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佩
(蘇州世標檢測技術有限公司,江蘇蘇州215104)
纖維定性分析主要是根據(jù)纖維的物理、化學性能不同,將不同纖維區(qū)分開。在FZ/T 01057.1—2007[1]《紡織纖維鑒別試驗方法第3部分:顯微鏡法》中規(guī)定:先用顯微鏡法[2]將待測纖維進行大致分類,主要包括動物纖維(如羊毛、牦牛絨、羊駝毛、馬海毛、兔毛、蠶絲等)、天然纖維素纖維(棉、麻等)、再生纖維素纖維(黏膠纖維、萊賽爾纖維等)、化學纖維(錦綸、腈綸、聚酯纖維等),然后采用燃燒法、溶解法中的一種或幾種方法進一步確認,并最終確定待測纖維的種類。
在實際檢測中,對多組分纖維進行定性分析時一般采用顯微鏡法與溶解法相結合,顯微鏡法只能做大致分類,然后用溶解法依據(jù)纖維不同的化學性質依次溶解,剩余物取回與原樣進行對比觀察,此過程較為復雜且時間較長。如何快速地得出準確的檢測結果一直是不斷探索的方向。纖維成分分析中定性檢測是決定整個纖維檢測速度的關鍵,若定性不準確更是直接影響到纖維檢測結果的準確性。本實驗根據(jù)顯微鏡觀察纖維在硝酸中溶解的過程來快速鑒別纖維。
挑針,剪刀,載玻片,蓋玻片,CU-Ⅱ型纖維細度分析儀;65%~68%硝酸(優(yōu)級純),液體石蠟。
用顯微鏡觀察滴入硝酸后纖維縱向形態(tài)的變化過程。
參照FZ/T 01057.1—2007,選用具有代表性的試樣(標準貼襯),剪取具有代表性的纖維,用挑針撥散,將適量纖維均勻平鋪于載玻片上,加上一小滴液體石蠟并蓋上蓋玻片,放在纖維細度分析儀的載物臺上,在放大100倍的條件下觀察其形態(tài),在蓋玻片邊上滴加一小滴硝酸,通過與顯微鏡連接的電腦界面,使用相應的軟件觀察纖維溶解的過程,也可用生物顯微鏡直接觀察(注意:硝酸需少量,且動作要迅速,否則將無法觀察到纖維在硝酸中的溶解過程)。
圖1a為桑蠶絲在加硝酸前顯微鏡下的形態(tài);圖1b為在蓋玻片邊上滴加少量硝酸滲入溶解桑蠶絲的過程,可見桑蠶絲在硝酸中溶解非??烨页始馊?;圖1c為硝酸滲入溶解后,由于硝酸量少桑蠶絲未溶解完全,可見水條狀的溶解痕跡;圖1d為深色多組分樣品中的桑蠶絲,一般不會直接溶解而會發(fā)生溶脹并褪色。因此,桑蠶絲在加入硝酸后的溶解狀態(tài)為“尖、快、亮,且有水條狀溶解痕跡”,而在多組分的深色樣品中,桑蠶絲一般不會直接溶解而會溶脹并褪色。
圖1 桑蠶絲在顯微鏡下的形態(tài)
圖2a為棉在加硝酸前顯微鏡下的形態(tài);圖2b為在蓋玻片邊上滴加少量硝酸滲入溶解棉的過程,可見棉在硝酸中不溶解;圖2c為硝酸滲入溶解后,棉纖維發(fā)生溶脹。
圖2 棉在顯微鏡下的形態(tài)
圖3a為黏膠纖維在加硝酸前顯微鏡下的形態(tài),圖3b為在蓋玻片邊上滴加少量硝酸滲入溶解黏膠纖維的過程,可見黏膠纖維在硝酸中不溶解;圖3c為硝酸滲入溶解后,黏膠纖維溶脹。
圖3 黏膠纖維在顯微鏡下的形態(tài)
綜合2.2、2.3,棉、再生纖維素纖維在加入硝酸后不溶解,但會溶脹。由于硝酸可以氧化纖維并使其褪色,不溶的纖維如滌綸、棉、再生纖維素纖維都會發(fā)生溶脹,比較容易分辨,所以在纖維定性時,對于組分較少的深色試樣,可以直接在纖維上滴加少量的硝酸作為介質,蓋上蓋玻片,然后在顯微鏡下觀察其形態(tài)并進行判定。
圖4a為腈綸在加硝酸前顯微鏡下的形態(tài);圖4b為在蓋玻片邊上滴加少量硝酸滲入溶解腈綸的過程,可見腈綸在硝酸中溶解較快;圖4c為硝酸滲入溶解后,由于硝酸量少腈綸沒有溶解完,溶解端呈尖三角。因此,腈綸在加入硝酸后的狀態(tài)為溶解快且溶解端呈尖三角。
圖4 腈綸在顯微鏡下的形態(tài)
圖5a為錦綸在加硝酸前顯微鏡下的形態(tài);圖5b為在蓋玻片邊上滴加少量硝酸滲入溶解錦綸的過程,可見錦綸在硝酸中溶解較慢;圖5c為硝酸滲入溶解后,由于硝酸量少錦綸沒有溶解完,溶解端較圓潤且有水滴狀痕跡。因此,錦綸在加入硝酸后的狀態(tài)為溶解較慢、溶解端較圓潤且有水滴狀痕跡。
圖5 錦綸(尼龍)在顯微鏡下的形態(tài)
(1)不同纖維在硝酸中的溶解狀態(tài)不同,通過觀察纖維的溶解狀態(tài)可以更快且準確地定性,尤其在多纖維混紡的紡織品中進行纖維定性檢測時更加快捷準確,特殊情況還需結合溶解法進一步確定。
(2)硝酸在纖維快速定性上的應用一般有:①樣品組分比較少時直接滴加硝酸,顯微鏡觀察切片,硝酸可以氧化纖維并使其褪色,不溶的纖維如滌綸、棉、再生纖維素纖維等發(fā)生溶脹,更容易觀察與分辨;②桑蠶絲在加入硝酸后的溶解狀態(tài)為“尖、快、亮,且有水條狀溶解痕跡”,在多組分深色樣品中,桑蠶絲一般不會直接溶解而會發(fā)生溶脹;③錦綸在硝酸中慢慢溶解、溶解端較圓潤,腈綸在硝酸中溶解較快、溶解端呈尖三角,纖維為多組分時從蓋玻片一旁滴加硝酸滲透,可以用來鑒定是否有腈綸和錦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