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子芳
導 言
所謂“點”,指的是最能顯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狀態(tài)特征的詳細描寫;所謂“面”,指的是對人事景物的敘述或概括性描寫?!包c面結合”就是“點”的詳細描寫和“面”的敘述或概括性描寫的有機結合。“點”,可以突出重點,體現(xiàn)深度;“面”,可以顧及全局,體現(xiàn)廣度。點面結合,可以既有深度又有廣度地反映人事景物的形象狀態(tài),最充分地表現(xiàn)思想,抒發(fā)感情。今天,我們就以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為例,來學習這種寫作技法。
課文品讀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統(tǒng)編教材七年級上冊中的一篇散文,這篇文章選取“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兩個場景,來展現(xiàn)童年生活的情趣。其中,在寫百草園優(yōu)美風景時,作者運用了點面描寫,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請看——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節(jié)選)
魯 迅
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會啪的一聲,從后竅噴出一陣煙霧。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著,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臃腫的根。有人說,何首烏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來,牽連不斷地拔起來,也曾因此弄壞了泥墻,卻從來沒有見過有一塊根像人樣。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遠。
思路分析
描寫場面,我們是要展現(xiàn)場面中的人、事、景、物,讓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的。如此繁雜的內容,我們不能也無須一股腦兒地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這就需要運用點面結合的手法。上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的這個片段,作者描繪百草園繁多的景物,第一句,運用“不必說……也不必說……”的句式展示景物,就屬于“面”。作者以粗筆勾勒出百草園總的風景輪廓,雖然點出景物的內容,但并沒有具體展開,就如同電影中的“大全景”拍攝,給人以整體宏闊的印象;接下來,重點描摹了“泥墻根一帶”,詳細敘述了泥墻根一帶的動物、植物,從色、香、味、觸覺等角度描繪了百草園中的趣味,這就是“點”。這樣處理,點面結合、相映成趣,既有面的廣度又有點的深度,讓讀者通過廣度,感知百草園的全貌;通過深度,感受百草園的情趣。這樣寫景,背景蒼茫,重點突出,不僅景物得以有序推出,而且更具畫意,表現(xiàn)力更強。
試想一下,如果作者不出此高超的一招,而是采用移步換景或空間順序來寫景,雖然也能讓讀者感知百草園的風光景物,但作者童年的那種童真情趣,作者對百草園萬物的那種喜愛和留戀,就不容易如此生動地表現(xiàn)出來。正是因為作者巧用點面結合的寫作手法,文章這一段才成為全篇的亮點,也是歷來寫作者所模仿訓練的重點。
技法講解
點面結合法,就是將最能表現(xiàn)文章主旨的人事景物作為“點”安排在最突出的位置上,工筆細描,深入開掘,同時為突出這一“點”,還要從其所處的大環(huán)境加以勾勒,在全局和總貌的大背景下對這“點”做渲染、烘托或鋪墊。要運用這種寫作技法,通常有以下兩種思路:
一、由面到點,步步深化
即開篇先從“面”的角度展現(xiàn)人事景物,如同電影中的遠景鏡頭,先從大范圍輪廓勾勒,從整體,從宏觀,從遠處,從俯視的角度描繪,讓讀者對所描寫的對象有一個整體的印象,然后再用特寫鏡頭的形式,聚焦大場面中的一點,讓讀者借助這一點,更好地了解人事景物的形象特征。試想,《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如果沒有“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以及“鳴蟬”“黃蜂”“菜花”“叫天子(云雀)”的介紹,只介紹“泥墻根”一帶,讀者就很難從整體感知百草園的風貌,這樣的寫景,當然就大打折扣了。
二、由點到面,擴大外延
即寫作時先具體寫一個特定的人事景物,到最后再將這一人事景物所具備的特征擴大,推廣到“一般”“面”的范圍,借此深化主題,使之具有廣泛性和普遍性。如沈從文的《云南的歌會》一文,作者在具體介紹完那個“一連唱敗了三個對手”的年輕婦女之后,又進一步交代“這種年輕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將視角由一個轉向全體,放大美德,使“年輕婦女”具備的開朗活潑、健康愛美的個性擴大化,成為“昆明附近年輕女子”共同具備的美德,這樣由點到面,文章既重點突出又具有普遍意義,主題就得以升華,也能產生更動人的力量。
寫作中,點面結合技法從內容上又可進一步細化為局部和整體、個別和一般、具體和概括以及主要和次要四個方面。這種技法的失誤點主要有兩點:
一是點與面缺乏一致性?!包c”是“面”的組成部分,“面”中任一“點”都可作為詳寫的重點,但如果不注意選取,就容易犯“撿到籃子就是菜”的毛病,不能凸顯選材的匠心,也不能更好地突出文章的主題。
二是點與面沒有關聯(lián)性。“點”和“面”是部分和整體的關系,是同一人事景物的兩個層面,如果不注意這一點,“點”不是由“面”中而來,而是隨便選取,二者沒有必然聯(lián)系,結果就會造成“點”游離于“面”之外。
佳作示例
傾聽大自然的聲音
張 輝
音樂,是一種動人的力量,時常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心靈。音樂,曲調悠揚,多姿多彩,不同的人愛著不同類型的音樂。而我,卻獨愛聆聽——大自然的歌唱。
大自然美妙的音符是無處不在的。早上睜開眼,慵懶的人們還沒有起床,鳥兒便早已在枝頭展開歌喉,賣弄起了清脆的喉嚨?!吧忱?,沙拉拉”,伴著這股洪流,調皮的風兒也拉動青翠的樹葉和上一支動聽的曲子。仔細諦聽,這晨曦中的聲響感覺像是一曲雄壯的交響樂,雄渾而嘹亮,又仿佛是一條又一條清脆的山泉驟然匯成了一股雄壯的洪流。仔細諦聽,這其中最好聽的當數(shù)百靈了,那聲音時而高亢嘹亮,如鋼絲拋入天際;時而婉轉悠揚,如行云流水,讓人感到凌晨的窗外世界是那樣的寧靜,浩瀚的夜空是那樣的深邃。夜神在這集團式的鳴唱聲中,終于加快了逃遁的步伐,不久窗外就呈現(xiàn)出了一片乳白色,黎明就要到來了。
走進大自然,田野中的聲音更是無與倫比。“嘩——嘩——”,那是水與風的酬和,那是水與石的爭辯。清澈的溪水不停地歌唱,日日夜夜地奔流著;“滴答——滴答——”,那是雨水滴落樹枝,跌落屋頂,鉆進小水洼中的清脆聲響。一夜的春雨,雖然輕柔,卻讓草兒萌發(fā),花兒綻放。你聽,“噼——啪,噼——啪”,那是小草破土而出的聲音,那是禾苗拔節(jié)生長的聲音。三五天的功夫吧,整個大地便退下褐色的外衣,換上了綠色的裝束;“蓬——蓬——”,那是花朵抖落浮雪,欣然綻放的聲音。塵封了一個冬天的花枝,“噼里啪啦”,一夜之間,便將整個大地染成粉紅的顏色;“唰——唰——”那是陽光穿透綠葉,砸落到地面上的聲音;“嘭——嘭——”,那是動物們彼此叩響大門,呼喚同伴走進春天的聲音……置身于這美妙的聲音世界里,每一種聲響,都會引你遐想;每一個音符,都會讓你心醉……
也許有人會說,大自然的聲音是原始的,是飄渺的,但我卻覺得,正是這種最原始的、最天然的,才是高雅的也是觸動靈魂的。一切事物都因純真而可貴。聽慣了塵世中的喧囂,厭倦了生活中的嘈雜,走進大自然,你的心靈因此會變得空靈、澄澈。
來吧,走進大自然,用耳、用心去聆聽,你會發(fā)現(xiàn),大自然中美的音符無處不在。
點 評
聲音,聽得見,但卻難以用語言描繪,作者傾聽大自然的天籟,選取那些有代表性的聲響,用優(yōu)美的語言一一展現(xiàn)于我們面前,不僅構成了文章優(yōu)美的意境,更給我們備好了一份聽覺的大餐,生動形象,富有情趣。在寫法上,作者采用點面結合的手法,如寫晨曦聲響,先從面上總寫,然后重點摹寫百靈鳥,點面結合,讓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另外作者善用修辭和巧構排比,構思首尾呼應,前后圓合,也是本文寫作的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