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靜
UCCA 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展覽現(xiàn)場
“我想成為畫家,于是我成為了畢加索”。提起畢加索,可能更多人都只知道他是一個天才畫家,卻很少去分析背后的原因。如果脫離了藝術家創(chuàng)作時代背景和人物性格,僅從審美的角度去評價作品,絕大多數(shù)人都一頭霧水。
追溯西班牙天才藝術大師畢加索的一生,無疑是絢爛多彩的。年輕時的他英俊帥氣,由于父親是美術教師,畢加索很小就開始接受繪畫訓練和藝術熏陶,12歲的畫作便令人驚嘆。而后,20多歲的畢加索獨身去到巴黎,在探索新畫風中開拓早期的立體主義,他曾說:“我是個孩子時就畫得像拉斐爾一樣好,但我卻花了終生的時間去學習如何畫得像孩子一樣?!彼淮未我l(fā)藝術史革命,他曾經(jīng)用一張靜物畫在法國買了一棟房子,最早通過畫畫實現(xiàn)財富自由。據(jù)統(tǒng)計,畢加索一生創(chuàng)作的作品有37000多件,2015年全世界最貴的10件作品中,畢加索的作品占了4幅。
聚焦這位傳奇藝術家,“畢加索——一位天才的誕生”巧妙地設置了六個不同章節(jié)來展現(xiàn):“早期畢加索”——聚焦于畢加索自童年時期開始的創(chuàng)作及藝術家早期受到的影響,在這一階段,他創(chuàng)作了《戴帽子的男人》(1895)和《古典雕塑石膏像寫生習作》(1893—1894)。
在“藍色和粉色畢加索”階段,藝術家放棄模仿前輩的后印象派繪畫風格,轉而塑造真正意義上最早的個人風格,并逐漸確立了最初的藝術身份,其作品包括《瘋子》(1905)和《兄弟倆》(1906)。
“驅魔人畢加索:《阿維尼翁的少女》的革命”展現(xiàn)了藝術家簡化形式和空間的探索,在尋找、發(fā)明新的藝術語言的過程中,他創(chuàng)作了《自畫像》(1906)等作品,并孕育杰作《阿維尼翁的少女》(紐約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1907),開啟了一場徹底改變20世紀藝術的革命。
“立體主義者畢加索”中,藝術家對“標志物”等符號元素的運用催生出了立體派作品,如《彈曼陀林的男子》(1911)和《壁爐旁的男人》(1916)。
“多變畢加索”著眼于藝術家對古典的致敬、引用與革新,《戀人》(1919)、《習作》(1920)等作品均展現(xiàn)出畢加索獨特的藝術探索,藝術家為俄羅斯芭蕾舞團出品的舞劇《三角帽》(1919)設計的舞臺布景、服裝和幕布亦在這一部分中呈現(xiàn)。展覽的最后部分展示了藝術家1927年至1972年較為晚期的一系列杰出繪畫和雕塑作品,這些作品清晰地展示了畢加索青年時期的藝術實驗所產(chǎn)生的影響,亦勾勒出貫穿他創(chuàng)作生涯的主題與基本原則。
與慣常將畢加索的藝術生涯簡化為一系列嚴格定義和相互封閉的創(chuàng)作時期的策展方式有所不同,此次展覽在不同創(chuàng)作階段之間保留了開放性和穿越性的視角,由此呈現(xiàn)同時存在于畢加索身上多種看似矛盾的藝術語言,也使觀眾得以體察這些藝術風格轉變背后的歷史與個人生活現(xiàn)實。
此次展覽起源于對中法兩國最高層次文化藝術交流重要性的共識,也是2019年“中法文化之春”系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法國總統(tǒng)埃馬紐埃爾·馬克龍訪華時表示:“中法兩國在文化領域內的合作前所未有地活躍:蓬皮杜上海和羅丹美術館深圳項目正在落實,其他的大型文化項目在籌備,其中包括201 9年將舉行的中國有史以來規(guī)模最大的畢加索展覽、凡爾賽宮和故宮的合作等。我們也決定將2021年作為中法文化旅游年。能夠在這幾個月達成這些合作成果并非偶然,這體現(xiàn)了我們共同的意向,希望找到聯(lián)結我們的關鍵紐帶,奠定互相理解的基石?!?p>
UCCA 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展覽現(xiàn)場
國立巴黎畢加索博物館館長
洛朗·勒邦:
此次展覽標志著其藏品在中國迄今為止最豐富全面的展示,為由國立巴黎畢加索博物館領導的國際合作政策進入新階段而感到高興。
北京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館長
兼CEO田霏宇:
對于UCCA而言,此次展覽標志著我們實現(xiàn)了自2007年創(chuàng)辦以來即秉持的一個夢想,我們不僅展示當代藝術的最新發(fā)展動向,而且通過展示現(xiàn)代大師的創(chuàng)作,來審視當代藝術的根基。我們相信,畢加索的故事與我們中國的觀眾是相關的,因為這里的獨立個體仍在繼續(xù)應對創(chuàng)造力、獨特性和革新性的挑戰(zhàn)。
策展人、巴黎畢加索博物館藏品總監(jiān)
艾米利婭·菲利普:
與慣常將畢加索的藝術生涯簡化為一系列嚴格定義和相互封閉的創(chuàng)作時期的策展方式有所不同,此次展覽在不同創(chuàng)作階段之間保留了開放性和穿越性的視角,由此呈現(xiàn)同時存在于畢加索身上多種看似矛盾的藝術語言,也使觀眾得以體察這些藝術風格轉變背后的歷史與個人生活現(xiàn)實。
藝術家、作家、文藝評論家
陳丹青:
對藝術的理解是沒有窮盡的。我們認知一個藝術家,比如說像畢加索這么一個豐富的、矛盾的藝術家,其實是需要時間的,這并不只是我們的問題,西方人也一樣。我過去在美國居住的18年中,包括這些年我每年都回去,那邊關于畢加索的研究,畢加索的展覽,畢加索的畫冊,畢加索的專題從來沒有中斷過。這些綜合起來才構成一個完整的畢加索。
畫家、詩人與作家
蔣勛:
叛逆如畢加索,創(chuàng)新如畢加索,他仍舊活在歐洲美術的傳統(tǒng)中。畢加索從自然主義到表現(xiàn)主義,從古典主義到浪漫主義,然后又回到現(xiàn)實主義,印象派、后期印象派、野獸派的藝術手法都被他吸收進自己的風格中。畢加索反對一切束縛和陳規(guī),他的道路再無人追隨。
北京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于2019年6月15日至9月1日期間,呈現(xiàn)中國迄今為止最為重要的巴勃羅·畢加索(1881-1973)作品展“畢加索——一位天才的誕生”。展覽基于國立巴黎畢加索博物館的館藏,由國立巴黎畢加索博物館藏品總監(jiān)艾米利婭·菲利普策劃從中精心挑選出103件作品,并專為此次在中國于UCCA的呈現(xiàn)而進行構思設計與組織,囊括34件繪畫、14件雕塑以及55件紙上作品。這些創(chuàng)作于1893至1921年間的作品,共同展示了這位現(xiàn)代藝術史上最為大膽、最具原創(chuàng)性、最為多產(chǎn)的天才——畢加索的藝術創(chuàng)作的形成與演變過程。
1881
10月25日
巴勃羅·畢加索在馬拉加出生,其父親何塞·魯伊茲·布拉斯科(1838-1913)是一位畫家與繪畫老師,其母親是瑪利亞·畢加索·洛佩茲(1855-1939)。
1897
畢加索被馬德里圣費爾南多學院錄取,學習風景畫與古代素描。他在這里創(chuàng)作了最早的一幅大尺寸油畫《科學與仁愛》(畢加索博物館,巴塞羅那)。這幅作品在馬德里獲得榮譽提名,然后在“馬拉加綜合展覽”獲得金獎。
1899
畢加索回到巴塞羅那之后,與當?shù)氐南蠕h藝術家往來密切,他們經(jīng)常在“四只貓”咖啡聚會。他在這里遇到了藝術家朱尼爾一維達勒、尚耶爾、卡薩吉馬斯、馬諾洛。胡古埃(人稱馬諾洛)。
1901
畢加索在馬德里得知好友卡薩吉馬斯在巴黎的一家咖啡店自殺身亡。20歲的畢加索回到巴黎,籌備他將于6月在佛拉畫廊開幕的首次個展。畢加索在這一年找到了新的藝術方向,開啟了藍色時期,其特點是以憂郁的形象展現(xiàn)當時的社會苦難,色調以藍色為主。
《自畫像》
巴黎,1901年末
布面油畫
81×60cm
國立巴黎畢加索博物館
@SuccessionPicasso2019
1905
畢加索重新將色彩引入他的作品之中,馬戲主題大量出現(xiàn),成為了粉色時期的標志性特點。他在這一年認識的詩人朋友紀堯姆·阿波利奈爾也將這個時期稱為“雜耍藝人”時期。畢加索在瑟魯利耶畫廊舉辦展覽之后,2月份和美國收藏家雷歐與格特魯?shù)?斯泰因相識。這兩位藏家將購買畢加索的作品,從資金上支持畢加索的創(chuàng)作。畢加索在秋季參觀了安格爾的回顧展,他在展覽上看到了《土耳其浴室》(藏于巴黎盧浮宮博物館)。
1906
這一年畢加索25歲,他在盧浮宮參觀了來自奧蘇納和賽羅德羅斯桑托斯(西班牙)的出土文物展,由此發(fā)現(xiàn)了古代伊比利亞的雕塑藝術。
畢加索在加泰羅尼亞一個名叫戈索爾的偏僻村莊度過了夏天,他第一次運用直刻雕塑的創(chuàng)作手法,并且繪制了一系列的繪畫。當年秋天,他參觀了秋季沙龍的保羅·高更回顧展,備受震動。
《自畫像》
巴黎,1906年秋
布面油畫
65×54cm
國立巴黎畢加索博物館
@SuccessionPicasso2019
1907
畢加索購買了兩尊伊比利亞的雕刻頭像。在阿波利奈爾的介紹之下,他在巴黎的獨立藝術家沙龍上認識了喬治-布拉克。夏天的時候,他完成了《阿維尼翁的少女》(藏于紐約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他僅向周圍親近的朋友展示了這件作品?!栋⒕S尼翁的少女》如今被認為是立體主義的奠基之作與現(xiàn)代藝術的革新之作。
《母與子》
巴黎,1907年夏
布面油畫
81×60cm
國立巴黎畢加索博物館
@SuccessionPicasso2019
1911
畢加索的作品在德國(1月和2月在卡希爾畫廊,5月在分離派)和美國(3月和4月在紐約291畫廊)展出。巴黎秋季沙龍的立體主義展廳里,布拉克與畢加索的作品均缺席其中,因為他們的立體主義風格已經(jīng)日益變得隱晦費解。畢加索和馬諾洛、布拉克、胡安·格里斯一起在塞雷度過了夏天。11月,他遇到了伊娃·谷維,與她的關系持續(xù)到1915年末。
《彈曼陀林的男子》
巴黎,1911年秋
布面油畫
162×71cm
國立巴黎畢加索博物館
@SuccessionPicasso2019
1913
參加紐約軍械庫的“國際現(xiàn)代藝術展”,隨后在慕尼黑的唐豪瑟畫廊參展。在塞雷居住期間,他開始創(chuàng)作一系列全新的拼貼作品。畢加索的父親5月3日去世。從巴塞羅那回到巴黎之后,畢加索搬到了舍爾歇街副5號的新工作室,埃米勒·德勒唐在這個工作室里為康維勒拍攝了多幅組合裝置的照片。
《小提琴與樂譜》
巴黎,1912年秋
紙板紙質拼貼畫
78×63.5cm
國立巴黎畢加索博物館
@SuccessionPicasso2019
1918
展覽“馬蒂斯-畢加索”在保羅·紀堯姆畫廊開幕。7月12日,畢加索與奧爾加·科克洛娃在巴黎的俄羅斯教堂結婚。馬克斯·雅各布、阿波利奈爾、科克托是證婚人。保羅·羅森伯格成為畢加索的經(jīng)紀人。與安德烈·布勒東相識。11月9日,阿波利奈爾因為感染西班牙流感去世,兩天之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停戰(zhàn)協(xié)議簽署。前往比亞里茨蜜月旅行之后,這對新婚夫婦搬到波艾蒂路23號居住。
《戀人》
巴黎,1919
布面油畫
185×140cm
國立巴黎畢加索博物館
@SuccessionPicasso02019
1921
2月4日,他的第一個兒子保羅出生。畢加索一家在楓丹白露度過了夏天,這次假期給了他靈感,繪制諸如《噴泉邊的三女子》(藏于國立巴黎畢加索博物館)等多幅作品。安德烈·布勒東寫信給雅克·杜塞,勸他購買《阿維尼翁的少女》“這幅標志著立體主義誕生的作品”。
《〈阿維尼翁的少女〉習作:蹲下的女子頭像》
巴黎,1907年6月至7月
紙上水粉畫
63×48cm
國立巴黎畢加索博物館
@SuccessionPicasso2019
1930s
1930年,畢加索買下布瓦吉魯城堡(諾曼底),從此擁有了一個寬敞的工作室,這里不僅有放置雕塑的空間,也方便集中創(chuàng)作雕版畫。
1932年對于畢加索的藝術生涯來說是關鍵性的一年。澤爾沃出版了第一卷畢加索作品集(1896—1906),該系列作品集到畢加索去世時一共出版了33卷。同年,喬治-佩蒂特畫廊為畢加索舉辦了首次回顧展,這個展覽隨后巡展至蘇黎世美術館。這一年,畢加索創(chuàng)作了大量以瑪麗-黛萊絲-瓦爾代爾為靈感的女性形象。
1935年,與奧爾加和保羅在西班牙短住之后,這對夫妻正式分別。9月5日,瑪麗-黛萊絲-瓦爾代爾生下了瑪莉亞-狄-拉-康塞普西翁,小名瑪雅。同年,畢加索遇到了攝影師朵拉-瑪爾,兩人發(fā)展成情人關系,這期間他停止繪畫并開始了詩歌作品的創(chuàng)作。
1937年,畢加索搬到大奧古斯丁街7號。應西班牙共和國政府的邀請,畢加索為在巴黎舉行的“國際現(xiàn)代生活藝術與技術博覽會”的西班牙館創(chuàng)作一件作品——巨幅作品《格爾尼卡》(藏于索菲亞王后藝術中心,馬德里)。
《閱讀》
波格魯,1932年1月2日
布面油畫
130×97.5cm
國立巴黎畢加索博物館
@SuccessionPicass02019
1940s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1939—1945),畢加索在巴黎與法國南部居住。
1943年5月,與弗朗索瓦絲·吉洛相識,她將成為畢加索1944年到1953年間的伴侶,并為他生下兩個孩子:1947年5月15日出生的克勞德,1949年4月19日出生的帕洛瑪。1944年10月,畢加索在《人道報》宣布自己加入法國共產(chǎn)黨。
1946年,羅姆奧德·多爾-德-拉蘇切爾邀請畢加索來到自己在昂蒂布的格里馬爾迪城堡,并讓畢加索將城堡的一部分當作工作室使用。畢加索在這里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的作品,并將一部分作品寄存在昂蒂布。這些作品將構成20年之后開幕的世界上第一座畢加索博物館的藏品。
同年在美國,阿爾弗雷德-巴爾在紐約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出版了《畢加索:50年的藝術創(chuàng)作》。
《女子頭像》
戛納,1957
彩繪切割木料
78.5×34×36cm
國立巴黎畢加索博物館
@SuccessionPicass02019
1970s
1970年,畢加索向巴塞羅那畢加索美術館捐贈了一批極為重要的作品,極大豐富了該美術館的館藏,使其成為世界上畢加索年輕時期作品館藏最豐富的美術館。畢加索從1 969年到1 970年的作品,也就是他最后一段高產(chǎn)創(chuàng)作時期的作品在阿維尼翁教皇宮展出。
1970年,畢加索在盧浮宮的大畫廊展示了8幅畫作。巴黎市政府授予其榮譽市民稱號。
1973
4月8日
巴勃羅·畢加索在位于穆然的住所“命圣母院”去世,享年91歲。
畢加索死后葬于沃維納爾格城堡。
阿維尼翁教皇宮舉行了包含兩百幅畢加索遺作的展覽“巴勃羅-畢加索1970-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