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辮狀河沉積"/>
■ 敏銳
辮狀河三角洲是成因學的定義,指辮狀河推進到水體(海、湖)中形成的一種粗碎屑三角洲,是一種粒度介于扇三角洲和正常河流三角洲之間的特殊類型。辮狀分流平原由單條或多條河流組成。是介于粗碎屑的扇三角洲和細碎屑的正常三角洲之間的類型。辮狀河和辮狀平原與沖積扇不存在必然的聯(lián)系,與沖積扇毗連的辮狀河沖積平原通常是幾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長。
辮狀河沉積中發(fā)現(xiàn)了非常豐富的油氣資源,是世界石油科技界研究的重點,在以陸相沉積為主的我國,更是關注的重點。
辮狀河沉積又稱網(wǎng)狀河沉積、游蕩性河沉積。其彎度指數(shù)小于1.3,辮狀河沉積模式是坡降大、河床不穩(wěn)定、凸岸壩(邊灘)不發(fā)育、濱河床沙壩(心灘)發(fā)育、寬深比大(>40)的河流的沉積。上圖為辮狀河沉積模式,它表示了滯留沉積、具植被的沖積島、橫向沙壩、出露沙壩核心、出露沙灘和大波痕。其中最低的水平面是壩與河道,最為活躍;最高水平面活動性最差,大都被植物固定下來。
辮狀河入水后,攜帶的砂質由于流速降低而在河口處沉積下來形成河口壩。辮狀河三角洲通常由湍急洪水或山區(qū)河流控制,水下分流河道遷移性較強,河口不穩(wěn)定,難于形成正常三角洲前緣那樣的大型河口壩,而與扇三角洲相似,河口壩不發(fā)育或規(guī)模較小。辮狀河三角洲前緣河口壩砂體主要為砂巖,也可見含礫砂巖和粉砂巖,在垂向上一般呈下細上粗的反韻律,砂體中可見平行層理和交錯層理。
我國內(nèi)蒙古高原的岱海就是一個研究現(xiàn)代“辮狀河沉積”的良好地域。
古代辮狀河三角洲沉積在我國準噶爾盆地、塔里木盆地、鄂爾多斯盆地、柴達木盆地、渤海灣盆地、四川盆地、松遼盆地等廣泛發(fā)育,并形成了重要油氣田。我國的石油勘探者和地質工作者對古代辮狀河三角洲進行了大量研究。
每個三角洲朵葉上,雖然大都只有一條河道,但隨著不斷沉積,河道逐漸變淺,發(fā)育到一定程度后,某次大洪水可導致河道改道,形成新的河道。在三角洲朵葉發(fā)育演化過程中,分流河道是在不斷改道的,并不斷下切侵蝕以前的河道沉積,使不同時期的河道沉積拼合疊置,形成辮狀河三角洲平原(及辮狀河)特征的拼合板狀結構。晚期的河道可切斷早期的河道砂(礫)巖體,如果晚期河道突然廢棄并充填泥質,可在早期河道砂(礫)巖體上傾方向形成泥巖封堵,從而形成巖性圈閉。即使晚期河道沉積的砂(礫)巖與早期河道砂(礫)巖體接觸,由于儲集物性不同,也可形成物性圈閉。多期河道的相互切割,可以形成一系列巖性和物性圈閉。盡管不同時期的河道延伸方向有差異,但總體方向基本一致,河道間的夾角通常小于90°,因此,這些巖性及物性圈閉大致呈菱形,向下游方向伸長。
三角洲前緣沒有水下分流河道,分流河道一入湖即消失。三角洲前緣河口壩與席狀灘連片,沿湖岸連續(xù)展布,形成濱岸沙灘。辮狀河入湖可以形成兩種三角洲,即分流河道呈辮狀河的三角洲和分流河道呈曲流河的三角洲,前者發(fā)育于三角洲形成早期階段,三角洲平原較小、坡度較大;后者發(fā)育于三角洲形成晚期階段,三角洲平原變大、變平緩,皆呈朵狀。早期階段的辮狀河三角洲,分流河道兩岸溢岸砂發(fā)育,主要為細砂;而晚期階段則以粉砂和泥為主。三角洲前緣砂體比平原分流河道細,前者以砂質沉積為主,后者以礫質沉積為主。
“辮狀河沉積”很容易形成良好的油氣儲集層,是油氣勘探人員非常關注的沉積。
古代研究最大的缺點是地層精細對比以及微相解釋的正確性難以保證,由此建立的沉積模式的正確性也難以保證。要真正掌握、理解辮狀河三角洲沉積模式,需要從現(xiàn)代實例研究入手,“現(xiàn)在是過去的鑰匙”。
為了提高勘探的成功率和開發(fā)的預見性,首先必須對油藏的非均質性有較清晰的認識,這就要求對油氣藏的幾何形態(tài)規(guī)模、內(nèi)部結構、儲層參數(shù)等內(nèi)容進行全面表征,即油藏描述,而油藏描述的核心內(nèi)容——儲層地質模型正是對儲層結構特征及儲層參數(shù)非均質分布和變化的定量數(shù)值表征。相控地質建模是依據(jù)沉積相的展布特征對儲層進行約束的隨機建模過程,即以平面分布與垂向演化的沉積模式為已知條件,采用數(shù)理統(tǒng)計方法,綜合應用確定性與隨機建模技術來定量表征儲集砂體的空間分布,以更加精細地刻畫儲層的非均質性,并為儲層預測提供參考依據(jù),最終用實際資料對所建模型進行驗證和優(yōu)選,使得優(yōu)選模型最后能更好地反映地下砂體的展布特征。我國陸相盆地碎屑巖儲層已動用儲量中,河流相儲層儲量約占53%。東部中新生代含油氣盆地已開發(fā)油田中,河流相儲層的石油地質儲量占40%以上,非均質性嚴重,是陸相地層中剩余油潛力最大的領域。
進入21世紀,儲層建模的工作向縱深推進,沉積參數(shù)進一步細化,模擬方法也層出不窮,強調(diào)地質知識庫的建立和完善。
我國研究人員迅速吸收和消化國外現(xiàn)代儲層表征的理論、方法和技術,將“河流相建筑結構分析方法”應用于野外露頭分析和解剖,并針對中國陸相油藏特點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應用于勝利油田、大慶油田、長慶油田、大港油田、河南油田等地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