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曉
沐浴著溫暖的陽光,享受著五谷、蔬菜等太陽的饋贈,人們早已將萬物生長靠太陽這一“定律”銘記于心。大洋深處,高壓、黑暗無處不在,因此深海長時間內都被認為是生命的荒漠。然而1977年的阿爾文號深潛之旅給世人帶來了大大的驚喜,原來傳說中的深海龍宮真的存在!海底有個小熔巖噴口正源源不斷地噴射熱流。伴隨著錳、硫等礦物質的不斷析出,海水漸呈云霧狀,堆積物堆積形成一個個“黑煙囪”。更為令人震驚的景象出現(xiàn)了,海底“黑煙囪”的周圍,正舉行盛大的動物集會!這些“居民”似乎有“自虐”傾向,它們一點兒都不厭惡這個滾燙的、冒著毒氣的、甚至散發(fā)著惡臭的“黑煙囪”,反而怡然自得:各種各樣的細菌、成群的貝類、蝦蟹熙熙攘攘,在煙囪及周邊開著瘋狂派對。
科學號探索過的深海熱液精彩畫面
人們突然意識到,太陽并不是地球生命的唯一能量支撐,來自地球內部的物質能量孕育了一個全新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更令人著迷的是,熱液噴口流體就像一鍋低氧的、富含還原性物質的熱湯,這種環(huán)境與原始地球十分相似,科學家不禁將熱液與生命起源聯(lián)系起來—在溫度高達120℃的高溫酸性流體中,發(fā)現(xiàn)了繁衍生息的細菌也許就是最好的證據(jù)。另外,中國科學家近期在沖繩海槽的熱液中發(fā)現(xiàn)了二氧化碳等簡單無機物的超臨界形態(tài)。不要小瞧這些特殊狀態(tài)的二氧化碳,在超臨界態(tài)這一特殊的溶劑中,各種化學反應更加容易,有機大分子的自我誕生也變?yōu)榭赡?,而這正是生命誕生的前提;更令人歡欣鼓舞的是,超臨界流體在宇宙中廣泛存在,也許其中就有別樣的生命系統(tǒng),我們在宇宙中或許不再孤單。
熱液是深?;苌鷳B(tài)系統(tǒng)中最為閃耀的明星。隨著深海研究的深入,熱液的分布遠比預想的更加廣泛,它們和巖漿活動密切相關,是一對孿生兄弟。深海熱液主要分布在洋中脊、弧后擴張中心和海底火山等區(qū)域,熱液是地球內部物質、能量與上層水體進行交換的重要窗口,是連接巖石圈、水圈、生物圈的重要橋梁。
全球深海熱液的分布范圍
簡而言之,海底熱液形成需要三個條件:熱源、通道和流體。經典的熱液活動模式認為:冷的海水沿著裂隙下滲,受到地熱火爐的加熱,并與周圍的巖石發(fā)生復雜的化學反應,形成富含金屬離子、酸性、還原性的熱湯。熱湯具有巨大的壓力,沿著裂隙通道噴出海底,釋放熱液流體。熱液流體由于溫度和氧環(huán)境的改變,迅速發(fā)生礦化反應,形成煙囪體。至此,形象各異、各具特征的深海熱液噴口就在鬼斧神工之下孕育而生。
典型熱液形成過程示意圈
傳說中深海龍宮的主宰是面目猙獰的龍王,而熱液生態(tài)系統(tǒng)這一真實的龍宮中,當家作主的卻是不起眼的細菌。在這里,它們幾乎無所不在—高達百度的熱液噴口、黑黢黢的煙囪壁、富含劇毒硫化氫和重金屬的黑色濃霧(羽狀流)甚至噴口周圍蝦兵蟹將的細胞內部,都能找到它們的身影。它們利用自己的魔力,支撐著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運轉—通過各種酶反應,利用硫化氫、甲烷、氫氣甚至金屬離子的氧化獲得能量,合成葡萄糖等有機物。它們犧牲小我,滋養(yǎng)了潛鎧蝦、深海貽貝、管蟲、擬阿爾文蟲、阿爾文蝦等其他動物,編織出錯綜復雜的“生物網(wǎng)絡”,演化出繁盛的熱液群落。
西太平洋沖繩海槽中部熱液代表性無脊椎動物
而其他生物為了適應熱液的特殊環(huán)境,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也各顯神通,演化出一系列適應性特征。深?;苌鷳B(tài)系統(tǒng)中許多無脊椎動物與龍宮主宰—細菌—親密無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關系,其中最為典型的要數(shù)管蟲和深海貽貝了。它們都是上好的房東,將家安到熱液周邊,并扎根到沉積物中獲取更多的還原性物質。管蟲將火焰般的羽狀體伸到水中不斷搖擺,這可不是在臭美,擺動羽毛是為了與海水充分接觸以獲取足夠的氧氣;而深海貽貝的鰓上皮細胞則增生膨大,形成了特化帶菌細胞。與此同時,它們的消化系統(tǒng)發(fā)生了不同程度的退化。另外,熱液生物還練就了對硫化氫、重金屬等有毒物質百毒不侵的護體神功,管蟲血液中含有胞外血紅蛋白,可以結合硫化物降低毒性;管蟲的近親擬阿爾文蟲更是藝高人膽大,采用以毒攻毒的方法解毒—它們利用有毒的砷作為解毒的神器,催化硫和砷結合成為雌黃以實現(xiàn)解毒的目的。
(責任編輯/岳萌 ?美術編輯/胡美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