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軍
摘? 要:體育教學和思政教育從表面上看是兩個不同的方向,在實際體育教學中蘊含的體育精神是大學生思政教育的重要內容,思政教育也能給體育教學的主體帶來思想進步的積極性。而民辦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與課程思政更具自身特點,對民辦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與課程思政的融合做一個探索與實踐,定能給民辦高職院校的素質教育帶來良性發(fā)展。
關鍵詞:民辦高職院校? 體育教學? 課程思政? 融合
中圖分類號:G80-05?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04(a)-0077-03
毛澤東在《體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體者,載知識之車而寓道德之舍也”。基于整體教育觀和學校體育“立德樹人”的理念,結合國內外高校體育中德育教育開展的情況和民辦高職院校的實際情況,從可行性和必要性兩方面,對民辦高職院校體育教學與“課程思政”融合進行探索與實踐,提出民辦高職院校公共體育課程與課程思政融合的對策建議。既要為民辦高職院校的素質教育打造大學生強健的體格,更要培養(yǎng)大學生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等諸多優(yōu)良品質,切實將體育鍛造為當前最好的民辦高職教育之一。
在研究之前,先對課程思政的概念加以闡釋。所謂課程思政,就是以“立德樹人”為教育目標,開創(chuàng)全員、全程和全課程的全新育人格局,實現各類課程與思政理論課的同向同行,產生協(xié)同效應的教育理念。在“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背景下,學校體育中融合德育的系統(tǒng)研究成為當務之急。立足于教人做人的教育理念來分析,沒有任何教育價值的教學根本不存在,同時缺失德育的智育、美育和體育同樣不存在。體育是教育的重要構成要素,是實現德育的重要途徑。將大學生德育素質培養(yǎng)融入體育課程中,是當前高校體育課程應該著手解決的現實問題,也是體育課改的發(fā)展方向,對于高校人才培養(yǎng)具有不容忽視的重大意義。大學體育教學通過科學合理的體育教育和身體練習,實現增強體質、促進健康、提升體育素養(yǎng)的教學目標。作為學校素質教育體系的內容之一,大學體育教育是高校體育工作之關鍵,對于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有機融合大學生思品教育、生活與體育技能教育等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同時大學體育教學也是培養(yǎng)復合型人才、保證素質教育質量的重要途徑。民辦高職院校體育教學與思政課程融合,是高校思政教改的現實需要,也是發(fā)揮體育教育育人作用的必然選擇。
體育運動能夠增強運動主體接受運動挑戰(zhàn)的信心和勇氣,培養(yǎng)其克服困難的堅韌意志,提升其抗挫折能力。體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競賽,對于個人而言,體育競賽能夠激發(fā)參賽個體榮譽感,使之增強競爭意識;就團體而言,體育競賽能夠培養(yǎng)團隊協(xié)作意識。另外,只要有競賽就會存在勝負之分,體育競賽能夠讓參賽者以更加平和與理性的心態(tài)看待輸贏。公開和固定的原則是每一位參與體育鍛煉的個體都需要謹遵的重要原則,這對于培養(yǎng)參與者的行為規(guī)范意識大有裨益。與此同時,公平、公正和公開的價值標準和價值理念已經獲得世界各國的一致認同。體育中如此豐富的德育功能,都可以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與“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共同為高校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增添助力。
1? 民辦高職院校與公辦高職院校的不同特點
(1)現階段,民辦教育與公辦教育存在很大的差異性,具體來看,二者在辦學與管理模式、資金來源方面均有所不同。作為教育的重要構成,民辦高職的專業(yè)設置凸顯靈活性,能夠動態(tài)把握人才市場需求,最大程度上滿足人才需要。探究民辦高職更具靈活性的原因,一是高職教育注重社會實用性,在這個背景下,民辦高職更有危機意識,較之公辦高職的官僚作風,學生更容易受益。二是目前國內高職教育正處于發(fā)展中,民辦教育的靈活性更具優(yōu)勢。民辦高職院校和公辦高職院校的學生相比,最主要特點是學生的文化基礎稍顯薄弱,這是由于生源差直接導致的。以浙江高職院校為例,隨著高考錄取率的不斷升高,對學生的高考分數要求越來越低,甚至已經到了只要學生想讀大學,不管分數多少,都有機會入學。而民辦高職院校錄取的學生大部分都排在分數段的最后部分,這樣就拉開了民辦高職院校和公辦院校的文化基礎差距。造成學生文化基礎差的原因據不完全統(tǒng)計如下:(1)學生很聰明,但沒有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思想上有所懈怠;(2)習慣不好或學習方法不對造成厭倦學習;(3)因為一個階段特殊原因的落后造成學習跟不上,失去信心;(4)學生的自身差異造成學習成績不理想等。基于以上特點,體育教學和課程思政的融合教育就顯得更為重要。
(2)民辦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特點和規(guī)律也要遵循自身的特點和規(guī)律由于辦學體制的特殊性民辦高校具有不同于一般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在民辦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 各要素之間的本質聯(lián)系及其矛盾的發(fā)展趨勢形成了民辦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特有的規(guī)律只有科學地揭示民辦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和規(guī)律才能為建立民辦高??茖W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踐依據。
2? 民辦高職院校體育教學與課程思政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承辦大型賽事如:2008年承辦奧運會,2022年承辦冬奧會這些都凝聚了很多人的共同努力和拼搏,關系著國家名譽和地位。摘掉“東亞病夫”的帽子等事件都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在體育教學中,是學生按規(guī)則進行,違反規(guī)則就要受到懲罰,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法制觀念和規(guī)則意識。體育教學體現多樣性,這為學生意志品質的培養(yǎng)和社會適應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堅實基礎?,F今社會,學生只有具備了頑強的意志品質才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促進自身更好地發(fā)展。意志品質和社會適應能力相輔相成、彼此促進,也是思政教育和傳統(tǒng)體育的目標追求之所在。一言以蔽之,就是體育教學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意志品質和社會適應能力。體育教學中有很多內容以集體的形式表現出來,具有極強的紀律性和組織性,學生只有心存集體,努力完成好分內的任務,才能夠為最后的勝利鋪平道路。這些對于增強學生對集體主義的認同感和協(xié)作意識意義重大。體育教學能夠培養(yǎng)學生積極進取、勇于接受挑戰(zhàn)的可貴品質,使學生在激烈的競爭中敢于爭先,不退縮、不怯懦。從這一意義來講,培養(yǎng)學生的競爭意識,使之保持昂揚的斗志和積極進取的精神也是當前思政教育需要重點完成的任務之一。
3? 民辦高職院校體育教學與課程思政融合的可行性
德育教育受到世界上很多國家的高度重視,旨在更好地滲透德育教育,這些國家紛紛在學校課程中融入德育內容。以美、英等國為例,這些國家將各類課程都視作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平臺和載體,以此促進學生道德發(fā)展,當然,這其中也包括體育教學。體育教學在民辦高校中的地位逐漸提高。而在素質教育中體育教學中蘊含的體育精神是大學生思政教育的重要內容,因此,在高校的體育教學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體育教學與思政教育的目標存在一致性,二者都是將健全學生人格和綜合培養(yǎng)學生作為追求目標。就教育目標而言,體育教學和思政教育之間具有十分重要的相互影響。如:浙江廣廈建設職業(yè)技術學院是一所民辦高職院校,學校將“四想四對照”,“一分鐘分享”和“課前三分鐘思政”作為德育教育的重要抓手?,F在學校正在將“課前三分鐘思政”引入課堂教學,借此契機對課程思政與體育教學的融合做一個探索與實踐,促進民辦高職院校學生德育與體育相互影響的良性發(fā)展,為提高民辦高職院校學生的素質起到一定價值和作用。民辦高校體育教學與思政課程融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需求,也是體育教育育人的要求。
4? 民辦高職院校體育教學與思政課程融合的對策建議
民辦高職院校學生自身的特點鮮明,體育教學和課程思政融合更夠更好地增強學生強健的體格同時,培養(yǎng)學生們的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等諸多優(yōu)良品質,才能將民辦高職院校體育教育鍛造為當前最好的教育之一。
4.1 從“教——學”兩方面進行體育教學和課程思政融合
民辦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歷來以“立德樹人”作為工作的重要內容,但是在實踐教學中,體育的德育功能卻往往被教師忽視。從教的方面講,教師應為人師表,其自身的言行舉止對學生有較大影響,因此教師首先必須具備較高的思想政治素養(yǎng)。因此,首先要加強對體育教師的思政教育理論培訓,不斷提高體育教師的思政素養(yǎng)。其次是作為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不同的體育運動項目給人的感受千差萬別,其思想教育目的也不盡相同。如:浙江廣廈建設職業(yè)技術學院利用教師的“思想四對照、課堂3min思政”等加強對體育教師思政方面的實踐培訓,使其具備根據本專項的特點,結合不同場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實踐能力,并使課程更加具有親和力和針對性。還有就是利用精品課程申報、評選等手段,培養(yǎng)教師創(chuàng)新能力和融合多門學科的教學能力。狠抓教學質量和評價,鼓勵教師生動、有效、精心組織好課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尊重學生個性的需求,以點帶面,以強帶弱,以嚴格的紀律和考核提高教師的思政素養(yǎng)。從學的方面講,主要原因是體育教學對學生的體質和技能評定有明確的評價體系,但是對德育卻沒有建立相關的評價,導致學校體育教學弱化了育人功能。因此,首先需要民辦高職院校整體協(xié)調有關部門建立體育教學德育教學科學評價體系。其次學校要嚴格按照評價體系,借助多種可行性手段,如細化獎懲、落實獎懲機制等,敦促教師提升在體育教學中滲透思政內容的意識,規(guī)范教師教學,讓體育的德育作用得到有效發(fā)揮。
4.2 民辦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要從整體育人的角度設計教學過程
民辦高職院校體育教學除了課堂教育以外,還包括體育社團、校內外競賽、訓練、早操、課外活動等。體育的德育資源蘊含在教學常規(guī)、教學內容、組織教法和特定場景中,因此在設計體育的德育內容時,還要從整體育人的角度出發(fā),引導體育教師善用素材,將多種德育資入學校體育教學中。一是要積極營造團體鍛煉氛圍,打造良好的校園體育文化,吸引每一個同學參與體育鍛煉。二是要讓德育教育貫穿體育教學工作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使學生在參與體育過程中獲得健康的體魄、健全的人格。民辦高職院校體育課程與思政課程融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客觀需求,也是發(fā)揮體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徑。想要實現二者融合,一方面需要政府出臺相關政策加以引導,另一方面還需要體育教師從提升自身思政素養(yǎng)入手,切實轉變傳統(tǒng)教學觀念,立足于體育教學育人的視角,優(yōu)化整合體育教學資源,全力做好學生的思政滲透工作,開創(chuàng)高校思政教育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 虞麗娟,蘇明.努力當好教育綜合改革的探路者[N].中國教育報,2017-09-23.
[2] 盧伯春.“多維整合”學校體育德育的新走向[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5(5):100-104.
[3] 檀傳寶.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4] 于朝陽,李思敏.高校體育課程中加強德育的探究和實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5):150-153.
[5] 蔡玉生,鄒俊中,高文舉.民辦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和規(guī)律[J].高教論壇,2016(12):5-9.
[6] 張贊.江蘇民辦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D].蘇州大學,2015.
[7] 武洪濤.基于高校思政陣地激發(fā)學生體育鍛煉的德體共建模式[J].教育現代化,2016(31):213-214,217.
[8] 喻快.湖北省民辦高校體育課程設置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湖北體育科技,2017(10):933-935.
[9] 胡瓊,王敏.民辦高校實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和方法[J].學周刊,2016(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