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義龍
“碰地呆,打習子,麥呢妞梯腦呆番,利嘍來,老利來,利利來來老利來……”
提起白族嗩吶,大理白族人總會想起這個調(diào)子,大意是吹嗩吶,彈三弦,明天妹子要出嫁了。的確,白族嗩吶,與人們生活中的大事息息相關(guān),婚喪嫁娶自不必說,栽秧、收割、接本主等農(nóng)事民俗宗教活動,也離不開嗩吶營造的氛圍,在農(nóng)村寂寥的生活中添加濃郁的色彩。而提起嗩吶藝人,很多人都會想到洱源大松甸。
在萬畝梅花競放的時節(jié),李家福披著白色的綿羊皮大褂,背著嗩吶,帶著徒弟,便用腳步去丈量白州的山水了。水瘦山寒的隆冬,也是一年中的農(nóng)閑時節(jié),人們總會選擇在這個季節(jié)辦喜事、蓋房子,在歡慶氣氛中慰藉一年的辛勞,而“吹吹打打”就將這種喜慶氣氛推到了高潮。但凡辦事,人們總會先請嗩吶師傅,總會想起大松甸的李家福,他們會說,吹吹打打么,還是請家福吧!好像家福就是他們的鄰居。洱源村村寨寨的人們,可能不曉得縣長是誰,但肯定不能不曉得“家?!笔钦l,若是誰不曉得李家福,那就真的“OUT”了。
要說李家福,不得不說大松甸。其實大松甸只是松鶴村委會的一個自然村,其他還有溪登和石照壁兩村。由來已久,在清代的洱源就讀于國子監(jiān)的施甘霖曾有美文《游大松甸記》:“治西十五里,有大松甸焉。相傳有古松十二株,大可數(shù)十圍。蔭廣百畝,蔽日干霄,如游龍攫空,潛龍出壑,殆千年遺物也。甸以此得名。”又說“山巔有瀑布如練,橫空飛下,跳珠漱玉,琮琮諍諍。萬松中,因樹為屋,筑土為墻,日影沈圓,炊煙縷直,若隱若現(xiàn),此所居之土民也?!庇纱丝芍笏傻闅v史久遠,而清代仍是生態(tài)優(yōu)美的所在。而今,代替古松的是萬畝梅園,種梅子,吹嗩吶,成了松鶴村的特色產(chǎn)業(yè),梅子、嗩吶,成了松鶴村的名片。而在梅園中吹嗩吶,幾乎就是攝影師的常用鏡像。
早在2003年,洱源即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白族嗩吶民間藝術(shù)之鄉(xiāng)”,更早,1988年,洱源縣已經(jīng)組織了全縣范圍內(nèi)的白族嗩吶隊,代表洱源參加省、州各級活動,比如云南省首屆藝術(shù)節(jié)、中國第三屆昆明藝術(shù)節(jié)、99世博會和歷屆大理三月街民族節(jié)開幕式等等。洱源縣的嗩吶藝人大約有300多人,主要分布在白族聚居的鄉(xiāng)鎮(zhèn),比如鄧川、右所、鳳羽、茈碧湖鎮(zhèn)等,這些鄉(xiāng)鎮(zhèn)雖然都有嗩吶藝人,但沒有固定的嗩吶樂隊,一般都是臨時組建的“草臺班子”,西湖邊的溫水村有個嗩吶藝人楊士才,培養(yǎng)出了一雙兒女都是民樂好手,兒子張亮山現(xiàn)在是大理州歌舞劇院的嗩吶演奏員,演奏水平極佳,并有音像專輯出版,女兒張亮和是二胡演奏員,也是大理二胡演奏的翹楚。而茈碧湖鎮(zhèn)的松鶴村,則以嗩吶手集中而聞名全滇,處于羅坪山麓的松鶴村由大松甸、溪登村和石照壁三村組成,其中尤以大松甸為盛。松鶴村海拔2500多米,全村788戶,總?cè)丝?344人,全村有林地36106畝,清亮的小溪從林間流過,匯入茈碧湖,成為洱海的源頭活水。松鶴是個彝族村,是土著的“臘羅”支系,這與洱源以賽馬出名的陸家隊不同,陸家隊遷自四川省大涼山,是諾蘇支系。松鶴人除了會彝語,白語是主要的對外交流語言。
關(guān)于大松甸的嗩吶,不了解的人常以彝族嗩吶稱之,有些媒體也以訛傳訛。對此,身為彝族“臘羅巴”的李家福頗有微詞。他說人不能忘本,自己吹的是白族嗩吶,這是與漢族嗩吶、彝族嗩吶都有區(qū)別的,無論是曲牌還是演奏方法都有差異。事實也是如此,據(jù)村黨總支書記羅學義整理的資料,大松甸第一代嗩吶藝人羅匡保生于1860年左右,那已是晚清。羅匡保身材、肚才、口才俱佳,常戲弄那些傲慢的雇主或官員,讓他們難堪。村里還傳說他戲弄官員的“古本”。至于羅匡保的嗩吶傳承自何人,已無從可考。李家福說是跟鳳羽的白族嗩吶師傅學的,洱源縣文化旅游局非遺負責人楊盈川則說來自右所臘坪師傅。第二代傳承人羅鳳銀生于1881年,比羅匡保小了20多歲,其母親羅匡姑是羅匡保的妹妹。另一個傳承人羅鴻發(fā)生于1894年,是羅學義的祖父,其前妻是羅匡保的三女兒,羅匡保將技藝傳給外甥和女婿,也在情理之中。羅鳳銀去世于1957年,享年77歲,羅鳳銀的嗩吶不僅傳承于羅匡保,還另有師承。為了將嗩吶藝術(shù)發(fā)揚光大,他又拜師于臘坪村“嗩吶世家”李照明門下。李照明的兒子李杰盛年長羅鳳銀八歲,他倆便以師兄弟相稱,羅鳳銀夜里住李照明家,與師傅學藝,與師兄切磋,白日里幫別家放羊,日復一日用漫山遍野的嗩吶調(diào)招呼羊群。跟著李照明學習,使羅鳳銀技藝大增,他不僅學會了紅白二事的諸多曲牌,還學會了“吹吹腔”的大多嗩吶曲牌。出師后,羅鳳銀名聲大噪,常被邀請至鳳羽、煉鐵、漾濞等地吹奏,他的嗩吶聲還贏得煉鐵大葉坪女子趙氏的芳心暗許。在一個艷陽高照梅花綻放的日子,羅鳳銀將趙氏迎娶入家門。趙氏終身不育,羅鳳銀也不嫌棄糟糠之妻,30多歲時,他收了本村羅燦庭為養(yǎng)子。養(yǎng)子羅燦庭1899年生,1990年去世,享年92歲,也是高壽有福之人。羅鳳銀一生熱愛嗩吶藝術(shù),直到50多歲時,自覺年事漸高,須將技藝傳承下去,便收村里的年輕人毛玉保、毛厚銀、羅生祥、毛香明為徒,口傳心授。羅鳳銀57歲時,組建了“吹打班”,帶領(lǐng)師兄李杰盛的兒子李學昌、臘坪村的畢定登、煉鐵大地坪村的尹玉清、本村的毛玉保、毛厚銀等人,走村串寨,打出了洱源嗩吶的名聲。當時,李杰盛的孫子李雄標也在“吹打班”里當過鼓師(李雄標任洱源縣長,那是后話)。李雄標還記得“吹打班”1946年到漾濞縣金脈鎮(zhèn)(現(xiàn)漾江鎮(zhèn))唱“吹腔戲”,戲臺對聯(lián)是:“四季奔波趁此陽春落得幾日寬閑幾日熱鬧;中華勝利超顯武藝何妨顯你本事顯我威風”。橫批:“慶祝勝利”。又有一年,臘坪村里唱戲,戲臺對聯(lián)是“天下事真真假假無非是戲;在世間是是非非何必認真。”頗顯文學功底,還有諷喻之意。羅鳳銀65歲時,溪登村的羅潤登還跟隨他學藝。羅鳳銀帶出的高徒毛玉保、毛厚銀后來成了享譽白州的嗩吶大師,在洱源縣煉鐵一帶,但凡紅、白二事,即便大雪封山,都要請“二毛”去吹嗩吶才算把事辦妥。關(guān)于毛玉保,還有段掌故,說是煉鐵有家辦客請他吹嗩吶,其間有客人聽得如醉如癡,便趨前恭維道,師傅吹得好,即便大松甸的毛玉保來吹,恐怕也不過如此。由此可見,毛玉保的名聲早已不脛而走。李家福能做毛玉保的徒弟,自然也是有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