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東明縣農(nóng)業(yè)局 魏玉飛 周貴嬌 郭紅軍
疫病是近年來日趨嚴重的一種辣椒病害,危害根、莖、葉和果實嚴重時會造成辣椒整株成片死亡。疫病在辣椒整個生育期均可發(fā)病,以辣椒掛果后最易受害。田間露地栽培溫度25 ~30℃,相對濕度在85%以上時疫病發(fā)生較重,尤其是大雨過后天氣轉(zhuǎn)晴,氣溫急劇上升、疫病發(fā)生較重,并迅速蔓延,可造成毀滅性損失?,F(xiàn)將疫病的癥狀、防治方法作如下介紹:枯萎。定植后葉部染病,產(chǎn)生暗綠色病斑,葉片軟腐脫落;莖染病亦產(chǎn)生暗綠色病斑,引起軟腐或莖枝倒折,濕度大時病部可見白霉;花蕾被害迅速變褐脫落;果實多在蒂部發(fā)病,病斑水漬狀擴展,向果面和果柄發(fā)展,病果呈灰綠色,后呈灰白色軟腐,有時有深綠色同心輪紋。病果殼干縮而不脫落,潮濕天氣,病果殼產(chǎn)生稀疏白色霉層。
主根染病初出現(xiàn)淡褐色濕潤狀斑塊,逐漸變黑褐色,可引致地上部莖葉萎蔫死亡。染病幼苗莖基部呈水浸狀軟腐,致上部倒伏,多呈暗綠色,最后猝倒或立枯狀死亡;病部常凹陷或溢縮,致使上端枝葉
辣椒疫病由鞭毛菌亞門辣椒疫病真菌侵染致病,北方地區(qū)保護地辣椒在郁密悶濕的條件下極易發(fā)病。發(fā)病中心多在棚內(nèi)低洼積水、土壤黏重或棚膜漏雨處。灌水過勤、土壤含水量高發(fā)病重;重茬地塊、植株長勢衰弱時發(fā)病重。
1.栽培防治措施
除了選用抗病性強的品種或早熟避病品種外,要避免連作,辣椒可與稻谷、玉米、豆科以及十字花科等作物進行輪作。在育苗時,要選用新土或用消毒藥劑對土壤進行消毒。在大面積移栽時,應采用高壟栽培,避免田間積水。要注意合理施肥,要增施鉀肥,增強抗病能力,提高單產(chǎn)和品質(zhì)。黏重土壤要增施有機肥加以改良,增強其通透性。如田間開始出現(xiàn)病株應及時將病株拔除,并將其病株帶到椒田外銷毀,決不能將病株棄于田間或水溝內(nèi)。另外,還要注意合理澆水。7 ~8 月是辣椒開花結(jié)果盛期,若澆水不當,或大雨后稍有不慎,就會導致疫病迅速蔓延,造成大片死亡。要嚴格控制灌水,切忌大水漫灌。如墑情好,可不澆水或輕澆。
3.藥劑防治技術(shù)
(1)藥劑防治:發(fā)現(xiàn)中心病株(發(fā)病初期)開始用藥,可選用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600 倍液,或用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700 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 倍液,或40%霜疫靈可濕性粉劑200 倍液。上述藥劑應間隔7 ~10 天,交替使用,連續(xù)2 ~3 次。大雨、大霧后及時防治效果佳。注意不同藥劑合理輪換使用,尤其要注意保護性殺菌劑和內(nèi)吸性殺菌劑之間的交替或混用,既可以有效延緩病菌抗藥性的產(chǎn)生,又能提高防治效果,以上藥劑可配合綠亨6 號或銅師傅(兩者之間不能同時使用)效果更佳,并能同時防治各種細菌性病害。
(2)注意控制大棚濕度:陰雨天濕度大,建議使用百菌清煙霧劑控制病情。 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45%百菌清煙霧劑每667 平方米用量250 ~300 克,連續(xù)噴藥2 ~3 次,間隔7 ~10 天,尤其在雨后天晴時,注意及時噴藥,防治效果更好。此外,還可進行藥液灌根,封鎖發(fā)病中心,可用50%甲霜銅可濕性粉劑600 倍液,或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700 倍液,或72%克抗靈可濕性粉劑600 倍液,對病穴和周圍植株灌根1 ~2 次,每株藥液量250 克,間隔期5 ~7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