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珍
他走了,他怎么就走了呢?
他怎么能不打一聲招呼,就匆匆地走了呢?他的文朋詩友們還要同他約會,喜歡他的人們,還在翹首以待他的新作呢。
他剛過67歲,雖說太陽已經(jīng)偏西,但距離落山的時候還早著呢,起碼應該達到現(xiàn)今中國人的平均壽命76歲吧!
人們悲痛不已,思念不已,以自己的方式紀念這位可敬可愛的老人,報上刊登了悼念他的文章和挽聯(lián)。
“談古今,說古今,昨夜還聞歡笑聲。今晨不見人。兄淚盈,弟淚盈,痛送魏公不朽魂。何時再聽音?”他叫魏子旭,退休前任河南油田電視臺總編輯。
魏子旭去世后,我沉浸在悲痛、惋惜、懊悔之中,有好長時間緩不過神來。
“我真后悔,真的,我不該請他出山,原來他的病不輕呢?!?我好似魯迅筆下的祥林嫂對阿毛遇難的狀態(tài)。
2003年初夏,《河南油田志》(1991-2000)的編篡工作到了最后階段,工作繁忙,時間緊迫,既要趕進度,更要確保質(zhì)量。作為主編的我,想起了魏子旭。
那時,他已從河南油田電視臺總編輯的崗位上下來,退休在家。他卻退而不休,仍筆耕不輟。一年前,他還作為特約編輯,赴西安月余,參加了一本93萬字大書的審稿修訂工作。該書后來被評為河南省社科類圖書二等獎。
我打電話詢問他的近況,并請他出山幫助。他說:“近來身體不適,不能全天候的頂住?!?/p>
我說:“你好好治病和休息,什么時候身體可以了,就什么時候來。即使來了,根據(jù)你自己的身體情況,自己掌握,可以隨時休息。不好意思,我只能聯(lián)系到一個月500元的酬勞。”
他答復:“我不是為錢才答應你的。”
幾天后,他來到了志書編輯部,讓我給他分派點兒活。
我怎么也沒有想到,他為了完成這一項局部的工作,居然把全書的19篇內(nèi)容和10年間的大事記底稿全部通看了一遍,那可是155萬字呀!他核對了有關(guān)的歷史文獻,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議。
有一天上午,我與他正好在局機關(guān)東二樓的樓梯口相遇。我看他氣喘吁吁的樣子,問道:“怎么樣?不行,就不上去了,把材料拿回家看吧。”
“不要緊,慢慢上吧。在家里查資料不方便?!彼f。
我扶著他,一步一歇地登上了設在3樓的工作室。
他上樓吃力的程度,使我暗暗吃驚。我勸他早點回家休息,到醫(yī)院看病,他卻說:“慢性病,吃著藥呢,不礙事?!?/p>
2003年7月16日上午,他來到工作室,把他起草并打印好的幾頁紙交給我,說:“明天我要住院了。”我說:“好,安心治病,有什么事給我們打電話?!眱商旌螅野才艓孜煌救ゲ》靠赐怂?,我便匆匆外出,離開了油田。
萬萬沒有想到的是,7月25日下午,他因病情惡化,搶救無效,與世長辭了。
他的去世,距他離開志書編輯部工作室的時間僅僅9天!
在他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他是抱病在工作的。
他完全可以采取先住院治療全日休息,待康復后,再接著干的方案,甚至于干脆推掉這項臨時的、本不屬于他必須完成的工作,這是無可非議的。然而,他卻選擇了先完成任務,而后再住院的方案。從此,他一去再不復返了……
我不知道在這段日子里,他以怎樣的毅力在堅持著,為了他摯愛的油田,為了這本書,為了他的承諾,為了他一貫的做人做事的原則,把自己的一腔熱誠拋灑在人生的最后路途里。
我為失去這樣一位學高德高的同事和老師而痛心不已,我為自己沒有關(guān)心保護到他而自責。他本來步履蹣跚,我不但沒有攙扶他,反而使他負重行走;他本來已逢“屋漏”,我偏偏又下了“連陰雨”,是我的手推著他加快腳步向死亡走去……
我愧疚,譴責自己。我怎么可以忍心讓同事帶病堅持工作呢?當我看見他上樓氣喘吁吁的樣子時,為什么不立即中止他的工作,為什么不勸說并護送他進醫(yī)院治療呢?我不能以粗心、疏忽、沒料到等理由寬恕自己。
究竟是什么念頭遮蔽了我?我關(guān)注工作上的事情多,關(guān)注工作上的人少,有個念頭是,他的身體現(xiàn)狀還不至于那么糟吧?
我覺察到我潛意識深處的思維模式——工作第一,人第二。我見物不見人,常常陷入事情里面,而忽視了鮮活的人。我把人當成了機械體,而不是無比寶貴的生命體。我非但不愛惜自個的身體、家人的身體,連同我的同事朋友,甚至我尊敬愛戴的老人的身體也不知道去愛惜。追到底,我缺少對生命的覺察、理解和愛。
我不能原諒自己,我陷入深深地難過與慚愧之中。我把珍藏多年的2瓶五糧液拿給魏子旭的兒子,請他敬獻給父親喝。這些絲毫沒有減輕我內(nèi)心的愧疚。
他的笑容、聲音,發(fā)言的神態(tài),寫字、走路的姿勢,都十分清晰,在我的腦子里反復呈現(xiàn)。
我倆相識是從1985年3月開始的,那時我從煉油廠被調(diào)到油田機關(guān)工作。新領(lǐng)域里的新信息、新知識、新面孔,令我目不暇接。在我走訪轄區(qū)的部門里,見到了魏子旭。那時的魏子旭擔任河南油田電視臺的總編兼書記。他五官端正,面龐黝黑,濃眉下雙眼有神,平視出平和、友善的目光來。
后來,我倆會上會下見過幾次面,僅僅是一般性接觸。他身材不高,總是身著工服,頭頂布帽,不顯山露水,屬于那種在人堆里找不著的人。他那張刻有滄桑痕跡的臉,再加上過時的裝束,使他在農(nóng)民堆里像農(nóng)民,在工人堆里像工人。這在老一代知識分子中并不罕見。
我想,相貌平平不等于工作平平,平常不等于平庸?!叭瞬豢擅蚕?,海水不可斗量”,作為總編,自有他的過人之處。我暗暗留心觀察。
隨著時間的推進,我知道了他出生在貧窮的農(nóng)民家庭,他的少年、青年,中學、大學,都是在饑餓、寒冷、物資極度匱乏中度過的。他感謝識字不多的妻子走進了貧困的家,嫁給了貧困的他,不遺余力地支撐著他。
大學畢業(yè)后,他被分配到陜西省一家編輯部工作。不久,他的身邊圍聚了一大群新老作家。
他與妻子相濡以沫,相敬如賓。他們生養(yǎng)了3個兒子,贍養(yǎng)及送走了父母、岳父母4位老人。為了解決妻子和孩子們從農(nóng)村戶口轉(zhuǎn)入城鎮(zhèn)戶口的事情,他放棄了自己在省城發(fā)展的機會,來到了新組建不久的位于偏僻農(nóng)村的河南油田。
我感慨他是一位有情有義、知恩知報、能吃苦、能擔當?shù)暮媚腥恕?/p>
他是河南油田建設初期石油大軍中的一員,是油田電視臺的創(chuàng)建者和真正的領(lǐng)軍人物。電視臺作為主體傳媒之一,每天把油田新聞、人物專訪、娛樂節(jié)目送進了千家萬戶。他推出的欄目貼近全局重點、貼近生產(chǎn)一線、貼近工人、貼近生活、貼近人們內(nèi)心真實的聲音,深得數(shù)萬名石油工人和家屬們的喜愛。
他的文章頻頻出現(xiàn)在油田報刊上,他滿懷激情謳歌了“我為祖國獻石油”的人們,從普通工人到29號計量站站長符如山等勞動模范,到油田的領(lǐng)路人——局長孫希敬。他寫的《心存久遠的找油人》《啊,奠基石》等文章,激勵了多少石油人的家國情懷和奮斗實踐;他主編的報告文學集《尋找太陽》記述了河南油田改革的歷程;他主筆的紀實文學集《中州大地騰油龍》,再現(xiàn)了石油師人的奉獻精神和輝煌業(yè)績。
文如其人,我逐漸認識了魏子旭。
他是一位內(nèi)心世界博大,內(nèi)涵豐富厚重的人。他飽讀詩書,滿腹經(jīng)綸,腹有墨水功底深。自然平實的文字中,透出詼諧與智慧,輕松隨意的話語里,讓人越咀嚼越有味道。他的文章頗有老作家趙樹理的風格,接地氣,接人氣。
他指導過的通訊員、文學愛好者數(shù)以千計。人們喜愛他、尊敬他,恭敬地稱他“魏總編”“魏老師”,他走到哪兒,周圍都是簇擁他的人。
我愛讀魏子旭的文章。精短美文,清新流暢,以小見大。恰如其分地啟用老百姓慣用的口頭語,讓我感覺樸素親近有趣。我欽佩他對生活的觀察和積累,尤其稱道他積極奮進的人生態(tài)度。
其中,我記憶猶新的是一篇不足900字的文章《人生二百米》。
這篇文章刊登在1986年2月9日的《河南石油報》上,自述了1978年除夕之夜,他在井隊發(fā)生過的一件事情。
在那個石油會戰(zhàn)的年代里,機關(guān)組織干部到前線,下基層,同堅持生產(chǎn)的工人共度佳節(jié)。
當時在河南油田勘探指揮部宣傳科的魏子旭,來到了江河地區(qū)的一個井隊。在井場上,他鏟沙子,進炊事班幫廚。大年三十那天,他和職工一起擇蔥、洗蘿卜、剁餡、包餃子。夜里12點,他主動要求和炊事班李班長一起,給當班工人送水餃。
宿營地離井場大約200米。風雪除夕夜,他倆抬一桶水餃,摸黑向井場深一腳淺一腳地走去。水坑泥窩,殘雪冰碴,纏腳拌腿。他的高筒雨靴里濺入了許多泥水,很難把滑,刺骨的寒冷使腳板麻木,十分難走。突然一只腳踏入半米深的泥沼中,絆倒了。多虧李班長一只手緊抓住扁擔,另一只手緊提著桶,才保住了那一桶餃子。李班長堅持獨個兒提桶去送,要他回營房休息。
回去?不,爬也要爬到井場!
魏子旭拄著扁擔,拖著凍得已經(jīng)僵硬的腿、麻木的腳,跟著老李朝前走,朝前走……終于到達了井場??吹焦と藗兂缘较銍妵姷娘溩訒r那副高興的樣子,他笑了。
這井場路上的200米,雖然極為短暫,但是魏子旭卻銘刻在心,他記錄了這段經(jīng)歷和人生感悟。
200米的井場路,和人們已走過的路、翻越的山、涉過的河相比,簡直算不了什么。但是,它是人生漫長道路的縮影。
這條路并不是想象中那般平坦,黑暗、風雪、泥濘、曲折隨時可遇。面對困苦和挫折,應該持什么樣的態(tài)度?這是一個帶有普遍意義的人生思考。
魏子旭卻從這200米的小路里面,揭示出人生要奮斗的真諦。他說:“每當我心神不安時,或者懈怠疲懶之時,一想起雪夜里這200米泥水冰碴路,什么牢騷之情、失落之感,就都退避三舍了。”
他的那份堅持、那份追求、那份信念、那份奮斗,使他戰(zhàn)勝了前進道路上的一個又一個困難,在以后的歲月里不斷重現(xiàn),他的生命因而得到延伸和升華。
退休后的魏子旭,無論坐而寫,還是立而行,他依舊行走在“人生二百米”上。他說:“爬格不知老已至,名利于我如浮云?!彼饺肓艘粋€新的寫作時期。
我不時地讀到他的文章,如散文《永遠的功臣》,記述了采油二廠作業(yè)隊隊長劉繼興和他的工友們制伏井噴的英雄壯舉,使我又回到1988年8月29日那個激動人心的搶險畫面里。他的長詩《風雨兼程三十年》、組詩《河南油田創(chuàng)業(yè)雜詠》,飽含著對祖國、對油田、對人民、對家人、對石油人深情的愛。他對老年朋友們推心置腹地說:“老年人是人生道路上的最后旅行者。如何走好這最后一站路,給予自己漫長的人生添上精彩的結(jié)尾,還要靠自己去努力爭取?!?/p>
他在辭世前審稿的此情此境,不正是再現(xiàn)了25年前他在井場上的“人生二百米”嗎?不正是他一連串“人生二百米”的延續(xù)和升華嗎?
魏子旭在他人生最后的一站路上,如同一顆隕星,燃燒自己,照耀星空,兌現(xiàn)了他的諾言——努力爭取人生“精彩的結(jié)尾”。
在“人生二百米”坎坷不平的路上,魏子旭沒有彷徨、沒有哀怨、沒有華而不實的辭藻,而是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日積月累,逐漸完成了他人生的使命。
魏子旭在他最后“人生二百米”里,讓我明白了什么是平凡,什么是偉大。他身為平凡人做好平凡事,正是在一點一滴的平凡小事中,賦予了自己的理想、信念、價值觀等精神追求,實現(xiàn)了事物的社會價值,也實現(xiàn)了自身的價值,呈現(xiàn)出自己內(nèi)心的大境界。偉大寓于平凡里,平凡亦在偉大中,無形與有形同歸于一。
我想,我的自責和悲傷,也是魏子旭所不愿意看到的。
我也有“人生二百米”,這是一條修行之路。
我要以魏子旭為師,勇敢、堅韌地面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困難,突破自己。我要懷著一顆愛和感恩的心,愛自己、愛他人、愛生命,感恩一切人事物,回報國家、回報社會、回報自然。
我要樂觀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