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剛 劉艷彩 吳春平 李景光 趙嶺嶺 張浩 彭曉兵 張振亞
結(jié)直腸癌(colorectal cancer,CRC)每年引起約60萬人死亡,是目前世界范圍內(nèi)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1-2]。轉(zhuǎn)移性CRC患者生活質(zhì)量低,預后差,其5年生存率僅約為10%[3]。近年來,隨著對腫瘤發(fā)生發(fā)展及轉(zhuǎn)移機制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發(fā)現(xiàn)血管生成在CRC的生長及轉(zhuǎn)移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4]。
在CRC中,對血管增生起重要作用的細胞因子有多種,如:血管內(nèi)皮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VEGF),整合素(integrin),β-連環(huán)蛋白(β-catenin)等[5]。β-catenin蛋白主要定位于細胞膜上,在細胞的增殖和凋亡等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與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密切相關(guān)[6]。近年來研究發(fā)現(xiàn)β-catenin可以調(diào)控VEGF的表達,在CRC新血管生成中具有關(guān)鍵作用[7]。此外,研究還發(fā)現(xiàn)多種基因可調(diào)控β-catenin的表達從而影響腫瘤血管增生,如:HIPK2,COX-2等[8-9]。
CD151是一種膜蛋白,屬于四跨膜蛋白超家族,在多種腫瘤中呈高表達,參與腫瘤的增殖、侵襲及遷移等過程,且與腫瘤不良預后相關(guān),還可以介導血管生成[10]。已有相關(guān)研究報道,CD151可影響Wnt信號通路的起始蛋白LRG-1和LGR-5的表達[11],然而在CRC中,關(guān)于CD151與Wnt/β-catenin信號通路中β-catenin蛋白以及血管生成之間卻鮮有報道。本研究選用HT-29和CD151--HT-29細胞,通過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技術(shù),觀察細胞β-catenin的表達變化;通過裸鼠皮下成瘤實驗觀察移植瘤的生長以及血管生成情況。
DMEM培養(yǎng)基(杭州四季青生物工程材料有限公司),胰蛋白酶(上海源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BCA蛋白分析試劑盒(美國Thermo公司),β-actin抗體(美國Abcam公司),Trizol裂解液(美國Becton-dickinson公司)。
1.細胞培養(yǎng):對CRC細胞系用10%胎牛血清的DMEM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放于37℃ 5% CO2細胞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待細胞長至80%匯合度時,將細胞用胰蛋白酶消化,離心,無菌PBS洗2遍,培養(yǎng)基重懸,重新鋪到新的細胞培養(yǎng)皿中,每1 d換液1次,取對數(shù)生長期的細胞用于實驗。
2.Western blot技術(shù):待培養(yǎng)皿內(nèi)的細胞長滿約80%時,對細胞進行胰酶消化、離心。收集細胞后提取蛋白質(zhì),使用BCA法測蛋白質(zhì)濃度,確定并統(tǒng)一SDS-PAGE凝膠電泳上樣量。取30 μg樣品蛋白加入等量的2×loading的緩沖溶液,混勻煮沸10 min,上樣,80 V恒壓電泳直至溴酚藍剛從膠中跑出。電泳結(jié)束后進行轉(zhuǎn)膜90 min,0.35 A。之后經(jīng)過封閉液封閉,一抗孵育過夜,二抗孵育后進行曝光。
3.實時定量PCR技術(shù):分別收集處于對數(shù)生長期的HT-29、CD151--HT29細胞,加入Trizol裂解,提取RNA,將提取出來的總RNA逆轉(zhuǎn)錄為cDNA。根據(jù)NCBI Gene Bank內(nèi)提供的基因序列,β-catenin上下游引物序列為:上游引物:5′gct act tgt gag tga ag3′,下游引物為:5′atg gaa cca gac aga aaa gc3′。按照Realtime PCR說明書,配置反應體系。反應條件為:95 ℃預變性30 s,95 ℃變性5 s,60 ℃退火31 s,72 ℃延伸30 s,共循環(huán)40次,72 ℃終延伸 2 min。
4.免疫組化技術(shù):石蠟切片放于67 ℃烤箱中,烘烤2 h。待石蠟融掉后,將切片浸入二甲苯中浸泡30 min以除去石蠟。將切片放入無水乙醇中浸泡30 min,之后按乙醇濃度從90%至60%,每種浸泡5 min,使切片組織吸水,再用去離子水浸泡5 min。取出切片,用紙將組織周圍擦干,滴加過氧化氫,使其覆蓋組織,室溫30 min。用去離子水對切片洗2次,每次5 min。用微波爐將EDTA抗原修復液煮沸,將切片浸入煮沸的EDTA抗原修復液中,熱修復15 min,室溫冷卻,冷卻后用PBS洗2次,每次5 min。將切片拿出,用紙將組織周圍擦干,滴加羊血清使其覆蓋組織,室溫避光封閉30 min。用抗體稀釋液按1:500稀釋LRP抗體,4 ℃過夜。第二天將切片用PBS洗3次,每次5 min。取出切片,用紙將組織周圍擦干,滴加增敏劑使其覆蓋組織,避光孵育20 min。將切片用PBS洗3次,每次5 min。取出切片,用紙將組織周圍擦干,滴加酶標羊抗小鼠/兔IgG集合物使其覆蓋組織,室溫避光孵育20 min。將切片用PBS洗3次,每次5 min。配置DAB顯色液,將DAB液滴到切片上,將組織完全浸沒20 s,馬上放于自來水中終止顯色。顯色后,取出切片,用紙將組織周圍擦干,滴加蘇木素使其覆蓋組織,5 min后,放于自來水中浸泡,經(jīng)過鹽酸乙醇浸泡1 s,自來水浸泡,氨水返藍5 min,自來水浸泡,待顯微鏡觀察后,將切片按乙醇濃度從60%至90%,每個濃度5 min浸泡,使切片脫水,將切片拿出,晾干,放入二甲苯中,15 min后取出切片,晾干,中性樹膠封片,切片掃描。
5.裸鼠皮下成瘤實驗:制備細胞系單細胞懸液,以0.2%洗必泰碘消毒小鼠背部皮膚,在無菌條件下,將5×106的細胞注射入小鼠左側(cè)和右側(cè)腋背部皮下,接種細胞懸液數(shù)天后,于接種部位皮下可見小米粒大小硬結(jié)。之后每隔7 d觀察記錄裸鼠皮下成瘤情況。腫瘤體積計算公式:V=L×D2/2(L為長徑,D為短徑)。并觀察裸鼠的一般生活狀況(精神、活動、飲食、皮膚色澤、糞便性狀等)。
6.結(jié)果判定: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測定:在經(jīng)驗豐富的病理醫(yī)師指導下觀察切片。陽性判斷標準:血管內(nèi)皮細胞經(jīng)抗CD34抗體標記后,以DAB染液染色,胞漿呈棕黃色,細胞核為藍色條狀。MVD計數(shù):在100倍顯微鏡視野內(nèi)選取被CD34標記良好的區(qū)域,再在400倍鏡下對3個視野的MVD進行計數(shù),并取平均數(shù)來表示MVD(個/高倍視野)。
采用SPSS 16.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用卡方檢驗或Fisher精確概率法;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非參數(shù)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應用Western blot技術(shù)分別檢測HT-29和CD151--HT29細胞中CD151和β-catenin蛋白表達情況。結(jié)果顯示:HT-29細胞CD151蛋白呈高表達,而CD151--HT29細胞中CD151蛋白表達缺失;在HT-29細胞中β-catenin蛋白的表達量高于CD151-HT29細胞。見圖1。
圖1 Western blot檢測 HT-29和 CD151--HT29細胞中β-catenin蛋白的表達情況
應用Real-Time PCR技術(shù)分別檢測HT-29和CD151--HT29細胞中β-catenin的mRNA表達情況。結(jié)果顯示:HT-29細胞中β-catenin的mRNA表達水平為(1.00±0.05),CD151--HT29細胞中β-catenin的mRNA表達水平為(0.56±0.06),對照組中β-catenin的mRNA表達水平顯著高于CD151--HT29細胞(t=9.758,P<0.05)。見圖2。
1.皮下移植瘤成瘤情況:將兩種細胞接種于裸鼠皮下后,HT-29細胞接種組于第5 d出現(xiàn)肉眼可見的瘤體,CD151--HT29細胞接種組第7 d出現(xiàn)肉眼可見的瘤體。經(jīng)過數(shù)天的觀察后,發(fā)現(xiàn)所有裸鼠接種細胞部位均可見肉眼可見的瘤體,成瘤率為100%。每隔7 d測量一次裸鼠皮下瘤的體積并記錄,細胞接種25 d后,脫臼處死裸鼠,剝?nèi)∑は铝鲶w,測量皮下瘤體的重量。
圖2 熒光定量PCR檢測HT-29細胞和CD151--HT29細胞中β-catenin mRNA的表達情況(P<0.05)
2.兩種細胞皮下移植瘤體積和重量對比:如圖3所示,相對于HT-29細胞接種組,CD151--HT29細胞接種組的裸鼠皮下移植瘤增長明顯減慢(P<0.05);裸鼠經(jīng)過脫臼處死后,測量皮下瘤體重量,CD151--HT29細胞接種組的裸鼠皮下移植瘤重量為(1.059±0.065)g,明顯低于對照組(1.175±0.083)g(t=2.911,P< 0.05)。
圖3 HT-29細胞和CD151--HT29細胞皮下移植瘤生長情況
3.兩種細胞皮下移植瘤MVD差異情況:HT-29細胞組(42.20±5.36)個,CD151--HT29細胞組(32.80±5.89)個,CD151--HT29細胞接種組的裸鼠皮下移植瘤MVD計數(shù)明顯低于對照組(t=3.123,P<0.05),見圖4。
遠處轉(zhuǎn)移是CRC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2-13],研究發(fā)現(xiàn)血管生成在腫瘤生長及轉(zhuǎn)移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它不僅可以為腫瘤細胞的生長發(fā)育提供充足的營養(yǎng),還能為腫瘤細胞轉(zhuǎn)移提供通道[14]。所以明確腫瘤血管增生機制從而進行人為干預是治療CRC的關(guān)鍵。
CD151基因定位于染色體11p15.5,其編碼的CD151蛋白最初被發(fā)現(xiàn)具有導致血小板聚集的功能,被命名為gp27。隨著研究深入,人們發(fā)現(xiàn)CD151屬于四跨膜蛋白超家族一員,并命名為血小板內(nèi)皮細胞四跨膜蛋白抗原3(platelet-endothelial cell tetraspanin anigen 3, PETA3)。一系列研究表明,CD151在乳腺癌、前列腺癌及胃癌等多種腫瘤組織中呈高表達,與淋巴結(jié)轉(zhuǎn)移及預后具有相關(guān)性[15]。并且CD151還可影響腫瘤血管生成,但是具體作用機制尚不明確。我們推測CD151是否可以作為一個轉(zhuǎn)錄因子,調(diào)控某些血管生成相關(guān)信號通路,從而來影響腫瘤血管生成。
據(jù)報道CD151可以調(diào)節(jié)Wnt信號通路起始蛋白LRG-1和LGR-5的表達,進而激活Wnt信號通路。此外,Wnt/β-catenin信號通路在CRC的發(fā)生,發(fā)展及轉(zhuǎn)移中起著巨大作用,可調(diào)控血管內(nèi)皮生長因子VEGF的表達[16-17]。然而在CRC中關(guān)于CD151與β-catenin之間報道較少。本研究通過在HT-29和CD151--HT29兩種細胞中檢測β-catenin的表達情況,證實CD151可以調(diào)控β-catenin的表達。并通過兩種細胞的裸鼠皮下移植瘤實驗,驗證CD151--HT29細胞接種組裸鼠皮下瘤MVD明顯低于HT29細胞接種組。這提示CD151可以通過影響Wnt/β-catenin信號通路從而來影響腫瘤血管生成。
近十幾年來,隨著人們發(fā)現(xiàn)血管對腫瘤的生長及轉(zhuǎn)移的重要作用,針對血管生成的機制研究成為一個熱點,為腫瘤的治療開辟了新的思路。對于靶向血管生成的藥物,如貝伐單抗等,早已投入CRC的治療當中,并取得了巨大成功[18]。因此CD151未來也許可以作為一個潛在的治療靶點,從而研究出相對應的CD151特異性抑制劑,使更多患者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