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萍
(武漢大學中南醫(yī)院,湖北 武漢 430000)
選擇2018年1月-2018年6月行動不便的女性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jù)入院前后分成觀察組、對照組,各40例。年齡 17-92歲,平均年齡(72.3±10.2)歲。兩組患者的一的一般資料P>0.05,如患者的年齡、患者的病程等,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可進行兩兩對比。
1.2.1 對照組
采用傳統(tǒng)的人工接尿方式,即使用便盆接尿,患者方便后對其會陰部、臀部進行清理護理。
1.2.2 觀察組
觀察組患者采用的是新型女性尿袋,如圖1所示:
圖1 新型女性尿袋示意圖
附圖說明:
11——杯體,漏斗狀,斜面的橢圓形廣口、直面圓圓形細口,共兩個開口端。
12——杯口,為集尿杯,與袋口是以螺紋相連接的。
21——袋口,中空圓柱形的,而且配有相應的圓柱螺紋。
2——尿袋。
22——尿液儲存容器,這一容器是圓形的開口容器,與11、12一體化連接起,與21圓形開口端連接。
使用方法:
當患者有尿意時,醫(yī)護人員首先將集尿杯的杯口旋在尿袋的袋口上,使集尿杯與尿袋密封連接,然后手握杯口與袋口的連接處,將集尿杯的斜面橢圓形廣口端與女病人會陰部貼合;上述準備工作做好后,醫(yī)護人員提醒女病人排尿,尿液通過集尿杯導入尿袋;女病人排尿結束后,醫(yī)護人員取出該簡易女性集尿袋,觀察尿液的性質、顏色和量,最后將尿袋和尿杯分離,丟棄尿袋、清洗尿杯。
觀察組患者接尿成功,無一例失敗,未見皮膚糜爛和尿液外溢,尿路感染1例;對照組接尿成功、尿液外溢、尿路感染、皮膚糜爛分別為20、8、7、5例。詳見表1:從上表可看出,所有數(shù)據(jù)P值均小于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可見觀察組新型尿袋的使用效果更好。
表1 兩組接尿方式使用結果分析
針對行動不便的女性患者,臨床一般使用便盆和留置導尿管收集尿液:便盆可以讓患者在床上就能解決排泄問題;留置導尿管可以引流尿液,以保持會陰部清潔、干燥,預防壓瘡,方便計算出入量。但是,肛門、肛旁手術后患者使用便盆,不僅手術區(qū)域容易受壓迫,而且尿液容易流向腰骶部污染傷口;腹盆腔手術后病人和骨折病人抬起臀部使用便盆時,會分別導致手術傷口和骨折部位疼痛;壓瘡高危人群頻繁使用便盆易刺激皮膚從而提高壓瘡發(fā)生率;長期使用留置導尿管和重復插留置導尿管,均容易引發(fā)感染從而增加病人的痛苦。目前臨床有使用被剪成型的塑料飲料瓶作為集尿瓶,當病人尿越多,所需上述塑料飲料瓶的瓶身長度越長,而女性臥床病人尿道口離床面的距離較近且角度大,因此容易導致尿道口浸漬在排出的尿液中,并且瓶身儲尿容量過小。
對于一些高齡的女性患者護理,加強小便管理極為重要。傳統(tǒng)的導尿方式感染并發(fā)癥比較多,住院患者的尿路感染最主要的因素就是留置導尿管,而采用傳統(tǒng)的便盆接尿方式常常會因接尿不及時,患者的尿液將被褥、衣褲弄濕,增加感染機率,并且容易引發(fā)會陰部皮膚炎以及尿路感染,同時由于人工接尿要經常搬動患者,可能加重患者的病情。
因此,限制患者活動并選擇合適尿袋極為重要,研究所有的創(chuàng)新女性專用尿袋可達到這一目的。這種尿袋制度不復雜,患者輕松穿戴,同時患者排解后在尿袋外可見量杯,能方便護理人員記錄出入量并觀察尿液的顏色、性質。我們使用后體會到這種尿袋的優(yōu)點如下:
杯體是以硅橡膠作為材料的,袋體呈現(xiàn)透明狀。杯體為硅橡膠材質,其質地柔軟因而能靈活調整杯體角度和適當改變杯體形狀,具有容易貼合女病人會陰部、便于收集尿液的優(yōu)點。袋體為普通的透明軟質塑料材質,不僅具有方便觀察尿液顏色是否正常以及尿液是否有混濁、沉淀或者血性液體等異?,F(xiàn)象的優(yōu)點,而且具有容納大量尿液的優(yōu)點,更重要的是無需病人抬高臀部從而使病人舒適排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