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秦志超 中央民族大學美術學院2019級博士研究生 圖:廣西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文化廣電體育和旅游局
羅城第二屆仫佬族依飯文化節(jié)
仫佬族長期以來靠農業(yè)為生,日常的生活中離不開“?!钡氖褂?,因此作為生產工具的牛自然極為重要。依飯節(jié)是仫佬族獨有并且重要的節(jié)日,節(jié)日中就出現(xiàn)了“?!钡男蜗蟆糜箢^和紅薯制作的“牛模型”,是祭祀儀式中重要的供品。
首先,制作“牛模型”基本的條件是仫佬族生活中有“?!钡拇嬖?,其次是芋頭和紅薯的種植,具備了這兩個條件,人們才能有想象的空間。
仫佬族先民生活在廣西、廣東一帶。南宋周去非寫的《嶺外代答》中說道:“靜江民頗力于田,其耕也,先施人工踏犁,乃以牛平之。”[1]所謂“靜江”就是現(xiàn)在的桂林地區(qū),可以看出那時“靜江”農民已開始用了犁和牛,但主要是用人工踏犁,牛只是起到輔助的作用。同時期桂林地區(qū)的瑤族以耕種山地為生,已經開始種植芋頭。紅薯的種植比芋頭的種植晚,紅薯最遲在清朝康熙初年引進廣西。[2]
“牛模型”產生的具體時間現(xiàn)在很難考證,但大約在清朝康熙年間,牛、紅薯、芋頭在廣西全都有了,已具備制作芋頭“牛模型”的基本條件。有了芋頭和紅薯的種植,有了牛,智慧的仫佬族先民便有機會將芋頭、紅薯形狀與牛的形狀聯(lián)系在一起。
包玉堂主編的《仫佬族民間故事》這本書中記錄了很多有關牛的故事,例如“羅英馴?!薄八:屠匣ⅰ薄袄匣?、水牛和青蛙”,這三個故事是以牛為主要對象來講述的。“兄弟倆”“潘曼的故事”“水牛斗窯”“靈筒”“猴老三的來歷”“豬為什么吃飽就睡”等,在這些故事中是間接地提到了牛。“羅英馴?!边@個故事中說道:“自從羅英馴牛以后,仫佬人就再也不用人力挖田挖地,而是用牛耕作,田地越開越多,莊稼也越種越多,人人有了衣穿,個個有飯吃了?!盵3]在“水牛和老虎”的故事中,水牛用牛角把老虎挑死。在《仫佬族風俗志》中也記載了一個神話傳說故事:“白馬姑娘”用芋頭造水牛,紅薯制黃牛,從此仫佬族人家便有了牛犁田耙地。[4]這些故事中牛的形象都是積極向上的,雖然是民間傳說故事,但也表明了“?!痹谪锢凶迦嗣裆钪衅鹬e足輕重的作用以及對“?!绷α康某绨荨?/p>
根據(jù)歷史上牛在仫佬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制作“牛模型”最初的緣由很可有能是基于人們對牛的需要和崇拜。
依飯節(jié)也可稱為“喜樂愿”,通過隆重的祭祀活動以感恩祖先和神靈,祈求五谷豐登、六畜興旺。依飯節(jié)活動大致有六個流程:請圣、點牲、勸圣、唱神、合兵、送圣。依飯節(jié)時,“牛模型”由各家各戶制作好后擺放在祠堂里,每家的做法有些許不同。在活動中師公會將雞血灑在“牛模型”上,活動結束后再將這些“牛模型”分散到各家中供于神龕上。此時這些牛的模型已經不僅僅是芋頭和紅薯,“牛模型”變成了一種象征符號,象征著“家家戶戶都有?!薄?/p>
“以芋頭、紅薯作‘?!?,香梗作牛腳,豬獠牙作牛角,紅麻線作牛尾,做成芋頭水牛、紅薯黃牛若干,與糯谷穗若干把,五色糯米飯一盒同置祭壇供桌上。”[5]仫佬族用芋頭造水牛,紅薯造黃牛,通過現(xiàn)實生活中常用的食物,稍加修改,創(chuàng)造出了牛的形狀。芋頭比較圓、顏色深,用來做水牛,恰恰符合水牛圓圓肚子的特征;黃牛的肚子小、顏色黃,就用紅薯來做?!敦锢凶逡里埞?jié)》中提到四把鎮(zhèn)吳氏祠堂的情景:“長長的供案上以及案前的地上擺滿了芋頭做的水牛,水牛腿用四根紅色的香梗做成,牛角則用兩根牙簽做成,做好的牛還要在腰肚上包一層紅紙?!盵6]用豬的獠牙來做水牛的牛角是非常形象的,獠牙的取材不是很方便,數(shù)量也比較少,很難大量用獠牙來制作,現(xiàn)在基本上都用香梗、牙簽來制作,也有用黃金柴來制作牛腿和牛角的,在形象方面弱了些。
依飯節(jié)中的“牛模型”
依飯節(jié)供品
有五色糯米飯和“牛模型”的依飯節(jié)供品
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依飯節(jié)現(xiàn)場
制作牛模型
稻穗和“牛模型”
現(xiàn)如今,大部分的仫佬族人民居住在廣西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羅城是一個傳統(tǒng)的農業(yè)大縣。隨著國家對其經濟的大力扶持,羅城的工業(yè)發(fā)展水平在不斷的提高。 “2005年,全縣工業(yè)總產值從1986年的3110萬元增至78280萬元?!盵7]在短短的20年內工業(yè)總產值增加了25倍之多,農機推廣應用也在不斷增強,拖拉機、耕整機、拋秧機、收割機大大提高了農業(yè)生產效率,羅城全縣山地較多,耕整機體積較小,非常適合梯田、小塊田等的耕作。隨著農業(yè)機械化越來越發(fā)達,耕牛慢慢淡出人們的視野,飼養(yǎng)“?!背绦蚍倍啵刻煺疹櫯5娘嬍?,牛生病了還需要去治療,但農業(yè)機械化就不需要考慮這些問題,為仫佬族人民節(jié)省了大量的時間。越來越多的勞動力從農業(yè)中解放出來,從事工業(yè)、服務產業(yè)等工作,此時, “牛模型”已經失去了原來的功能,人們已經不再需要“家家戶戶都有牛”了,“牛模型”便成為了一種農耕文明歷史符號的象征。牛在人們生活中的地位沒有以前那么重要了,這是農耕文化向工業(yè)文明轉換過程中的必然結果。
向仫佬族列祖先賢敬獻豐收稻穗
近年來,羅城仫佬族自治縣通過舉辦“依飯文化節(jié)”推動了當?shù)芈糜谓洕陌l(fā)展,將依飯節(jié)作為羅城的名片宣傳出去,自然“牛模型”也會出現(xiàn)在“依飯文化節(jié)”之中,“牛模型”更多的是扮演文化符號的角色,但只是這樣還遠遠不夠,要適應現(xiàn)代經濟文化的發(fā)展,就需要重新來定位“牛模型”?!芭DP汀敝皇俏幕F(xiàn)象中的一個點,只有把它放在整個仫佬族的文化當中去才能形成有力的影響。仫佬族有很多關于牛的文化,比如有“牛模型”、牛誕節(jié)、民間故事等,要將這些“?!钡奈幕?lián)起來,將不適應現(xiàn)代經濟文化發(fā)展的因素去除,形成一套體系,找到自己獨特的文化價值,提煉出符合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的文化概念,例如深圳市的“開荒?!?,它不僅僅是一個雕塑、一個重要的旅游景點,它還是深圳市精神的象征,寓意著開拓進取。深圳市將自身的文化進行提煉,與牛的形象相結合,形成了強有力的文化符號,這不僅會影響當?shù)厝说木駹顟B(tài),也會觸動到旅游者的內心情感。
IP形象是一個品牌形象的代言人,可以是擬人化的動物形象?!芭DP汀笔秦锢凶濯氂械奈幕?,雖然在生活中“牛模型”的制作較為粗糙,但它的造型簡潔概括,在形式上具有高度的識別性,具有成為IP形象的潛質。開發(fā)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有助于仫佬族旅游業(yè)的發(fā)展,也有助于宣傳仫佬族文化,通過設計提煉將“牛模型”塑造成為一個IP形象,然后根據(jù)IP形象衍生出相應的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芭DP汀蔽幕瘎?chuàng)意產品要形成一個品牌,IP形象是這個品牌的核心,通過各大節(jié)日來推廣品牌,形成品牌效應。著名的IP形象“阿貍”,形象簡潔可愛,深受大眾喜愛,它的衍生產品有繪本、公仔、玩具、游戲等,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同樣,“牛模型”IP形象也可以衍生出不同的創(chuàng)意產品:繪本、公仔、游戲、動畫等,這些創(chuàng)意產品可以從仫佬族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靈感,將仫佬族刺繡、草龍等文化串聯(lián)起來。利用品牌故事宣傳創(chuàng)意產品以及仫佬族文化,所謂品牌故事包含仫佬族的歷史人物故事、神話故事、風景建筑的故事等,這些故事要結合當下的話題來重新整合,通過微博、微信等客戶端進行宣傳。故宮博物院在講故事這方面就做得很好,例如《紫禁城里過年到底有多講究?》講述了乾隆皇帝過年的一系列故事,在結束的時候推出故宮貢茶、圍巾套裝等創(chuàng)意產品。仫佬族歷史文化悠久,不乏有意思的故事可以來進行宣傳,例如“潘曼的故事”中的一則故事《最好吃的和最不好吃的》,通過這個故事來銷售仫佬族的一些食品特產,在宣傳仫佬族文化的同時也得到了經濟效益。
依飯節(jié)中的表演
舞草龍
依飯節(jié)中的表演
仫佬族依飯節(jié)中的“牛模型”由來已久,是仫佬族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制作“牛模型”最初的原因很有可能是基于人們對牛的需要和崇拜,“牛模型”的具體產生時間現(xiàn)在很難界定,南宋時廣西已經用牛來從事農業(yè)和種植芋頭,廣西最遲在清朝康熙初年就有了紅薯,這時廣西已經具備了制作“牛模型”的基本條件?!芭DP汀笔寝r耕文化的產物,經過依飯節(jié)儀式后,“牛模型”被賦予了新的含義,象征著“家家都有牛”,但在工業(yè)化迅速發(fā)展的今天,農業(yè)生產越來越機械化,“牛模型”原有的含義在慢慢淡化。在未來,“牛模型”更多的是一種文化符號,失去了原有的社會功能——節(jié)日儀式中的祭品。為了適應新時代的要求,可以將“牛模型”設計成一個IP形象,“牛模型”的功能因此發(fā)生了轉變,它的形象來自于傳統(tǒng),而功能是在于傳播仫佬族的“現(xiàn)代文化”,“牛模型”的這個IP形象可以把仫佬族的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社會串聯(lián)起來,根據(jù)這個IP形象衍生出一些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通過品牌故事宣傳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從而形成品牌效應,持續(xù)不斷地促進仫佬族經濟文化的發(fā)展。
注釋
[1](宋)周去非.嶺外代答[M].北平:文殿閣書莊,1937:55.
[2]李昕升,王思明.清代玉米、番薯在廣西傳播問題再探[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8,33(4):81.
[3]包玉堂.仫佬族民間故事[M].桂林:漓江出版社,1982:32.
[4]羅日澤,過竹,過偉.仫佬族風俗志 [M].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3:124.
[5]賴銳民.廣西仫佬族依飯節(jié)(儺愿戲)[J].中華藝術論叢,2009(1):315.
[6]黎學銳,黎煉.仫佬族依飯節(jié)[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30.
[7]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縣志編纂委員會.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縣志(1986-2005):上卷[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