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增英,任 靜
(濱州市優(yōu)撫醫(yī)院,山東 濱州 256600)
精神分裂癥是常見精神疾病,病程長,反復發(fā)作,治療較為困難,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藥物治療是緩解癥狀的重要手段,但僅僅依靠藥物是不夠的,護理干預對病情的緩解也有重要意義。人性化護理理念是一種現(xiàn)代護理模式,其注重患者的情感和需求,理解和尊重患者,盡量滿足患者的需求,達到患者生理、心理、社會等功能的提高[1]。本研究進一步分析精神分裂癥患者護理中人性化理念的運用及可行性,現(xiàn)?具體匯報如下。
將2015年10月-2018年10月在我院精神病科治療的6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30例,均為男性,年齡37-78歲,平均年齡(54.8±9.3)歲,病程6個月-10年;對照組30例,均為男性,年齡35-76歲,平均年齡(54.1±9.6)歲,病程6個月-12年;所有患者均符合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排除合并其他精神疾病者;比較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等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遵醫(yī)囑用藥、行常規(guī)精神科護理。觀察組采用人性化理念護理:①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對病情的恢復有重要作用。護理人員應對患者進行個體化健康教育,通過口頭講解、疑問解答、發(fā)放宣傳冊、讀報或讀黑板報等形式進行教育,使患者了解精神病知識,獲得正確的疾病觀,并提供心理咨詢及身心保健等知識,增強患者對疾病的認知能力[2]。②心理護理。增強醫(yī)護人員與患者的溝通交流,定期開展座談會,耐心傾聽患者的訴求,了解患者實際需求,給予患者鼓勵和心理支持,使患者感受到關心和溫暖,并幫助患者解決力所能及的問題,增強患者對醫(yī)護人員的信任感,并積極聯(lián)合家屬給予患者情感支持,多理解、安慰和鼓勵患者,使患者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3]。③生活指導。全方位的照顧患者生活,根據(jù)患者的主訴調(diào)整生活起居,使患者盡量適應醫(yī)院生活;根據(jù)患者的口味制定個體化飲食方案,盡量改善患者的日常伙食;開展院內(nèi)文娛活動,促進病友間的交流,增加對彼此的認同感,促進患者早日回歸社會。
采用NOISE量表評估癥狀改善情況,分為7個因子,共30個項目,評估總消極評分和總積極評分;采用IPROS量表評估患者護理后生活能力改善情況,包括個人衛(wèi)生能力、社交能力、工作能力、生活能力、社會興趣等。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用t檢驗,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以P<0.05表示有統(tǒng)計學差異。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后NOISE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后NOISE評分比較(分,±s)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組別 例數(shù) 總積極評分 總消極評分觀察組 30 73.4±4.9 32.1±7.5*對照組 30 56.8±5.6 58.3±6.8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后IPROS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后IPROS評分比較(分,±s)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組別 個人衛(wèi)生能力 社交能力 工作能力 生活能力 社會興趣觀察組(n=30) 7.4±2.5 6.2±2.7 6.3±2.4 6.1±3.0 6.4±2.9*對照組(n=30) 14.4±4.6 12.8±4.9 19.5±5.1 14.5±5.0 16.0±5.2
精神分裂癥主要表現(xiàn)為行為、情感、個性、思維等的分裂,多從青壯年時期起病,呈進行性加重發(fā)展,可導致精神衰退,出現(xiàn)行為退縮、意志減退等陽性癥狀,導致生活自理能力及社會適應能力變差,嚴重影響生活質(zhì)量。人性化理念的護理是臨床常用護理模式,將患者的利益和健康作為護理中心,盡量滿足其身心需求,尊重患者的人格,支持和關心患者的心理,從而實現(xiàn)護理質(zhì)量的最大化,輔助提升臨床療效。本研究中,從健康教育、心理護理、生活指導等方面入手,使患者獲得正面的疾病認知,改善焦慮、恐懼等負面心理,提高對自身疾病的認知能力和心理適應能力,積極面對生活,主動參與生活自理和社交活動,促進生活自理能力和社會能力的提升,為回歸社會做好準備[4]。
綜上所述,精神分裂癥患者護理中人性化理念的運用效果確切,具有良好的可行性,不僅能改善患者病情,還能引導患者心理狀態(tài)的調(diào)整,積極配合治療,提高生活和社會能力,值得在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