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娜
國內公認的公關一哥。90年代開始接觸國際奢侈品,2002年創(chuàng)立霖杰公關,2013年與艾德韋宣集團強強聯手,艾迪霖杰正式成立。同年11月聯合創(chuàng)辦了ARTO21上海廿一當代藝術博覽會。2018年ART021創(chuàng)始團隊來到北京,舉辦第一屆JINGART藝覽北京博覽會。
Q:《北京青年》周刊
A:包一峰
Q作品的選擇是怎樣的?
A我們還是選擇畫廊,去年的jingart我們有一些硬性的指標,比如側重做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作品,在北京坊那個地方,希望跟經典有一個集合。這也不是一個純粹當代性的藝術博覽會,我還是希望它更具有多樣化和包容性。所以我們請了蔣家班的佛像,請了兩個珠寶品牌,家居品牌,咖啡品牌、冰激凌品牌……
在公共空間我們希望展示一些比較大的作品,所以跟畫廊探討,設置一些具有學術價值,同時具有一定體量,可以把整個空間撐起來。因為空間緊湊,所以展示了兩三件比較大的作品。
Q北京和上海的人,在藝術方面有什么不同的追求嗎?
A其實現在的區(qū)別越來越小,坐動車四個多小時便可以穿梭于兩個城市,人們?yōu)榱怂囆g到處飛,去香港巴塞爾、去邁阿密藝術博覽會、去威尼斯雙年展……原來對兩地人的概括是北京人豪爽,上海人偏更小資。但是真正落實到每一個人的時候,差異沒有那么大。共通的是,大家都喜歡藝術,所以才能走到一起來。
Q JINGART的發(fā)展是怎樣的?都有哪些進步?
A其實每年都是腳踏實地慢慢前進,也不會一下子就放得很開。ARTO21幾年來的參展商數量從29到36到45到75到100多,增長速度也不算太快(雖然第二第三年的時候就足夠開到100多家了)。
JINGART更是如此,北京和上海還不太一樣,包容性更強、選擇也更多,所以更需要選擇不同領域里最好的畫廊和機構。北京的藝博會其實不好做,因為已經有一些同類型博覽會,可能做了之后北京的藏家不一定捧場,國外的藏家也沒那么積極地過來,畫廊也不確定會不會有新藏家、有哪些新藏家能出現,所以肯定更謹慎。
但從藝術生態(tài)上來說,我們又不可能忽略北京,中國的畫廊北京就占了幾乎一半,開設相關專業(yè)的院校也是最多最全的,文化沉淀更不用多說,各方面來講基礎都很好,所以我們還是覺得必須踏實做下去。
Q做好藝術博覽會的關鍵是什么?
A首先要考慮到你服務的對象。一個漂漂亮亮的展會誰都能做,但展了之后誰來買,有沒有讓畫廊認識到新藏家,這才是他們最關注的問題。我們作為主辦方就是要讓畫廊滿意。當然了,還有相互了解和取舍的問題:我們平時也會去很多畫廊看展覽、參加活動,這不單純是為了社交和“混臉熟”,更重要的是雙方要在平常進行更多溝通。
很多人說想參加我們的展會,我都會建議對方先多了解我們的展會是否符合他們的調性和期待。因為說實話,并不是每家畫廊到我們這里來都賣得很好,哪怕帶同一位藝術家的作品,也有銷售差異很大的情況,所以這需要雙方的考量。不過,我們總是希望讓每個人都開心,和機構成為長期攜手、共同成長的伙伴。另外一點是要避免藝博會相互間的同質化,不過這很難說清楚。因為我覺得我們很有特點,但很多人可能又覺得沒什么不同,這確實見仁見智。做博覽會就像裝修房子,很多隱藏工程外界關注不到,包括很多服務細節(jié)也是如此,親歷者才能體會更多。我自己和很多奢侈品牌有合作,所以對細節(jié)要求特別嚴格,小到宣傳材料上logo位置之類的問題我都會去和團隊成員核對。
再者就是可能得有點社會責任感吧。雖然有人說“你們的博覽會看起來像Art Basel”,但我們其實從來沒往那個方向靠,我們想做的一直都是幫助中國的畫廊成長,也培養(yǎng)中國的藏家,所以需要以更多方式吸引人們參與進來,包括公共教育等內容的不斷深化。北展附近有很多大學,今年也會邀請他們過來參觀,希望讓更多人了解何為當代藝術,以及中國藝術圈的真實現狀。
JINGART現當代藝術精選
卓納畫廊精選了多位藍籌藝術家在內的雕塑及繪畫作品。白石畫廊將呈獻草間彌生、奈良美智、吉原治良、白發(fā)一雄等日本頗有成就的藝術家作品。
展會現場還可以看到許多二十世紀中國現當代藝術大師的佳作。索卡藝術將呈獻周碧初、沙耆、劉榮夫、趙獸等上世紀代表藝術家的精品油畫,與此同時,誠品畫廊將帶來常玉、夏陽、謝景蘭等創(chuàng)作的架上作品以及熊秉明的銅制雕塑。展會關注當代水墨,重點展示當代水墨領域的先鋒藝術家代表。千高原將帶來八五新潮活躍畫家之一王川的抽象水墨作品。美博空間將聚焦新東方主義美學,展覽將集結十幾位中國當代的創(chuàng)作實踐,作品形式涵蓋油畫、影像、雕塑、裝置、水墨、版畫等。來自香港的本地畫廊則呈現四位藝術家胡小屏、簡志雄、林雅涵及謝敏行的群展,展示藝術家通過獨特方式對二元對立進行的探索。
耿畫廊將帶來薛保瑕、蔣友梅、彭薇三位藝術家的精彩作品,呈現當代藝術的全球化浪潮下,華人藝術家多元而精煉的形式風格。Tong Gallery+Projects、非凡仕、EGG畫廊以及艸居將會在展位分別呈現不同尺寸雕塑作品,探討作品與空間的聯系。Kogure畫廊將展開一場“物派”和“超技術派”兩種擁有相反藝術理念風格間的對話。伍拾伍號院子將呈現出一個“山先生的書房”的概念空間,呈現一個縈繞著中國傳統(tǒng)精神氣韻的空間格局。
設計與裝飾藝術
紐約佛瑞曼將關注1800年至1940年活躍于巴黎的藝術名家,并呈現由他們所創(chuàng)作的家具、雕塑、繪畫等作品。關注當代設計的凹空間將帶來由譚志鵬、顏磊、HumanSince 1982、Anotherview創(chuàng)作的大型作品。此外,為佛造像的蔣家班將帶來一系列沿襲了漢式多元化塑造方式并融合了諸多當代設計元素的優(yōu)質佛像。與此同時,華裔珠寶設計師豐吉、新銳珠寶設計師龍梓嘉也將會在現場呈獻收藏級珠寶作品。
1.博特羅在亞洲 Fernando Botero,Picnic,2010,Oil on Canvas,101×143cm
2.大田秀則 Nobuaki Takekawa_Only you do not realise
3.非凡仕 章劍zhangjian-《滑雪場Ski Field#6》布面油畫Oil on canvas 96.5×129.5cm 2019
4.蜂巢當代藝術中心 Leng Guangmin,Ripples,2018,Mixed media on canvas
5.千高原 Wang Chuan,2009A-No.1,Ink on Paper,89.5×97cm,2009
6.誠品畫廊 Sanyu,Nude Ⅱ,Sketch on Paper,45×29cm
7.豪瑟沃斯 Takesada Matsutani ,Paravent,1987,Graphite and turpentine on paper,164×490cm, 6 panel folding screen
8.凹空間 Lotus Console Table_Zhipeng Tan_Gallery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