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麗
“下筆欲生風,磨礱日有功”源自南宋著名文學家樓鑰所作的《蔣慈谿挽詞》,這兩句詩著重強調(diào)文章修磨推敲的重要性,一直被后世文人奉為寫作的圭臬。修改,是寫作者錘煉字句的一個必經(jīng)過程,對于初中生而言,更是一項必備的寫作習慣。
從學生的長遠發(fā)展角度來講,我們語文教師有責任引導學生養(yǎng)成認真修改作文的習慣。因為這不僅關系著學生的寫作素養(yǎng),更關系著對學生思維品質(zhì)的訓練和反思習慣的養(yǎng)成。長期以來,我不僅“磨礱”學生的作文,也在不斷修磨自己的評改流程和方法,并在實踐中總結了一些方法和體會。
一、“磨”評改的“微流程”
以往,我在評改學生作文這塊較注重“產(chǎn)量”,通常是一周一篇,即寫即評,往往一學期下來,我們班的學生習作在數(shù)量上遠超其他班級,但與之相比,本班在作文平均分上并無明顯優(yōu)勢。我不禁反思:是否學生練得還不夠多呢?于是,我認真研究了本班學生的習作,結果發(fā)現(xiàn),學生在習作中基本沒有體現(xiàn)我在評講中強調(diào)的優(yōu)化細節(jié)。由此可見,評講的次數(shù)與學生的作文得分并不成正比。
所以,在與本班學生溝通交流的基礎上,并結合初中生的接受實際,我開始精細自己的評改流程,將一篇作文的評改流程逐步“微化”,給學生充分的時間來消化吸收和運用研磨。具體來講,針對學生的習作,我將評改流程分為三大步:第一步,用兩課時指導學生修繕框架;第二步,用兩課時指導學生修繕過渡段與首尾段;第三步,再用兩課時指導學生斟酌推敲其他段落的字句。在數(shù)量上,本班原先的“一周一作”制也沒變,只不過,學生連續(xù)三周都對同一篇作文進行研磨改寫。在具體指導過程中,為豐富上課內(nèi)容和擴大學生眼界,我精心找到一些名家修改文章的片段,將其印發(fā)給學生,就資料和學生一起交流修改作文的方法。并且,我還注意對學生的修改進行認真總結并給予鼓勵,特意將部分學生的原作配以升格后的優(yōu)秀作文打印、展覽,并幫助他們投稿,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寫作興趣和修改習作的積極性。
結合實踐,我認為作文評改的高效不在“量”而在“精”,片面貪多式的訓練不可取,語文教師應讓學生明白好作文往往都是改出來的,并注重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沉下心來修改作文的好習慣。
二、“磨”評改的“話語權”
剛執(zhí)教本班時,學生交上來的作文都由我親自批改,而且自認為評改較為“精工”:我會在學生習作的字里行間圈圈點點、加加批注。在學生習作的后面細心總結、琢磨評語。然而,學生接過作文本的淡淡表情告訴我,他們并沒有被我的用心“驚艷”。因為,這些初中的孩子們正值要表現(xiàn)自己的年紀,我的“勤奮”反而占用了他們的“話語權”。
在我細化評改流程之后,經(jīng)過一段時期的訓練,學生已逐步積淀了評鑒作文的理論和方法。于是,我決定將評改的話語權交還給學生。在具體操作時,提前評好學生的作文,將學生的作文情況和得分登記備案。然后,將沒有加任何評點標記的學生習作下發(fā)到班級,組織學生先自評并撰寫后記,方便下一步的小組互評。參照學生后記中表述的寫作目的,小組成員結合文本來互相打分,并將自評的分數(shù)與互評的分數(shù)比較。之后根據(jù)組內(nèi)的最后得分結果來推薦一篇寫得最好的文章,與我所給的分數(shù)來比較。這樣,學生的一篇作文就有了三種分數(shù),學生寫作評改的自主性、好奇心被大大激發(fā)。有時,一篇作文的得分存有較大爭議,還會引起班級內(nèi)部友善而熱烈的“辯論”,小小的作文評講課開始萌動著孩子們無意識的“民主氛圍”,無形中促進班級學生形成嚴謹求真的學習風氣,真可謂一舉多得。
事實上,我越“懶”,意味著孩子們就會越“勤快”,作文進步也會更明顯。
三、“磨”評改的“心體會”
作文教學永遠是一場漫長的動態(tài)過程,雖然本班學生在作文上的進步越來越明顯,但我從沒停止自己的觀察反思。偶爾,我也會親自改幾次學生的集體作文,對學生的寫作和評改集中做嚴格要求,因為初中生的自制力還處于不斷完善的階段,對于初中生來講,管理的“民主”并不等于完全“放手”。
另外,針對作文評改這一教學行為,語文教師應對某些個體多“評”少“改”。“改”:即規(guī)范學生的字句,而“評”,溫暖學生的心靈。客觀來說,每個班級總會有一兩個寫作基礎較薄弱的孩子,介于他們的接受能力,教者溫厚的鼓勵和誘導遠勝耳提面命式的認真糾正。而且,對于某些需要展示修改的片段,我也會有意隱匿作者的姓名,盡可能關注被評改學生的感受。這些都是我在作文教學中從真心而發(fā)的感受,同時我自身的反思還在不斷充實修磨,因為只有從“心”出發(fā),指導學生學生寫作的點子才能真正創(chuàng)“新”到實處。
現(xiàn)如今,本班學生作文相比以往有了明顯的進步,越來越多的學生習作在相關作文雜志、報刊上相繼發(fā)表,不少學生在作文競賽中也取得了令我滿意的成績。而更讓我欣慰的是,學生真正形成了精益求精的寫作習慣,這將會讓他們受益一生。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qū)金郊初中(226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