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楓
本文以中拉論壇開幕式的會議講話的西班牙語翻譯作為研究語料,以目的論及其三個基本原則為理論指導,對會議講話中的西班牙語翻譯原則進行研究,探討中國特色詞語、句式的翻譯特點,并論述了目的論三個原則在中國國際會議講話的西班牙語翻譯中的適用性。譯者在中西翻譯中應以目的論為指導,使譯文不但合乎原文所表達的意思,也應滿足目的語受眾的預期需求,有效避免輸出內(nèi)容和讀者的意識形態(tài)相沖突,更好的完成跨文化交際活動。
目的論起源于西方,它是最重要的功能翻譯理論之一,最早由德國譯論家弗美爾(Vermeer)提出。目的論的中心思想是“行動皆有目的。”它重點強調(diào)目標文本應對預期的受眾者發(fā)揮作用。(Vermeer 1996:12-15)翻譯目的論包含三個根本原則:目的原則、連貫原則、忠實原則。其中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強調(diào)目的原則,即在譯文語境中的交際目的,由目標語讀者的需要所決定的譯文的功能及目的。所以,在目的論的視角下,翻譯會受到目標語讀者及其文化因素的影響。連貫原則指目的語文本應流暢通順、語意連貫,以便目的語受眾能夠更好地理解。忠實原則是指原文和譯文間語際的連貫,強調(diào)譯文必須要忠實于原文。目的論強調(diào)翻譯的功能性和實用性,從目的語受眾的角度考慮翻譯行為的過程和策略,認為翻譯的本質(zhì)是語言媒介中有目的跨文化交際。
隨著中國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我國與世界各層面的交流日益密切。中國國際會議講話是外界了解中國內(nèi)外政策變化發(fā)展的重要窗口。因此,中國國際會議講話對擴大我國對外宣傳,促進國際社會了解中國,積極塑造國家形象等方面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本文選取中拉論壇開幕式上的會議講話西班牙語翻譯作為研究對象,在目的論及其三大原則的指導下,舉實例研究符合翻譯目的論的會議講話的中西翻譯原則。
2.1 俗語、成語
在中拉論壇開幕式的會議講話中,為表明中國和拉美國家堅持平等相待的合作原則時,選用了一句中國成語“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眮肀磉_中國堅持和拉美國家平等相待、互相學習、共同合作的態(tài)度。這句成語出自于戰(zhàn)國·楚·屈原《卜居》中:“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通常用它來比喻人或物各有長處,也各有短處。在這句成語中存在著兩個具有中國特色的長度計量單位“尺”和“寸”,而在西班牙語中并不存在對應的計量單位表達,如果直接將其音譯會造成西班牙語讀者對此成語理解的困惑,所以譯文中將“尺”和“寸”翻譯為“大”和“小”,譯文為““Los grandes tienen sus debilidades, así como los peque?os tienen sus fortalezas”。譯者用西班牙語受眾能夠理解的方式進行表述,也能夠清楚表達此句話的中文含義,符合翻譯目的論中的目的性原則和忠實性原則。
2.2 比喻
在中拉論壇開幕式上的致辭中,出現(xiàn)了很多比喻句,例如,會議講話中將中拉論壇比如成“一株破土而出的嫩苗”,需要中拉雙方的精心呵護,共同培育。表達出對中拉關系的重視態(tài)度。譯者在理解這句話含義的基礎上,給出了既符合原文意思,又能夠讓受眾理解的表述方式,譯文為“Este Foro es una novedad. Para que este plantón se convierta en un árbol frondoso, es imprescindible el cuidado primoroso entre ambas partes.”符合翻譯目的論的目的性和忠實性原則。
2.3 中國特色專有名詞
中國國際會議講話中存在很多具有中國特色的專有詞匯,例如在中拉論壇開幕式致辭中提到了“小康社會”和“中國夢”,這是兩個富有時代意義的中國特色專有詞匯。譯者將其直譯為“Sociedad modestamente acomodada”和“el sue?o chino”。對于這些中國特色詞匯,譯者通常采用直譯的方法,目的是為了讓這些中國特色的詞語作為中國元素被國際社會所接受并沿用,發(fā)揚和傳播中國具有時代特征的文化。在翻譯這些特色詞匯時,譯者應遵循目的論中的“忠誠原則”,盡可能地使譯文接近原文所要表達的意圖。
在中國國際會議講話的西班牙語翻譯過程中,譯者應從功能派提出的目的論出發(fā),準確運用其三原則。熟練掌握翻譯目的論的標準,靈活運用其原則,處理好古詩詞、成語、俗語和中國特色詞匯等文化負載詞,最終達到翻譯準確,在正確理解會議講話的內(nèi)容基礎上,準確地把握文化負載詞所具有的時代背景。首先,譯者要充分了解中國的國情,熟悉國家方針和政策,正確地理解原文,避免誤譯。其次,漢語和西班牙語兩種語言的語法結(jié)構和語言規(guī)范不同,漢語追求富有文采的表達,而西班牙語屬于西方語言,其表述更為直白,具體體現(xiàn)在會議講話語篇中,漢語的會議講話會出現(xiàn)較多的修飾性詞語,而西班牙語則習慣直接陳述事實,這就要求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避免文字冗余,再者,在中國國際會議講話語篇中出現(xiàn)大量中國特色詞匯,譯者不僅要熟悉其具體含義,還要考慮目標讀者的文化傳統(tǒng)、價值觀,避免給受眾造成困惑,最后,譯者需要仔細研究目標語讀者的文化習俗,使翻譯更符合目標讀者的語言習慣,更容易被其接受。
(作者單位:西安石油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