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jīng)想寫一短文,談中國人的吃蔥,想引用兩句諺語:“寧服三斗蔥,不逢屈突通”,說明中國有些人是怕吃蔥的。屈突通想必是個很殘暴的人。但是他是哪一朝代的人,他做過什么事,為什么叫人望而生畏,卻不甚了了。這一則諺語只好放棄。好像是《夢溪筆談》上說過,對于讀書“用即不錯,問卻不會”。很多人也像我一樣,對于人物、典故能用,但是出處和意義不明白,記不住,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樣讀書實在是把時間白白地浪費了。
我曾有過一本影印的湯顯祖評點本《董西廂》,我很喜歡這本書。湯顯祖是大戲曲作家,又是大戲曲評論家。他的評點非常深刻,非常生動。他的語言也極富才華,單是讀評點文章,就是很大的享受,比現(xiàn)在的評論家不知道要強多少倍,——現(xiàn)在的評論家的文章特點,幾乎無一例外:嚕嗦!湯顯祖談《董西廂》的結(jié)尾有兩種。一是“煞尾”,一是“度尾”?!吧肺病比纭膀E馬收韁,寸步不移”;“度尾”如“畫舫笙歌,從遠處來,過近處,又向遠處去”。這樣用比喻寫感受,真是妙喻!我很喜歡“湯評”,經(jīng)常要翻一翻。這本書為一戲曲史家借去不還。我不蓄圖書,書丟了就丟了,這本書丟了卻叫我多年耿耿,因為在寫文章時不能準確地引用,只能憑記憶背出來,字句難免有出入?!獪@祖為文是字字都精致講究的。
為什么讀書?是為了寫作。朱光潛先生曾說,為了寫作而讀書,比平常地讀書的理解、記憶要深刻,這是非常正確的經(jīng)驗之談。即使是寫寫隨筆、筆記,也比空過了強。毛澤東嘗言:不動筆墨不讀書??显账寡?。
(彼岸花開摘自《汪曾祺經(jīng)典作品集》河南文藝出版社)
【素材任意門·“硬核”兩兄弟】
屈突通(公元557—628年),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少數(shù)民族,屈突氏,隋末唐初大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北周邛州刺史屈突長卿之子。屈突通為人正直,秉公辦事,即便是親屬犯法,也依法制裁,絕不包庇寬容。當時他的弟弟屈突蓋任長安縣令,也以嚴整而知名。因此民間順口溜傳:“寧食三斗艾,不見屈突蓋,寧服三斗蔥,不逢屈突通。”(《舊唐書·屈突通列傳》)由此可見人們對他們的敬畏心理。
【素材任意門·《董西廂》和《西廂記》】
在《鶯鶯傳》故事流傳了400年左右的時候,金代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diào)》問世了,這就是所謂的“董西廂”,也是今存諸宮調(diào)中唯一的完整作品?!岸鲙笔窃凇耳L鶯傳》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以第三人稱敘事的說唱文學。它對《鶯鶯傳》中的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形象做了根本性的改造,人物感情更為復雜、細膩,性格也更為豐滿,藝術(shù)性也有較大提高。到了元代,隨著都市經(jīng)濟的繁榮,戲劇更加發(fā)達起來,這時,大戲劇家王實甫在“董西廂”的基礎(chǔ)上把崔張故事改為雜劇,也就是我們今天普遍看到的《西廂記》。
名家簡介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于江蘇省高郵市,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后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后一個士大夫”。汪曾祺博學多識,情趣廣泛,愛好書畫,樂談醫(yī)道,對戲劇與民間文藝也有深入鉆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