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蓉 劉云根,2 王 妍 趙立君 任 偉 徐鳴洲
( 1. 西南林業(yè)大學生態(tài)與水土保持學院,云南 昆明 650233;2. 西南林業(yè)大學水科學與工程研究中心,云南 昆明 650233;3. 西南林業(yè)大學濕地學院,云南 昆明 650233)
陽宗海是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為高原斷陷湖泊。湖濱濕地是陸地和湖泊水體的過渡帶和緩沖區(qū),高原湖濱濕地因水位漲落頻繁、微區(qū)域環(huán)境因子變化顯著、物種多樣性高、外源污染攔截效果好等特征,植物的吸收、沉積物吸附和生物轉(zhuǎn)化提供場所[1-2]。影響土壤中磷(P)形態(tài)轉(zhuǎn)化的因素研究較多,包括環(huán)境的pH值、氧化還原電位、含砷(As)的種類、共存離子的種類和濃度等[3-4]。pH決定溶液中As的存在形式,吸附劑表面的羥基解離及表面電荷;磷酸鹽的存在對土壤As吸附有負作用,它能置換土壤中吸附的As[5-6];土壤有機質(zhì)通過表面絡(luò)合、離子交換和表面沉淀增加土壤對重金屬的吸附能力[7]。然而,目前研究多關(guān)注土壤體系,對于氧化還原條件頻繁變化,P濃度、pH、離子強度等環(huán)境條件變化劇烈的湖濱濕地沉積物,外源As輸入對沉積物中P形態(tài)轉(zhuǎn)化趨勢可能與其他區(qū)域的土壤呈現(xiàn)完全不同的特性,相應的As形態(tài)轉(zhuǎn)化及釋放程度可能不同,目前研究開展尚少。
2008年陽宗海As污染事件爆發(fā),峰值達到0.112 mg/L,經(jīng)過治理后低于0.05 mg/L,但湖泊沉積物As含量高達150 mg/kg,遠超土壤環(huán)境質(zhì)量Ⅲ級標準[8]。陽宗海曾發(fā)生富營養(yǎng)化,關(guān)注面臨富營養(yǎng)化及As污染雙重風險的高原湖濱濕地沉積物具有現(xiàn)實意義和科學價值。因此,本研究以云南陽宗海As污染湖濱濕地沉積物為對象,通過室內(nèi)模擬實驗設(shè)置不同濃度外源As輸入,不同實驗時間后沉積物對As的吸附、P的釋放及P形態(tài)轉(zhuǎn)化的規(guī)律及影響因素的探索,研究結(jié)果可為準確評估外源As輸入帶來的湖濱濕地富營養(yǎng)化及重金屬污染生態(tài)風險提供科學依據(jù)。
本研究選取陽宗海湖濱濕地南岸的典型區(qū)域(102°59′8″E,24°51′45″N)為采樣點,利用有機玻璃柱狀沉積物采樣器采集沉積物樣品。將沉積物樣品充分混合后自然風干,挑出野草、石塊等雜物,研碎過2 mm篩。
實驗設(shè)置As溶液濃度為0.00、0.01、0.05、0.10、0.25、0.50、1.00 mg/L。選用 350 mL加蓋玻璃瓶,每個樣品瓶中稱取8 g沉積物,加入320 mL不同濃度的As溶液,每個濃度3個重復。充分混合并且一直處于泥水混合狀態(tài)置于旋轉(zhuǎn)混合器,混合時間分為短期(1、2、4、10、24、48、72 h)和長期(7、15、30 d),在擬定的時間點采集樣品,3 000 r/min離心15 min后取上層清液測定水體P濃度和溶解態(tài)As濃度,去上清液經(jīng)冷凍干燥后測沉積物樣品中As和P總量及形態(tài)的含量。
粒度組成采用MS2000激光粒度分析儀(馬爾文公司,英國)測定;用PHS-3C酸度計(上海儀電科學儀器股份有限公司,中國)測定pH;氧化還原電位(Eh)、溶解氧、電導率采用HQ40D哈希水質(zhì)分析儀(蘇州中昂儀器,中國)測定;沉積物P形態(tài)采用SMT[9]連續(xù)提取方法,包括磷酸二鈣(Ca2-P)、磷酸八鈣(Ca8-P)、磷酸鋁鹽(Al-P)、磷酸鐵鹽(Fe-P)、閉蓄態(tài)磷(O-P)、磷酸十鈣(Ca10-P),上覆水 P濃度、沉積物中總磷(TP)及各P形態(tài)的含量均采用AF810紫外分光光度計(北京吉天儀器有限公司,中國)測定;As形態(tài)采用BCR[10]連續(xù)提取法,包括弱酸提取態(tài)As(F1)、可還原態(tài)As(F2)、可氧化態(tài)As(F3)、殘余態(tài)As(F4);上覆水As濃度、沉積物中總As及各形態(tài)As的含量均則采用AF810氫化物發(fā)生原子熒光儀(北京吉天儀器有限公司,中國)測定。沉積物的基本理化性質(zhì)如表1所示。
按公式(1)~(5),采用Sigmaplot 10.0對吸附動力學及吸附等溫線數(shù)據(jù)進行擬合,SPSS 21.0進行數(shù)據(jù)的相關(guān)性分析。
式中:Qe(mg/kg)為吸附平衡時固相As的吸附量;C0(mg/L)為起始As濃度;Ce(mg/L)為吸附平衡時液相As的濃度;V(mL)為溶液體積;m(mg)為沉積物質(zhì)量;公式(2)為Freundlich吸附模型,KF為吸附系數(shù),n為非線性指數(shù);公式(3)為Langmuir吸附模型,A(mg/L)為半飽和常數(shù);η為吸附效率;Kd(L/kg)為固水分配系數(shù)。
表 1 沉積物基本理化性質(zhì)Table 1 Basic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sediments
由表2可知,F(xiàn)reundlich模型擬合結(jié)果顯示n<1,說明沉積物高能吸附點位較多,吸附的非線性較強,As先進行化學吸附,再進行物理吸附。A越大則吸附越弱,說明此時雖然吸附點位總數(shù)很多,隨著水相中As濃度的增大,As的吸附量增加幅度逐漸降低,即吸附率下降。
表 2 吸附等溫線模型擬合參數(shù)Table 2 Fitting parameters of adsorption isotherm model
由圖1可知,當外源As濃度為0~0.1 mg/L時,沉積物吸附As的效率為95.93%~98.94%,呈現(xiàn)逐漸增大的趨勢,表示在這個階段沉積物吸附As速度加快;當外源As濃度在0.25~1 mg/L時,吸附效率均值為98.67%±0.30%,變化量較小。在1~72 h,隨著吸附時間的延長,吸附效率為96.96%~99.04%,吸附速度加快。外源As濃度為0~0.1 mg/L時,Kd為 899.3~5 217.9 L/kg,這個階段As的吸附逐漸加快,沉積物中As的含量在增加;當外源As濃度為0.25~1.00 mg/L時,Kd為6 217.9~3 391.9 L/kg,此時As的吸附變慢。As的吸附效率隨著外源As濃度增加而逐漸增大。當外源As濃度增大到0.25 mg/L時,吸附效率變化較小,與吸附動力學與吸附等溫線所反映出的現(xiàn)象一致,在吸附剛剛開始時,沉積物表面的吸附點位較多,吸附效率增大,隨著外源As濃度的逐漸增大,吸附點位被占據(jù),使吸附效率的增幅變小,最終達到平衡。
圖 1 外源As輸入沉積物的As的吸附效率和固水分配系數(shù)Fig. 1 Adsorption efficiency and solid water partition coefficient of As in the input sediment of exogenous As
由圖2可知,隨著外源As的濃度升高沉積物P的釋放量0.051~0.078 mg/L,呈現(xiàn)先增加后降低的趨勢。外源As濃度為0.25 mg/L時,沉積物中P的釋放量達到最大值0.092 mg/L。實驗時間為1~10 h時,隨著外源As濃度的增加,沉積物P的釋放量均值為0.043 mg/L,低于地表水質(zhì)量環(huán)境標準Ⅲ類水標準(0.05 mg/L);實驗時間為24~72 h時,沉積物P的釋放量均值為0.065 mg/L,呈現(xiàn)逐漸增加趨勢,超過了地表水質(zhì)量環(huán)境標準Ⅲ類水標準,各濃度梯度的P溶出量之間的差異不明顯。實驗時間為7~30 d時,沉積物對水體中釋放As濃度隨時間的延長呈現(xiàn)下降趨勢,外源As濃度對P釋放的影響較小。
圖 2 不同實驗時間下外源As輸入對沉積物P釋放影響Fig. 2 Effects of exogenous As input on P release of sediment with different test times
由圖3可知,Ca2-P隨外源As濃度升高和實驗時間的延長,變化量為10.21~13.52 mg/kg;Ca8-P隨外源As濃度的增加而逐漸增加,實驗時間為7 d時,含量變化為8.73~8.90 mg/kg,15 d時為 22.67~38.27 mg/kg,30 d時為 3.83~10.88 mg/kg,隨實驗時間的延長呈現(xiàn)先增加后減少的趨勢,含量變化量為3%~7%;Al-P含量隨外源As濃度的增加而減少,隨實驗時間的延長,變化量較??;Fe-P的含量隨外源As濃度增加而減少,含量減少2%~5%,隨實驗時間的延長,含量呈先減少后增加的趨勢;O-P的變化隨實驗時間的延長和As濃度的變化量較小,Ca10-P隨As濃度的增加變化量較小,隨實驗時間的延長呈先減少后增加的趨勢。
圖 3 不同實驗時間下外源As濃度對沉積物中P形態(tài)的影響Fig. 3 Effects of exogenous As concentration on P form in sediments with different test times
沉積物As吸附的點位包括高能和低能吸附點位或區(qū)域,在高能吸附區(qū),結(jié)合能常數(shù)較高,As酸根離子主要進行化學吸附;在低能吸附區(qū),結(jié)合能常數(shù)較低,則以物理吸附吸持在沉積物表面[10]。As濃度低時吸附速率較快,低濃度的As很快進入親和力較低的吸附位點上,此時主要以物理吸附為主,隨著As濃度的增加,As離子進入親和力較高的高能吸附位點,反應以化學吸附為主,吸附速率減緩,結(jié)果與Rauret等[11]、金贊芳等[12]研究結(jié)果一致。低濃度下As先與沉積物的高能吸附點位結(jié)合,吸附飽和后,再與低能吸附點位結(jié)合,這與繆鑫等[13]研究結(jié)果一致。
外源As輸入對沉積物P的釋放有較多研究,低濃度As輸入就能引起沉積物P的釋放。P和As具有相似的電子層結(jié)構(gòu),均能形成相似的含氧陰離子即磷酸根(PO43-)和砷酸根(AsO43-),兩者在沉積物表面會產(chǎn)生競爭吸附作用,外源As進入沉積物導致P釋放,沉積物重新作為P源,向水體中釋放P[14]。影響沉積物P釋放的因素較多,當水體的水動力、pH值、氧化還原條件、競爭離子[15]、有機質(zhì)含量[16]以及本土微生物等環(huán)境條件發(fā)生變化時,沉積物中P的物理化學性質(zhì)會發(fā)生改變,致使其重新被釋放至水體,沉積物又可以成為水體P污染的發(fā)生源[17-18]。對于其他物理化學因素對沉積物釋放P的研究有待進一步探索。
外源As的輸入能增加沉積物P的活性,增大環(huán)境風險。沉積物中的P最先形成Ca2-P,進一步水解后形成Ca8-P,當Ca2-P減少時Ca8-P也可能會向Ca2-P轉(zhuǎn)化,這些組分是易被植物吸取的有效P[19]。Fe-P和Al-P一般認為是生物可利用的P[20],Al-P是與鋁氧化物和鋁土礦物結(jié)合的P,一般情況下的鋁氧化物對P是長久性吸附,較為穩(wěn)定[21],Ca10-P主要是碳酸鹽類吸附的P,鈣結(jié)合態(tài)與正P酸根結(jié)合形成沉淀[22]。在外源As輸入沉積物后能夠改變沉積物中P形態(tài)的含量,As和P在沉積物上為競爭關(guān)系。Ca2-P隨外源As濃度升高和實驗時間的延長而增加;Ca8-P隨外源As濃度的增加而增加;外源As進入沉積物,與Ca的礦物可與As形成共沉淀[23-24],導致活性態(tài)的P含量降低;O-P能夠長期存在,因而不被生物利用,主要因為P被Fe2O3膠膜包裹,其中包括了部分Al-P和Ca-P,當As被沉積物吸附后,被Fe2O3包裹在顆粒表面上,所以土壤中Fe、Al的氧化物及其氫氧化物是As的主要吸附劑[25]。外源As的濃度、實驗體系的物理指標與沉積物P各形態(tài)進行相關(guān)性分析,Ca2-P和Fe-P與As的濃度呈極顯著相關(guān)(P<0.01),相關(guān)系數(shù)為0.943,0.916,與Al-P呈顯著相關(guān)(P<0.05),相關(guān)系數(shù)為0.776。沉積物Ca8-P與pH呈極顯著負相關(guān)(P<0.01),相關(guān)系數(shù)為0.929,Ca8-P與Eh呈極顯著負相關(guān)(P<0.01),相關(guān)系數(shù)為0.893;Fe-P與pH呈顯著的負相關(guān)(P<0.05),相關(guān)系數(shù)為0.821,F(xiàn)e-P與Eh呈顯著正相關(guān)(P<0.05),相關(guān)系數(shù)為0.857。沉積物的P形態(tài)與電導率和溶解氧的相關(guān)性較低。
當外源As濃度為0~1 mg/L時,沉積物吸附As的效率呈現(xiàn)增加后減小的趨勢,沉積物表面的吸附點位較多,吸附效率增大,隨著As濃度的逐漸增大,吸附點位被占據(jù),使吸附效率的增幅變小,最終達到平衡。隨著外源As的濃度升高沉積物P的釋放量呈現(xiàn)先增加后減少的趨勢,外源As濃度為0.25 mg/L時,沉積物中P的釋放量達到最大值0.092 mg/L。實驗時間為7 ~30 d時,沉積物對水體中釋放的As濃度隨時間的延長呈現(xiàn)下降趨勢,外源As濃度對P釋放的影響較小。對沉積物P釋放隨外源As濃度的增加而逐漸增加,沉積物中P的釋放可能導致湖泊水體面臨As和P的雙重污染風險。外源As的輸入會導致沉積物P形態(tài)非活性態(tài)P向活性態(tài)P轉(zhuǎn)化,增加P的生物有效性。Ca2-P和Ca8-P的含量隨外源As濃度升高和實驗時間的延長而增加,Al-P和Fe-P含量隨外源As濃度的增加和實驗的時間的延長而減少,O-P的變化隨實驗時間的延長和As濃度增加變化量較小,Ca10-P隨As濃度的增加的變化量較小,隨實驗時間的延長呈先減少后增加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