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麗花
摘要:閱讀教學要求學生與文本進行有效對話,深度對話。在課堂中,教師應(yīng)結(jié)合學生生活經(jīng)驗追問,緊扣文中關(guān)鍵詞語追問,關(guān)注文章題眼追問,引領(lǐng)孩子走向文本深處,讓課堂變得更加精彩。
關(guān)鍵詞:追問;深度對話;生活經(jīng)驗;關(guān)鍵語詞;題眼
中圖分類號:G623.2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9)09-078-2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要讓學生與文本進行有效對話。但縱觀現(xiàn)今的語文課堂,發(fā)現(xiàn)學生與文本的對話似乎還停留在文本的表面,離深度閱讀還有一定的距離。那么,教師如何指導學生走出浮淺的閱讀,向文本的更深處邁進呢?筆者認為,以下策略,能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
一、結(jié)合學生生活經(jīng)驗,引領(lǐng)學生走向文本深處
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的《冬陽童年駱駝隊》一文,作者林海音圍繞駱駝隊,回憶了四件童年往事:看駱駝咀嚼,和爸爸談關(guān)于駱駝脖子上掛鈴鐺的事,想為駱駝剪垂在肚子底下的毛,問夏天駱駝到哪兒去了。教學時,我把教學目標定為:抓住文中的關(guān)鍵詞句,品味四件童年往事,感受童年的有趣和美好。簡單的回顧課文內(nèi)容后,我便拋出了問題:“這四件童年往事中,哪些讓你感到特別有趣,動筆圈畫關(guān)鍵詞句,在旁邊寫下你的感受?!蔽宸昼姾螅覀冮_始交流。當談到“學駱駝咀嚼”這件事時,好幾個學生的感受竟然都是覺得作者小英子很傻,而對她的那種“天真好奇”完全沒有感覺。課后反思,學生之所以理解不了小英子的“天真好奇”,是因為他們并未真正走進文本,把自己也身處在這樣一個場景中。教師必須調(diào)動起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讓學生和“小英子”感同身受,才能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
第二次教學時,當有學生再次提到小英子的“傻”時,我便這樣追問:“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文中的呆字?作者為什么看呆了?你在平時的生活中有沒有過這樣看呆的經(jīng)歷?”
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回憶起許多這樣的場景。
生1:有一次,我在圖書館看《哈利波特》這本書看呆了,媽媽叫了我?guī)妆槲叶紱]聽到。
師:你之所以看呆了,是因為——
生1:我被里面的故事情節(jié)深深地吸引住了,太好看了。
生2:有一次,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野生動物園玩,猴子吃食物的樣子讓我看呆了。
師:你當時為什么看呆了呢?
生2:因為它吃東西的樣子太好玩了。
師:是呀,文中的小英子也和大家一樣,覺得駱駝咀嚼是那么有趣,她是那樣好奇,才會看呆了?,F(xiàn)在你還覺得她傻嗎?
可見,在教學中,適時地調(diào)動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就能很好地幫助學生走進文本。
二、緊扣文中關(guān)鍵語詞,引領(lǐng)學生走向文本深處
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的《天鵝的故事》一文,講述了一群天鵝為了生存,在一只老天鵝的行動感召下,用自己的身體齊心協(xié)力破冰的壯觀場面,贊揚了天鵝勇敢頑強、團結(jié)拼搏的精神。在教學“老天鵝帶頭破冰”的場面時,我通過引導學生關(guān)注重點詞語來感受老天鵝的形象。
師:用心讀讀課文的第5自然段,把最能打動你的地方劃下來,它可能是一個詞語、一個句子,甚至一處標點,還可以把你的感受寫在旁邊。
生:“像石頭似的”讓我感受到老天鵝落下去的時候非常重。
師:這里是把老天鵝比作了——
生:石頭
師:老天鵝是有血有肉的動物,石頭是沒有生命的東西,你們覺得這樣比喻恰當嗎?
生:恰當。因為老天鵝騰空而起,落下去就很重了,像石頭一樣。
生:石頭能砸碎冰面,把老天鵝比作石頭,是告訴我們老天鵝也能破冰。
師:石頭除了很重,還有什么特點?
生:還很硬。
師:老天鵝是有血有肉的,身體不硬呀!
生:雖然老天鵝的身體不硬,但是它的內(nèi)心很堅硬。
生:它把自己當做了一塊石頭,不怕疼痛,說明它破冰的決心很大。
生:它為了生存,只能拼勁全力,像石頭一樣把自己砸下去。
師:說得真好。冰封湖面,沒有食物,那就意味著等待死亡。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奮起一擊。所以老天鵝像一塊石頭似的讓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撲打在冰面上。大家一齊來讀好這句話。
《語文課程標準》對詞語學習的要求是:“能聯(lián)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guān)詞句的意思,理解詞語在語言環(huán)境中的恰當意義,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體會其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弊プ 笆^”一詞追問比喻的恰當與否,能于矛盾處激發(fā)學生思維的迸發(fā)從而對老天鵝勇敢頑強、不怕犧牲的精神理解得更為深入。
三、關(guān)注文章的題眼,引領(lǐng)學生走向文本深處
還是《冬陽童年駱駝隊》這篇文章,除了“童年往事”,文章中還有什么值得教?我認為文章題目中的“駱駝隊”一詞內(nèi)涵很深。四件往事,都是圍繞“駱駝”展開的,讓我們感受到作者對駱駝的喜愛。那么,除了喜愛,還有沒有別的?課后的一道練習題引起了我的注意——“駱駝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再次翻閱文章,不難發(fā)現(xiàn)諸如“沉默、一步一步、安靜、沉得住氣、不聲不響”等詞語,原來,駱駝帶給作者的不僅僅是有趣,快樂,還有更深的影響。于是,在教學的第二板塊,我?guī)ьI(lǐng)學生尋找“駱駝精神”。
師:剛才,我們一起感受了作者的童年趣事,大家發(fā)現(xiàn)沒有,這四件趣事都和什么有關(guān)?
生:駱駝。
師:難怪作者要把“駱駝隊”這么重要的詞放在了課題中。那么,駱駝隊帶給作者的僅僅是有趣和快樂嗎?作者還從駱駝身上感受到什么?你能不能從文中找到有關(guān)的句子。
生:老師教給我,要學駱駝,沉得住氣。看它從不著急,慢慢地走,總會到的;慢慢地嚼,總會吃飽的。
師:什么是“沉得住氣”?
生:就是有耐心
生:不著急
生:堅持不懈
師:文中還有哪些句子在寫駱駝“沉得住氣”?
生:他們是從門頭溝一步一步走來的。“一步一步”讓我感受到駱駝的堅持不懈。
生:他們排列成一長串,沉默地站著,等候人們的安排?!俺聊币彩窃谡f它們沉得住氣。
生:那樣丑的臉,那樣長的牙,那樣安靜的態(tài)度?!鞍察o”表現(xiàn)了駱駝的不著急。
生:您不是說,它們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聲不響地咀嚼著從胃里倒出來的食物嗎?“不聲不響”不就是在說駱駝很有耐心嗎?
師:這些散布在文章中的看似不起眼的句子,卻讓我們讀到了駱駝那腳踏實地,不急不躁的可貴品質(zhì)。駱駝是這樣,那我們的作者林海音呢?
出示句子: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寫,又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又聽見緩緩悅耳的駝鈴聲。童年重臨于我的心頭。
師:你們知道她寫了什么嗎?
出示林海音的一系列作品
師:林海音像駱駝一樣,沉住氣,一步一個腳印,成為了一位了不起的作家。并在1998年獲得世界華文作家協(xié)會頒贈的“終身成就獎”。
課題就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靈魂的體現(xiàn),它能揭示文章主旨,交待寫作對象,提示行文線索以至結(jié)構(gòu)思路等。尤其是“題眼”,可通過它“窺一斑而見全豹”。從“題眼”處追問,學生和文本有了深度對話。
由此可見,適時有效的追問,能讓課堂從平淡變?yōu)榫剩茏寣W生向文本的更深處漫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