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好接班人很重要。一代霸主齊桓公,死后竟然停尸67天,“尸蟲出于戶”,非??杀⒖蓱z,原因之一就是沒有選定接班人。《史記》是這樣記載的:桓公好內,多內寵,如夫人者六人。即夫人和兒子較多。因為齊桓公生前的舉棋不定,導致去世后諸公子忙著爭奪王位,無人過問桓公。
我國古代的繼承制度從遠古時期堯、舜的禪讓制,到后來的父死子繼、兄終弟及,再加上有德者居之等,主流意識不外乎兩種:嫡長子繼承和德才兼?zhèn)湔呃^承。嫡長子繼承從商代末期就有了。微子啟是商紂王同母的哥哥,紂王的父母都想讓微子啟做太子,但有大臣據(jù)法力爭,說:生微子啟時商紂王的母親為妾,生紂王時其母為妻,有妻的兒子在,就不能立妾的兒子為太子,雖然母親是同一個人。
西周初年,周公制禮作樂,始行嫡長子繼承制。所謂“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這種繼承制度與商制相比,有效地避免了統(tǒng)治階級內部兄弟之間為爭奪權位和財產的繼承而引發(fā)的禍亂,從而維護了王權的威嚴和社會的穩(wěn)定。
因為不愿立嫡長子,或者廢長立幼而導致朝內紛亂不斷的例子很多:周幽王曾廢掉嫡長子,立褒姒的兒子為太子,惹惱了老丈人申國國王。畢竟,周幽王的王后是申國國王的女兒,太子是申國國王的外孫,兩家聯(lián)姻,原本雙方互利互惠,結果中途申王的女兒和外孫卻被周幽王給廢了,相當于把另一方的利益給破壞掉了。申國國王大怒,聯(lián)合他人一同進攻,很快就滅掉了西周。
扶蘇是秦始皇的長子,也是秦始皇最看重的兒子。為了歷練扶蘇,秦始皇把他派到蒙恬的軍中去做監(jiān)軍??上У氖牵厥蓟试诔鲅餐局胁∈?。雖然他寫了一封蓋有皇家璽印的詔書讓人送給公子扶蘇,但趙高、李斯和胡亥毀掉了詔書,還詐稱始皇遺詔立胡亥為太子。在趙高和李斯的幫助下,胡亥殺死了很多反對自己的兄弟姐妹,其中就包括扶蘇。胡亥因此當上了皇帝。不過僅3年左右,胡亥耽于享受,趙高弄權,秦王朝迅速走向覆亡。
選擇德才兼?zhèn)渲死^承也是我國古代一種約定俗成的方式?!妒酚洝翘兰摇酚涊d:周太王有3個兒子,吳太伯、仲雍和季歷。季歷賢達,且有一個有圣人之相的兒子姬昌,太王想立季歷,并傳位給姬昌。于是太伯和仲雍兩人便遠避南方荊蠻之地,讓位給季歷。當然,很多年之后,如果吳國以仁德的季札做君主,而不是剛愎自用、聽不進伍子胥忠言的吳王夫差,那么吳國也不會滅亡,開國之君吳太伯也可以永享祭祀。
《資治通鑒》記載:晉國的智宣子想以智瑤為繼承人,族人智果說他不如智宵。智瑤有超越他人的很多長處,但有一項短處,那就是不仁厚,很難與別人和睦相處。要是真的立智瑤為繼承人,那么智氏宗族一定滅亡。智宣子置之不理。智果便向太史請求脫離智族姓氏,另立為輔氏。等到智宣子去世,智瑤當政,他與韓康子、魏桓子在藍臺飲宴,席間智瑤戲弄韓康子,又侮辱他的家相段規(guī),還聽不進家臣的警告。而最后的結局是韓、趙、魏三家共滅智氏,三分其地。
趙國大夫趙簡子的長子叫伯魯,幼子叫無恤。趙簡子想確定繼承人,不知立哪位好,于是把他的日常訓誡言詞寫在兩塊竹簡上,分別交給兩個兒子,囑咐說:“好好記??!”過了3年,趙簡子問起兩個兒子,大兒子伯魯說不出竹簡上的話;再問他的竹簡,已丟失了。小兒子無恤則將竹簡訓詞背得很熟;追問竹簡,他便從袖子中取出獻上。于是,趙簡子認為無恤十分賢德,便立他為繼承人,這就是趙襄子。后來趙襄子果然使趙國昌盛起來,為趙國成為戰(zhàn)國七雄奠定了基礎。
我們都知道,亞歷山大足智多謀,在擔任馬其頓國王的短短13年中,以其雄才大略,東征西討,在橫跨歐、亞的遼闊土地上建立起了一個以巴比倫為首都的龐大帝國,創(chuàng)下了前無古人的輝煌業(yè)績。但他英年早逝,將領問他以后誰為王,他說了一句謎一樣的話:“傳給最強者?!庇纱?,帝國的繼承權失去了合法性,一個偉大的帝國迅速分崩離析,可見確定接班人的重要性中外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