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立先
人教版及蘇教版高中化學必修教材,都是用圖1裝置做銅鋅原電池實驗。該裝置的缺陷是:鋅直接接觸稀硫酸,由于過電位的存在,鋅表面也會有比較多的氣泡,影響實驗效果。盡管一些教師對該裝置進行了局部改進,但只要鋅接觸稀硫酸,鋅表面總會有一些氣泡。所以,為了鋅表面不產(chǎn)生氣泡,大家不得不用圖2裝置進行實驗。圖2中X液為硫酸鋅溶液、Y液為稀硫酸,鋅與稀硫酸放到兩個燒杯中,兩個燒杯之間靠鹽橋連接,由于鋅接觸不到稀硫酸,故鋅表面不會有氣泡。
對化學選修的學生及選修階段而言,采用圖2裝置理解原電池原理困難不大,但對化學必修的學生及必修階段而言則困難極大。
能否把圖1裝置和圖2裝置融為一體,設計出一個新的裝置?在這種想法的指引下,一個頗有創(chuàng)意的新裝置便產(chǎn)生了。
1.設計思路
在同一燒杯中放兩種溶液,密度大的放到下層,密度小的放到上層。為減少相互擴散,同時能保證離子的自由遷移,在上層溶液的中間部分用多層濾紙或海綿隔開,把兩個相連的電極分別放到,上層溶液和下層溶液中,這樣就制作好了一個原電池裝置。
改進后的實驗裝置圖如圖3所示。
2.實驗步驟
取一只普通漏斗,用頸穿過雙層濾紙中央,將連有銅片的導線穿過漏斗。取一只200mL的燒杯,向其中加入100mL2 mol·L-1的稀硫酸,將連接好的漏斗及銅片(太大時可折疊)放入燒杯中,將濾紙壓入燒杯大約150mL處;另取一燒杯,向其中加人一鑰匙氯化鈉固體,加入大約100mL水,用玻璃棒攪拌溶解,然后將該稀的食鹽水沿燒杯壁緩緩倒入燒杯中,濾紙下方大約有50mL食鹽水,濾紙上方大約有50mL食鹽水;將導線的另一端與鋅片連接,然后把鋅片放入濾紙上方的食鹽水中即可。
實驗現(xiàn)象:可以看到銅表面氣泡逐漸增多,后保持相對穩(wěn)定,產(chǎn)生的氣泡沿著漏斗頸的孔冒出;鋅表面至少保持15min沒有氣泡。
3.幾點說明
(1)漏斗的作用,一是起支撐濾紙的作用,二是起導氣作用。
(2)濾紙不要緊貼硫酸溶液,濾紙下方要有一定厚度的稀氯化鈉溶液;否則,硫酸會比較快地擴散上來,導致鋅片,上產(chǎn)生氣泡。濾紙層數(shù)可根據(jù)需要進行調(diào)整,層數(shù)越多,擴散越慢。濾紙直徑要稍大于燒杯直徑,保證密封效果。
(3)密度大的溶液一定要在下方,密度小的溶液在,上方,這樣可以減慢擴散速度。
(4)實驗拓展??梢岳蒙鲜龈倪M裝置,做其他一些實驗。如:
①銅或鐵與氯化鐵反應實驗。上層溶液為稀氯化鈉溶液,電極為銅或鐵;下層溶液為濃氯化鐵溶液,電極為碳棒。
②鋅與硫酸銅反應實驗。上層溶液為稀氯化鈉或硫酸鋅溶液,電極為鋅;下層溶液為濃硫酸銅溶液,電極為碳棒或銅。
③濃差電池。上層溶液為稀硫酸銅溶液,電極為銅;下層溶液為濃硫酸銅溶液,電極為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