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腫瘤醫(yī)院頭頸放療科(遼寧 沈陽 110042)
牟安娜 李 霞 姚鴻民
肺癌是發(fā)病率極高的惡性腫瘤疾病,具高死亡率,臨床依據(jù)肺癌的病理差異,將其分為小細胞肺癌、非小細胞肺癌,因前者高轉(zhuǎn)移特征,臨床治療以化療為主,但后者則可依據(jù)病情給與手術治療、放化療、生物靶向治療等,且據(jù)統(tǒng)計,肺癌中,非小細胞肺癌占比高達80%~85%,多數(shù)肺小細胞癌患者就診時便處于晚期,失去手術機會[1]。隨著新輔助治療的開展,有研究指出,術前予以新輔助化療,降低術前分析后再行手術治療,或可增加治療獲益,因此如何評估新輔助化療,于非小細胞癌的療效預測、后續(xù)治療方案的制定、減少不必要的不良反應及醫(yī)療費用均有重要價值[2]。
當前肺癌的療效評價主要以CT為主,依據(jù)CT影像變化,參照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RECIST)進行評估[3]。而18F-FDG(18氟-2脫氧-D-葡萄糖)則是最常用的正電子發(fā)射斷層顯像/X線計算機體層成像儀(PET/CT)顯影劑,因惡性腫瘤細胞代謝旺盛,故其對葡萄糖的需求明顯增加,而18F-FDG作為葡萄糖的類似物,多數(shù)惡性腫瘤病灶均可表現(xiàn)出對18F-FDG的高攝取,故18F-FDG PET/CT現(xiàn)象在臨床多被用于監(jiān)測惡性腫瘤原發(fā)灶及轉(zhuǎn)移至,并幫助鑒別病灶良惡性及療效評估[4]。鑒于此,本研究采集資料,并擬以回顧性分析方式對比常規(guī)CT、18F-FDG PET/CT在肺癌臨床診斷分期、新輔助化療療效評估中的應用價值,具體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將2013年1月~2017年7月間在我院接受治療的80例非小細胞癌患者納入研究范圍,其中男性41例,女性39例,年齡36~75歲,平均(50.27±8.65)歲,所納入患者入院前均未見接受過任意針對性治療,并經(jīng)纖維支氣管鏡、肺結(jié)節(jié)穿刺活檢等方式明確為非小細胞肺癌,其中鱗癌35例,腺癌45例,ⅢA期25例,ⅢB期30例,Ⅳ期25例,且體力狀況ECOG評分≤1分,有明確可測量病灶,預計生存期≥3個月,既往無糖尿病史,本研究已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患者均簽署知情研究同意書。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1)符合非小細胞癌診斷要求[5];(2)臨床資料及影像學資料保存完整缺失;(3)有明確可測量病灶;(4)本研究已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患者均簽署知情研究同意書。
排除標準:(1)預計生存期不足3個月;(2)體力狀況ECOG評分>1分;(3)糖尿病患者;(4)不能配合化療期間隨訪或中途失訪患者。
1.3 方法
1.3.1 研究方法:所有患者分別于化療前行全身18F-FDG PET/CT、CT檢查進行診斷分期,再依據(jù)分期結(jié)果,參照NCCN指南給予MVP新輔助化療方案,于化療周期開始第1d靜脈注射絲裂霉素(MMC)6mg/m2,第1d、第8d時靜脈注射長春地辛(VSD)3mg/m2,于第1d、2d、3d時分別靜脈滴注順鉑(DDP)20mg/m2,28d為一周期,依據(jù)患者肺癌分期給予2~3個周期新輔助化療,于化療1周期結(jié)束后行全身18F-FDG PET/CT、第一周期、第二周期結(jié)束后均行CT檢查。
1.3.2 影像學檢查方式:18F-FDG PET/CT:設備信號:Biograph 64PET/CT儀,來自德國西門子;18F-FDG來自上海原子科興藥業(yè)有限公司,均嚴格完善檢查前相關準備,包括禁食6h、血糖控制于8.3mmol/L、準確記錄身高、身體質(zhì)量指數(shù)(BMI),并初步評估腫瘤組織代謝率,以8.14MBq/kg劑量靜脈注射18F-FDG后,患者先行休息45~60min。檢查采用陰性對比劑,患者需飲水800~1000ml充分充盈胃部、消化道;檢查時取平臥位,掃描范圍為顱頂至股骨上段,先行體部Topogram定位掃描(電壓120kV、電流35mA、掃描時長10.5~15.6s、層厚0.6mm),再行CT掃描(電壓120kV、電流80mA、螺距1.375:1,螺旋時長0.8s/周,床速22.5mm/s,掃描時長18.7~21.9s、層厚3mm,矩陣512×512),再行體部PET掃查,共采集5~6個床位,每個床位2.5~2.5min,矩陣128×128,層厚3.75mm,影像采集結(jié)束后上傳至配套后處理工作站進行迭代重建。
1.3.3 影像學資料分析:由2位具豐富影像學經(jīng)驗的 PET/CT醫(yī)師對CT、PET、PET/CT影像資料進行分析,于AW工作站完成圖像融合、斷層處理,最終獲取橫斷面數(shù)據(jù),再通過所采集CY影像選取腫瘤最大橫切面,于PET上勾勒腫瘤病灶,取濃聚集部位作為RIO,由計算機自動綜合患者體重、注射劑量、時間計算感興趣區(qū)域的最大標準攝取值(SUVmax)。
1.4 評價標準
1.4.1 分期標準:18F-FDG PET/CT 分期標準參照美國退伍軍人管理局肺癌研究組(VALSG)[6]的LD/ED標準,結(jié)合原發(fā)灶、轉(zhuǎn)移灶分布情況進行臨床分期,其中LD為疾病局限,對應TNM分期中的Ⅰ~Ⅲ期,ED為疾病擴展,對應TNM分期中Ⅳ期;CT分期標準參照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7]評價。
1.4.2 新輔助化療療效評價標準:(1)參照文獻[8]18F-FDG PET/CT 以SUVmax下降率評價,下降超過30%則視為代謝緩解、SUVmax下降不足30%則視為代謝無緩解,以代謝緩解為客觀有效;(2)參照RECIST評價[9],若化療后達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則視為客觀有效,疾病穩(wěn)定(SD)、疾病進展(PD)則認為客觀無效。
1.5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表達,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意義
2.1 C T、1 8F-F D G P E T/C T 對肺癌分期的診斷價值分析以病理組織結(jié)果為金標準,CT用于肺癌分期的符合率為83.75%(67/80),18F-FDG PET/CT為92.50%(74/80),18F-FDG PET/CT分期符合率略高于CT,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2.926,P=0.087),見表1、表2。
2.2 CT、18F-FDG PET/CT對新輔助化療療效的評估價值
2.2.1 第一個新輔助化療周期結(jié)束后CT、18F-FDG PET/CT對化療療效的評價比較:第一個化療周期結(jié)束后,經(jīng)18F-FDG PET/CT評價,46(57.50%)例代謝緩解,提示化療療效為客觀有效,另34(42.50%)例代謝無緩解;CT評價PR 26(32.50%)例、SD 54例(67.50%),客觀有效率為32.50%;CT與PET/CT評估所得化療客觀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5.625,P<0.001),見表3。
2.2.2 第二個新輔助化療周期結(jié)束后CT、18F-FDG PET/CT(第一周期)對化療療效的評價比較:第二個新輔助化療周期結(jié)束后;CT評價PR 34(42.50%)例,SD 38(47.50%)例,PD 8(10.00%)例,客觀有效率為42.50%;與第一化療周期結(jié)束后PET/CT評估所得客觀有效率比較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3.60,P>0.05),見表4。
2.3 18F-FDG PET/CT對肺癌客觀療效預測價值分析以肺癌患者第二個新輔助化療結(jié)束后的CT療效預測結(jié)果為參照,18FFDG PET/CT預測肺癌新輔助化療療效的靈敏度為82.35%、特異度為60.86%、準確率70.00%、陽性預測值60.87%、陰性預測值為82.35%,見表5。
2.4 典型病例分析性別男,年齡49周歲,因痰中帶血而入院檢查,入院后經(jīng)CT、18F-FDG PET/CT均可見病灶,部位為右肺上葉,經(jīng)肺穿刺活檢確診為Ⅳ期腺癌,分化程度為低等;新輔助化療1個周期后,18F-FDG PET/CT評估為代謝無緩解,提示客觀無效(圖1:新輔助化療前,圖2:第一個新輔助化療周期結(jié)束后);CT評估PR,客觀有效(圖3:新輔助化療前,圖4:第一個新輔助化療周期結(jié)束后);第二個新輔助化療周期結(jié)束后,與第一次化療周期結(jié)束后的CT影像比較(圖5:第二個新輔助化療周期結(jié)束后CT影像),病灶未見明顯改變,評價為SD,提示客觀無效,與第一個新輔助化療周期結(jié)束后18F-FDG PET/CT評估結(jié)果一致。
基于腫瘤組織代謝時細胞分子變化情況,18F-FDG攝取值可表達出不同攝取值,而依據(jù)SUVmax的改變,臨床便可對腫瘤代謝及增殖反應、組織血流灌注情況等進行有效分析,從而進行臨床分期及療效監(jiān)測[10]。而本研究中以病理組織結(jié)果為金標準,CT用于肺癌分期的符合率為83.75%,18FFDG PET/CT為92.50%,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18F-FDG PET/CT分期符合率仍略高于CT;這與汪世存[11]的報道結(jié)論相符,其研究將18F-FDG PET/CT用于肺癌TNM分期并與病理結(jié)果對照取得良好的一致性。
表1 CT對肺癌分期的診斷價值分析[n,%]
表2 18F-FDG PET/CT對肺癌分期的診斷價值分析
表3 第一個新輔助化療周期結(jié)束后CT、18F-FDG PET/CT對化療療效的評價比較
表4 第二個新輔助化療周期結(jié)束后CT、18F-FDG PET/CT對化療療效的評價比較
表5 18F-FDG PET/CT對肺癌客觀療效預測價值分析
圖1-5 新輔助化療前后18FFDG PET/CT、CT影像。
同時,既往評估化療療效的主要方式是基于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綜合CT對病灶大小的測量來評估療效,并據(jù)此制定后續(xù)治療方案,但該評價方式未考慮腫瘤組織的增殖速度差異,若于增殖速度較快的腫瘤可能導致過低療效評估,而對增殖速率相對慢的腫瘤,亦可能導致過高療效評估,對邊界模糊的腫瘤組織,基于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采用CT測量長徑來評估也有明顯局限性[12]。而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13],腫瘤的本質(zhì)是基因表達失調(diào)所致的代謝異常、對應結(jié)構(gòu)及功能等生化改變過程,且代謝信息的改變要早于解剖學改變,因而,基于理論角度,新輔助化療后腫瘤組織細胞代謝信息的改變要早于形態(tài)改變,且18F-FDG攝取值與肺癌腫瘤細胞增殖間的相關性已獲得較多臨床細胞學、臨床試驗驗證[14]。本研究則顯示,第一個化療周期結(jié)束后,18F-FDG PET/CT及CT所評價的客觀有效率具顯著差異性,但18F-FDG PET/CT所評價的客觀有效率與第二個新輔助化療結(jié)束后CT所得療效評價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這與邢軍等[15]的報道相符,提示較CT而言,18F-FDG PET/CT在新輔助化療療效預測中或具時間優(yōu)勢,可更早對新輔助化療療效進行預測,避免無效化療。
同時,為進一步明確18FFDG PET/CT在肺癌新輔助化療療效中的臨床價值,以第二個新輔助化療結(jié)束后CT所得療效評價結(jié)果為參照,18F-FDG PET/CT預測肺癌新輔助化療療效的靈敏度為82.35%、特異度為60.86%、準確率70.00%、陽性預測值60.87%、陰性預測值為82.35%,特異性、陽性預測值及準確率均較低,與既往報道略有差異,分析與SUVmax值有關;如本研究中以SUVmax30%下降30%及以上為代謝緩解,而王正等[16]研究中SUVmax下降20%便評價為代謝緩解;且既往也有研究指出新輔助化療后,部分細胞內(nèi)仍有葡萄糖代謝,且應答組織中可見炎癥反應表達,18F-FDG PET/CT評估療效時,極易出現(xiàn)假陽性;但過晚評估可能出現(xiàn)腫瘤細胞再增殖現(xiàn)象,也影響療效評估指出于化療周期結(jié)束后14~42d時進行療效評估或能最大限度避免假陽性的發(fā)生[16-17]。由此可見,18F-FDG PET/CT用于新輔助化療療效評估時,SUVmax下降的臨界值、具體評估時間仍需予以進一步深入探究。
綜上所述:18F-FDG PET/CT用于肺癌的臨床分期、新輔助化療療效評估雖有重要臨床價值,但也有一定不足之處,如價格昂貴且普及率相對較低,用于療效評估時,對SUVma評估時間、SUVmax值的界定等仍尚未有統(tǒng)一行業(yè)規(guī)范及標準等,仍需大樣本、多角度研究予以持續(xù)補充及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