面。而在此之前的切割,基本只是按照鉆石原石最初的形狀,簡單的切割出一個層次的切面而已,鉆石晶體的純凈度得到了很好的體現,但并沒有充分展現出其高折射和高色散的特性。同期,玫瑰式琢型在歐洲開始流行起來,玫瑰式琢型流行的原因主要因為這一琢型可以留存原石最大的重量,玫瑰式琢型底部為一個平面,上半部分由兩層24個三角形刻面組成,從底部延伸最終在頂端交匯,由于從正面觀察時如同盛開的玫瑰花瓣的排列樣式故而得名。
1.4圓明亮琢型的出現
很長時間以后人們發(fā)現,鉆石通過其他不同的切割方式切割出來,居然可以呈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幾百年以后,波蘭的工程師馬歇爾.托考夫斯基于1914年發(fā)表了一片論文,文中闡述了他對于在鉆石切割過程中理想角度和比例的觀點。其中,他提出了鉆石最優(yōu)的亭部角度和冠部角度,分別是41度和34度。不過馬歇爾.托考夫斯基本人雖然提出了這一理論,但真正利用數據并付諸實踐驗證的卻是歐洲的鉆石切割工匠們,他們很快發(fā)現這一角度非常適合鉆石原石的八面體形狀,不但使鉆石看起來更為符合審美,并且同時能盡可能大的保留鉆石的重量。不久,鉆石工匠們又做出了進一步的改良,刻面逐漸被完善,臺面也變得更大,腰棱也創(chuàng)造出了帶有刻面的切磨方式。至此,寶石工匠們認識到,不同形狀的鉆石切割其最佳的比例和角度是不同的,而彩色寶石的切割和鉆石也有著極大的區(qū)別,彩色寶石的切磨更側重于令其散發(fā)出更加迷人的色彩,所以,每種寶石的切割都有自己獨特的比例、角度、刻面形狀的組合等等。
市場上最常見的形式,是由57或58個刻面組成,冠部33個刻面,亭部24或25個刻面,底尖或有或無。底尖的存在是因為鉆石雖然硬度很大,但同樣脆性也很大,大顆鉆石受到磕碰可會將底尖磕碎,為了保護鉆石不受損壞。鉆石的琢型有很多,異形鉆甚至可以延伸出很多很多的面,不過并非所有的琢型都是面越多越好。對于圓鉆來說,標準的明亮式切割,是一鐘相對完美的切割方式??堂姹壤嵌戎苯佑绊戙@石切工的好壞,所以達到標準比例范圍內的鉆石切工稱為“完美切工”,通過這樣的切工,鉆石可以散發(fā)出最為完美的光芒.所以達到這種切工的鉆石是其他3C相同情況下最值得收藏投資的。
結語
寶石切磨的發(fā)展,承載了數百年來世界各國寶石工匠們的智慧,也讓鉆石這種珍貴寶石體現了它的價值,使其擁有了迷人的效果和璀璨奪目的光彩。鉆石從最初的簡簡單單原石鑲嵌到現在的標準圓明亮式琢型,甚至于眼花繚亂的花式琢型,對寶石行業(yè)來說無疑是最寶貴的財富。
參考文獻:
[1]黃鳳鳴,陳美華.托爾可夫斯基琢型的演化及其特點[J].珠寶科技,2000(02):26-27.
[2]閆晨.伊特納爾琢型[J].寶石和寶石學雜志,1999(03):59.
[3]高貴琢型系列[J].珠寶科技,1993(04):50.
[4]黃翰強,盧振坤.托爾可夫斯基琢型亭部的演化——計算機技術在寶石研究中的應用[J].梧州學院學報,2013,23(06):9-13.
[5]周樹禮.寶石的V形琢型加工工藝[J].寶石和寶石學雜志,2005(02):18-19.
[6]周漢利.寶石琢型電腦設計[J].寶石和寶石學雜志,2001(03):3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