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利
從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實踐來看,問答是課堂師生互動的有效方式之一。問答的基礎是提問,而提問不僅僅是教師提問,更重要的是學生提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chǎn)生質(zhì)疑和疑問,并在問題驅動下探索問題的答案,進行思考并完成問題回答,對知識進行更新創(chuàng)造。這個過程首先需要學生具備問題意識,然后才能提出問題,進而使課堂氛圍熱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營造適合初中生心理的課堂氛圍
初中生在心理上希望得到肯定和尊重,且內(nèi)心較為敏感,而在行為上則較為活躍,喜歡自由的學習狀態(tài)。因此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為激發(fā)學生問題意識,語文教師需營造符合初中生心理特點的課堂氛圍。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說,成功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尊重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氛圍。因此教師應放下架子,轉變觀念,將學生放在學習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身心得到解放,這樣才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同時也使得學生敢于質(zhì)疑。
二、講授提問意識培養(yǎng)的方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語文教學中教會學生語文知識,不如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教師在教學中要教會學生培養(yǎng)問題意識的方法,使學生的問題不僅局限于課堂,還延伸到課外及日常生活中。
1.通過設疑方法培養(yǎng)質(zhì)疑習慣
在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時,教師應教給學生掌握一些設疑技巧,以及教會學生如何對所有問題進行有效篩選,進而提出最有效的問題。在具體教學中,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設疑:
一是對課文標題設疑,比如在《鼎湖山聽泉》,既然是寫景文,為何不是看泉,而是聽泉?學生帶著這一問題閱讀全文,從中找到答案,因其“天色已晚且霧漫的正開”,又加上鼎湖山林樹茂難見泉,自然是“聽泉”了。
二是對重點句設疑,尤其是承載中西思想的重點句,能夠加深對文本思想情感的理解和體會。比如《記承天寺夜游》一文結尾“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此處如何理解“閑”字?帶著這些問題對文本進行閱讀,則能夠對全文有更深的把握。
三是在內(nèi)容對比處設疑,內(nèi)容對比處往往是作者的匠心所在,也最易激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比如《故鄉(xiāng)》一文中對閏土肖像描寫的對比,激發(fā)學生產(chǎn)生疑問,“少年閏土與中年閏土產(chǎn)生差別的原因是什么?”在文中找尋答案后發(fā)現(xiàn),封建社會精神與物質(zhì)的雙重壓迫讓閏土受盡生活的折磨。
四是對看似矛盾處設疑,矛盾易引起爭議,而爭議則是問題激發(fā)的根源之一,因此在看似矛盾處設疑,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比如,魏巍在《我的老師》一文中說蔡老師“從不打罵我們”,但又說“僅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落了下來”,作者為什么這樣說?
五是對文章留白處設疑,就像繪畫一樣有實有虛,文章同樣有留白,在留白處設疑,不僅對把握整篇文章有意義,而且能夠提高學生思想境界。比如,《甜甜的泥土》中結尾寫到,“他,笑了:那泥土甜甜的?!奔ぐl(fā)學生提問:“那泥土為什么是甜的?”“這里面有什么深意?”
2.改善學習方法促進問題生成與解決
現(xiàn)代認知結構理論認為,學習不是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而是學生自己構建知識的過程。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應主動改善方法,引導學生在嘗試、探究與合作中發(fā)現(xiàn)問題,并通過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完成知識構建。
一是教師引導學生在嘗試中發(fā)現(xiàn)問題,比如課文《雪》的教學中,教師可在課前預習中提出“閱讀全文并思考文中寫了哪幾種雪,各自特點是什么?”等,讓學生在自由、寬松的預習狀態(tài)下思考并解決問題。這種在嘗試中發(fā)現(xiàn)問題的方法,時間久了會提高學生問題意識。
二是引導學生在探究中發(fā)現(xiàn)問題,比如在《飛紅滴翠記黃山》教學中,讓學生自由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觀點。這種自主探究模式,能夠使學生在學習中發(fā)現(xiàn)問題,進而培養(yǎng)問題意識。
三是在合作中發(fā)現(xiàn)問題,比如在《我的叔叔于勒》中,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討論主人公,用自己的理解來解釋“到底誰才是本文的主人公”?
三、優(yōu)化教學評價促進問題意識
教師可實施個性化評價,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不同學生應有不同的評價標準,尤其是在課堂上,要嘗試多種評價方式來評價學生,包括口頭表述、語言肯定、肢體語言鼓勵、表情眼神支持等。
比如,在執(zhí)教《窗》一文時,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結合課文和自己認知,對自己的疑問進行思考和解釋。有的學生提出“雖然其他人認為不靠窗的病人自私冷酷,但我認為他情有可原,他是出于對生命的追求”。教師進一步追問:“你怎么會產(chǎn)生這個疑問?”學生解釋道:“文中寫到他的善念一閃而過,可見人之初性本善,且前文也提到他對生活的熱愛?!薄拔矣X得兩人本性都是善良的,只是靠窗的病人在利益驅使下才一步步變壞的,這說明我們在向往美好時,要控制自己私欲,正確面對生活中的欲望。”對于這種個性化的觀點,教師一定要鼓勵和支持,還要進行點評和引導,使學生的思考和問題意識發(fā)展到更高層次,使課堂充滿生機。
作者單位: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qū)沙井鎮(zhèn)中心學校(7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