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審美情趣是實施素質(zhì)教育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對于提升學生自身的綜合素養(yǎng)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而自我國實施新課程改革政策之后,在進一步加大推進素質(zhì)教育的實施力度的同時,亦對課堂審美情趣的教學和培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據(jù)此,以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為例,對如何有效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進行以下論述。
關鍵詞:小學語文;審美情趣;課堂教學
眾所周知,語文是一門語言類學科,同時又兼具人文價值導向,因此,與“審美情趣”的內(nèi)涵有著諸多不謀而合的相同之處。由此可見,通過語文教學對學生進行審美情趣的培養(yǎng)有著良好的優(yōu)勢所在。以下,筆者通分別通過對語文教學特征的分析,以及對審美情趣一項深入的剖析作為文章闡發(fā)的切入點,從多個角度出發(fā)對如何有效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的情趣審美層次進行大致的總結和歸納。
一、 創(chuàng)設情境拓展,啟發(fā)學生意境審美
所謂意境,是指文學文本當中,作者通過某一個主題作為出發(fā)點,利用自己的語文知識和豐富的想象力為自己所寫作的作品呈現(xiàn)出來的一種特定情境,深刻表達著作者個人方面對一切“美”感的認知。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啟發(fā)學生對“意境美”進行感知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具體過程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根據(jù)對文本內(nèi)容的把握,可以通過信息技術手段進行輔助,通過其圖文并茂、聲畫結合的優(yōu)勢對情境進行創(chuàng)設,從而引導學生融入情境當中,為進一步的教學作出良好鋪墊。
例如:在教學《二泉映月》一文的相關內(nèi)容時,筆者便通過多媒體信息技術的輔助,展開了以情境創(chuàng)設來引導學生體驗意境審美的課堂教學。如:文中有一段對于阿炳創(chuàng)作《二泉映月》起因的描述:“又是一個中秋夜,阿炳在鄰家少年的攙扶下,來到了二泉……他想起了師傅說過的話……自己坎坷的經(jīng)歷……聽到了深沉的嘆息、傷心的哭泣……倔強的吶喊”。對此,筆者通過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們搜集播放了一些相關影視資料的視頻片段和圖片,將阿炳曾經(jīng)如何經(jīng)歷苦難,如何跟隨師傅練習二胡,在泉邊聽淙淙的流水聲等都一一展現(xiàn)出來,讓學生們通過視頻畫面的代入能夠產(chǎn)生對阿炳一生感同身受的體會,由此,便使得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對于意境的審美感悟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二、 剖析解讀拓展,培養(yǎng)學生語言審美
語言美是語文知識體系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篇優(yōu)秀的文學文本,除了其在思想性方面的高度之外,所必備的基礎條件之一便是寫作語言的組合與運用。在很大程度上,語言的“美”能夠代表寫作者在思維、認知等諸多方面的審美,對于積累學生的審美觀念有著良好的促進作用。對此,我們在教學中可以通過指導學生對文本進行剖析解讀的方式,對文本語言進行深入的挖掘,幫助學生體驗語言美之所在,進而推進審美情趣教學的滲透。
例如:以《三亞落日》一文的教學為例,筆者便指導學生們在對文章進行閱讀的過程中通過深入剖析文章語言,對語言的審美展開了教學。如:文章對三亞干凈的描寫“藍藍的天與藍藍的海融成一體,低翔的白鷗掠過藍藍的海面,真讓人擔心潔白的翅尖會被海水蘸藍了”這一句,作者通過簡單的語言組織,便為讀者呈現(xiàn)了一幅“洋溢著濃濃的熱帶風情”的畫面;或者:“海灘上玉屑銀末般的細沙,金燦燦亮閃閃的……”,作者又將海灘上的沙像照片一般的用文字描繪呈現(xiàn)在了讀者的眼前。對這些語言詞匯的剖析,筆者分別用了照片對比文字,以及指導學生嘗試用其他語言文字替換文中語言對比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凸顯了原文文字在組合上的“美”,在整體上的“美”,極大地提升了學生對語言的審美情趣。
三、 寫作背景拓展,強化學生情感審美
每一篇文學文本的創(chuàng)作,都會有其本身的寫作動機存在,如此,才能促使寫作者進行更好地寫作,此即為寫作背景。寫作背景往往潛藏著比之于作者所寫作的文本內(nèi)容當中更多的作者真實情感意圖,是作者進行情感、思想表達的初衷所在,表達著作者對“美”的高尚追求和向往。故而,有鑒于此,我們在語文課堂的教學質(zhì),應充分利用這一特點,通過對文本創(chuàng)作背景的挖掘引導學生去深入理解文本,感悟作者隱藏在內(nèi)的“情感美”,幫助課堂審美情趣的教學得以順利開展。
例如:以《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一文為例,此文描繪的是肖邦客居他國,在彌留之際囑咐親人一定要將自己的心臟帶回祖國安葬的故事,表達了他強烈而至死不渝的愛國之“心”。對此,為了引導學生更為深入地去感受肖邦此舉所隱含的感人情感,筆者向學生們講述了1772年至1795年波蘭立陶宛聯(lián)邦滅亡第一次瓜分波蘭的歷史背景。這次瓜分的主要目的是俄羅斯帝國為了威懾普魯士王國和哈布斯堡奧地利帝國而進行的勢力擴張。由于彼時波蘭物理保衛(wèi)自身國土,加之外國軍力的駐扎,因此波蘭國會不得已承認了此次瓜分行為。而肖邦便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被迫離開祖國……學生們在對文章的閱讀之余又通過聯(lián)系這一歷史背景淵源,于是進一步理解了肖邦客居異鄉(xiāng)的不得已心情,以及為何要在臨死之前囑咐將自己的心臟待會故國的美好愛國情感。如此,便在無形中感染了學生在情感上的審美傾向,極大地提升了學生對情感的審美價值觀念。
綜上所述,語文課堂教學中,審美情趣的培養(yǎng)我們應深刻結合實際,并善于從多個視角出發(fā)去對教學現(xiàn)狀進行分析,并能夠做出適時地調(diào)整,如此,才能促使教學目標得到順利的實現(xiàn)。
參考文獻:
[1]李婷.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審美意識[J].當代教研論叢,2018(7).
[2]陳少蓮,姜開杰.淺析小學語文審美教育的開展[J].中國校外教育,2018(14).
作者簡介:
陳松,云南省昭通市,鎮(zhèn)雄縣中屯鎮(zhèn)齊心鹽井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