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時不食”,是態(tài)度,是哲學(xué),是生活方式,也是科學(xué)。我們需要重新認(rèn)識時間和萬物生長的秩序,不要總是步履紛雜、行色匆匆,在這個人頭攢動、惜時如金的時代,我們需要慢下來,在一餐一食中聚會。
吃,為的是生存,更為的是對生命的熱愛。
19世紀(jì)70年代,一對姐妹生活在偏僻的丹麥北部小村莊里,潛心修道,虔誠禁欲,拒絕了愛情和事業(yè)的誘惑。若干年后,正值巴黎內(nèi)戰(zhàn)時期,她們收留了從巴黎逃出的婦人巴貝特為女仆。在小鎮(zhèn)信仰式微,人心渙散之際,巴貝特幸運地獲得了法國巨額彩票一萬法郎,她感念這對姐妹的恩情,決心為她們以及鎮(zhèn)上人做一頓豐盛的法國大餐。影片清冷的小鎮(zhèn)氛圍和極具誘惑力的食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原本視美食如惡魔的村民們,在法式饕餮的滋潤下,重新發(fā)現(xiàn)了通往溫情與友善的伊甸園之路。
吃,是維系家庭的力量。
即使是簡樸的食物與食材,亦讓人流連忘返。在亞熱帶溫潤潮濕的空氣里,午餐,不必太復(fù)雜。即使是一個大家族,一份青菜炒肉,一盤青木瓜沙拉,也能成為餐桌主角。青木瓜,清晨時分在院子里摘下,啪嗒一聲,植物根莖的白色汁液慢慢滲出,滴在翠綠色的闊葉上。切青木瓜也好看。用刀鋒輕輕拍打青木瓜,再小心翼翼刮出細(xì)絲。然后,裝入盤中,并淋上有新鮮紅椒碎的魚露。剩下的青木瓜,并不能吃,切開之后,是一顆顆飽滿的奶白色籽,能讓孩子心生歡愉。炒青菜,也能炒得色香皆具。青菜先下鍋翻炒,半熟之時乘起,再放肥肉爆油。只有這樣,青菜才能鮮嫩美麗,色澤明亮。
吃,也是禮節(jié),是藝術(shù)。
葛優(yōu)談事情,要在茶樓里,飯桌上。無論陰謀如何在桌底下暗潮涌動,飯桌上,還是那簡單的幾碗粥、幾碟小菜、幾籠點心。要辦上不了臺面的事,必須得泡一壺茶,再上一些點心。無論事情再緊迫,點心吃完了,餐具還是要依次撤下。威脅、勒索,少不了一杯酒的侍奉。拒絕威逼利誘,用的是一個手勢,與一聲干脆利落的“喝茶”。不想摻和陰險的紛爭,就用一句“我去吃飯了”搪塞。而在家里邊,吃,更是毫不含糊。即使一碗粥,女管家也要先嘗過,咸了,就重做。人吃的講究,貓也是,一碗貓食,要用螃蟹熬煮,再放上鮮切的魚排。食物是精巧的,人是復(fù)雜的。那里頭的煙火情仇和人生薄涼,讓人噓唏啞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