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響
病毒性心肌炎為臨床常見病,其主要是因病毒侵犯心肌,導致心肌細胞發(fā)生變性、壞死及間質(zhì)性炎癥所致。該病的發(fā)生率較高,并逐漸呈增長趨勢。發(fā)病后,多數(shù)患者可見乏力、胸悶、心悸、多汗等癥狀,部分患者還可見心力衰竭、嚴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癥狀,對患者健康的影響極大[1]。藥物保守治療是該病的常用治療方式,但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尚難以取得理想效果,近年來,隨著研究的深入,臨床上逐漸將中醫(yī)療法應用于該病的治療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研究就柴胡桂枝湯在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中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詳細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11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進行研究。以信封法進行分組,對照組55例,其中男29例,女26例;患者年齡17~68歲,平均(42.9±3.8)歲;患者病程2~12個月,平均(5.9±0.5)個月。觀察組55例,其中男33例,女22例;患者年齡16~65歲,平均(41.8±4.0)歲;患者病程3~13個月,平均(5.7±0.7)個月。本次研究經(jīng)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通過,2組基本資料對比無較大差異性(P>0.05),可比較。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1)患者均符合全國心肌炎、心肌病專題座談會紀要中的相關(guān)診斷標準[2];2)患者均知曉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3)患者均可見心肌酶譜明顯升高現(xiàn)象;4)患者均對本次研究藥物耐受,無藥物禁忌證或過敏史。排除標準:1)重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2)伴有休克、重度心衰、心肌梗死、嚴重心律失常者;3)伴有精神疾病、意識障礙,不能配合研究者;4)對本次研究藥物不耐受者。
1.3 方法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方式進行治療,指導患者臥床休養(yǎng),并予以患者靜脈注射能量合劑治療;對于伴有明顯病毒感染征象者,需予以患者病毒唑抗病毒治療;同時予以患者輔酶Q10(生產(chǎn)廠家:河南靈佑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9993539)10 mg治療,一天3次,口服用藥;同時予以患者糾正水電解質(zhì)平衡、抗心律失常等對癥治療。觀察組則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行柴胡桂枝湯加減治療,其方組為:柴胡、白芍、黃芩、生姜、炙甘草、桂枝、法半夏、大棗各10 g,黨參15 g;隨癥加減,對于伴有明顯心氣虛者,可加用黃芪,并重用黨參與炙甘草;對于伴有明顯心陰虛癥狀者,可減方中桂枝,并加用麥冬及生地黃;對于伴有明顯氣滯癥狀者,可在方中加入枳殼、木香;對于心陽偏虛者,可在方中加入附片,去黃芩;對于伴有明顯血瘀癥狀者,可在方中加入紅花、丹參;對于伴有心脾血虛者,可在方中加入龍眼肉與當歸;對于伴有失眠、盜汗癥狀者,可在方中加入生牡蠣、夜交藤與生龍骨;對于伴有自汗盜汗癥狀者;上述藥物均用水煎服,一天1劑;2組患者均連續(xù)治療4周。
1.4 觀察指標比較2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變化情況,包括心悸、心煩、胸痛、氣短、胸悶等主癥,納差、咽痛、乏力、出汗等次癥;主癥從無到嚴重分別記為0分、2分、4分、6分;次癥狀分別記錄為0分、1分、2分、3分;各癥狀得分之和為中醫(yī)證候總分,即0~32分,分值越高表示癥狀越嚴重[3]。比較2組患者臨床療效,以《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中相關(guān)內(nèi)容為依據(jù)制定判定標準,痊愈:治療后患者癥狀基本消失,積分減少程度超過95%;顯效:經(jīng)治療癥狀積分減少程度超過75%,癥狀顯著減輕;有效:經(jīng)治療癥狀積分減少程度大于30%,癥狀有所減輕;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傆行?痊愈率+顯效率。比較2組患者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變化情況,包括射血分數(shù)(LVEF)、每搏輸出量(SV)、心輸出量(CO)等。對2組患者治療前后心肌酶譜變化情況進行比較,包括肌酸激酶(CKMB)、α-羥丁酸脫氫酶(HBDH)等;各指標均以瓊脂糖電效法進行測定。
2.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2.7%,其中痊愈29例,顯效22例,有效4例;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0.9%,其中痊愈15例,顯效24例,有效11例,無效5例;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χ2=8.80,P=0.003)。
2.2 2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治療前,2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無較大差異性(P>0.05),治療后2周及4周比較,觀察組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 (例,
2.3 2組患者心功能變化比較治療后,觀察組患者心功能各指標水平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心功能變化比較 (例,
2.4 2組患者心肌酶譜變化情況比較治療前,觀察組患者CKMB、HBDH水平分別為(36.8±1.6)U/L、(265.5±12.5)U/L;對照組分別為(37.0±1.8)U/L、(265.8±11.9)U/L;2組比較均無較大差異性(t=0.616、0.129,P=0.270、0.449)。治療后,觀察組CKMB、HBDH水平分別為(21.1±1.1)U/L、(185.9±11.4)U/L;對照組分別為(27.9±1.6)U/L、(196.4±12.0)U/L;觀察組均明顯低于對照組(t=25.973、4.705,P=0.000、0.000)。
病毒性心肌炎為臨床發(fā)生率較高的一種疾病,且其發(fā)生率仍呈明顯增長趨勢,對患者健康的影響極大。目前,臨床上尚未明確該病的具體發(fā)病機制,有學者認為[5],病毒直接作用及介導的免疫反應是導致該病發(fā)生的重要作用機制。另外,基因表達調(diào)控、心肌纖維化、細胞凋亡、心肌能量代謝障礙等同樣可能會導致該病發(fā)生。因此,臨床上通常將抗病毒、糾正心律失常、改善心肌代謝等作為治療該病的關(guān)鍵。但常規(guī)的西醫(yī)治療效果欠佳。
隨著研究的深入,臨床上逐漸將中醫(yī)中藥應用于該病的治療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中醫(yī)認為,病毒性心肌炎與“胸痹”“心悸”等病較為相似,通常將“外解太陽,內(nèi)和少陽”作為治療該病的關(guān)鍵。本次研究選用柴胡桂枝湯加減方式為觀察組患者開展治療,該藥方首見于張仲景的《傷寒論》,主要由小柴胡湯與桂枝湯兩方結(jié)合而成;方中取小柴胡湯和少陽、利三焦、達上下的功效,對減輕患者心機病理損傷情況有重要價值;且臨床研究顯示,小柴胡湯在改善患者臨床癥狀的同時還可有效的逆轉(zhuǎn)心電圖變化,對改善患者病情有重要意義。另外,柴胡還可疏解入里之邪氣,并可對病毒增殖現(xiàn)象進行抑制;黃芩則具有清瀉里結(jié)之邪熱的作用,2種藥物相互配伍可發(fā)揮協(xié)同功效,并可達到外透少陽半表半里之邪的功效,對改善患者病情有重要意義。另外,方中法半夏與生姜相配伍,還可發(fā)揮胃氣自和、降逆、化痰、止嘔的功效;黨參、紅棗、炙甘草等藥物相互配伍則可發(fā)揮益氣和中的功效;全方攻補兼施、寒而不凝、溫而不燥,可共奏燮理陰陽、調(diào)和營衛(wèi)、和解表里的功效,對改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病情有重要價值。將其與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聯(lián)合應用于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治療中可發(fā)揮協(xié)同功效,可進一步改善患者病情。本次研究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治療后中醫(yī)證候積分、心功能情況及心肌酶譜等指標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與上述理論相符。
綜上所述,柴胡桂枝湯加減治療在改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病情、提高患者心功能方面有重要價值,可在臨床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