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曉失
儀征一位朋友最初是做寶塔菜生意的,發(fā)財后開了家文化傳媒公司,搞得不錯。他視寶塔菜為吉祥物,還請人用玉雕刻幾枚分送給我們。掛在脖子上,總有人以為那是一條玉蠶。
寶塔菜名字極多,比較正規(guī)的稱呼是:甘露子。醬制寶塔菜我吃過很多?,F(xiàn)在小瓶裝的泡寶塔菜挺常見,但不如醬制更入味。那種咸、甜、香味加上脆嫩的口感,在醬菜中難有媲美者。據(jù)說儀征、揚州一帶的醬寶塔菜歷史悠久,全國最優(yōu),而他們本土卻不適合種植此物,得從大西北沙土地區(qū)“進口”。
新鮮寶塔菜也很好吃,脆嫩多汁甜美,可以當(dāng)水果。用它炒肉、燉排骨也不錯,但口感是“面”的。這與其生長的土質(zhì)似有關(guān)系。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期,寶塔菜一度被捧為新鮮的“冬蟲夏草”,價格炒上去后,人們趨之若鶩。本是件壞事,但后來卻變成好事:寶塔菜因此迅速推廣種植。原先不出產(chǎn)此物的地區(qū),菜市場也偶有它的身影。楊萬里有詩表明,古人喜歡用寶塔菜下酒——
甘露子,甘露子,喚作地蠶亦良似。
不食柘桑不食絲,何須走入地底藏。
不能作繭不上簇,如何也蒙賜湯沐。
呼我果,謂之果。呼我蔌,謂之蔌。
唐林晁錯莫逢他,高陽酒徒咀爾不搖牙。
——特別是老年酒徒,在中醫(yī)看來,多吃點寶塔菜可以增進健康。
如果能有豬肺配合其煮湯,則更美。因為民間認為“吃啥補啥”,這道菜就是補“肺陰不足”。
明朝徐光啟在《農(nóng)政全書》中,詳細介紹過寶塔菜的種植和利用方法。之后兩百多年,寶塔菜傳入日本和歐美,被這些外國人視為珍品。特別是日本人,至今還在重大節(jié)日如御節(jié)料理 (亦稱正月料理) 中大量使用它。奇怪的是,臺灣那邊反倒遲遲沒有引種寶塔菜,只是最近二十年才有。大概與水土有關(guān)。新鮮寶塔菜可以放在花盆里生長。它本身不是植物種子,而是塊莖,可以像種植馬鈴薯那樣對待。據(jù)網(wǎng)友發(fā)布的照片看,寶塔菜秧苗貌似薄荷,花朵粉紫色,惹人疼愛。
因為揚州醬菜名聲太大,導(dǎo)致寶塔菜成為“當(dāng)?shù)靥禺a(chǎn)”,反倒湮沒了大西北沙土地的功勞。我在西安也吃過醬寶塔菜,與揚州產(chǎn)的最大區(qū)別是不夠甜,醬味特濃。由此可以推測不同地區(qū)人的性格吧?江南婉約,而西北粗獷?!吧蠈由鐣备矚g前者,清代宮廷就把揚州醬菜當(dāng)“御膳小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