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鳴
2019年春天的到來似乎并沒有溫暖20多年來首次遭遇寒流的汽車市場,開年的2月,國內(nèi)SUV車型銷量為504333輛,延續(xù)了環(huán)比、同比雙降的趨勢。其中環(huán)比下降46.3%,同比下降20.6%。面對充滿變數(shù)的汽車市場和逐漸成為購車主力的90、00后,國內(nèi)汽車品牌廠家的發(fā)力點從傳統(tǒng)中庸轉向以個性鮮明為特點的車型,深耕跨界SUV市場。于是2019年伊始,長安CS85,哈弗F7x、奇瑞星途-TX、吉利星越等重量級車型紛至沓來。
自沃爾沃的乘用車業(yè)務被吉利收購,已有8年多的時間。在這期間,不僅吉利自身發(fā)展迅速,沃爾沃也獲得了不錯的市場反響,在2016年的10月,雙方聯(lián)手成立了領克品牌。縱觀這些年的發(fā)展,吉利不僅很好地延續(xù)了沃爾沃品牌精神,后者的技術以及理念也逐步滲透進吉利品牌之中。
近年來吉利加快了品牌向上的步伐。2015年吉利的B級車博瑞上市時,號稱“最美中國車”,并要“突破合資天花板”,售價也突破15萬元。博瑞的月銷量一度達到5000輛,但幾年下來博瑞的燃油版車型已經(jīng)處于停產(chǎn)狀態(tài),而在售的全部更換為1.5T輕混版的博瑞GE。不可否認,在博瑞的帶領下,此后推出的吉利帝豪GL、帝豪GS、博越等轎車與SUV產(chǎn)品銷量暴漲,為吉利沖擊自主品牌銷量冠軍帶來很大的動能。而到了2016年,領克品牌問世,吉利第一次正面與合資的豐田、大眾品牌展開對抗。
此次的星越的到來,看似只是吉利添了一款“越字輩”的新車型,實則卻是吉利汽車開啟正面挑戰(zhàn)豪華品牌的戰(zhàn)術信號,同時這也是中國自主品牌首提“豪華”二字。如果說領克與WEY的出爐,是中國自主品牌走出的一條曲線實現(xiàn)豪華的路徑,那么吉利星越則是一次直線走向豪華的嘗試。不過,吉利品牌能否支撐起“豪華”二字?
CMA架構給星越帶來的好處顯而易見。CMA的全稱是Compact Modular Architecture,意思是緊湊基礎模塊化架構。模塊化造車已是當前汽車業(yè)內(nèi)流行的一種先進的造車模式,架構好比汽車的骨骼,好的、強健的骨骼是高品質的保障。而CMA架構涵蓋電子電氣架構、底盤和動力系統(tǒng),且有著很強的可擴展性,從其所誕生的沃爾沃XC40和領克01、02、03看,這是一個比較“全能”的架構,是星越號稱“高階SUV”的根基所在。
在動力方面,星越采用源自沃爾沃Drive-E系列T5 2.0T發(fā)動機+愛信8AT變速器,與1.5T+7DCT兩套動力系統(tǒng),后者又分為48V輕混和插電混動兩個版本。動力的豐富性是CMA架構的表現(xiàn)之一。其中,2.0T發(fā)動機最大功率175kW,峰值轉矩350N·m,排放標準滿足國Ⅵ,基于這套動力系統(tǒng)星越0~100km/h的加速度為6.8s。而1.5TD發(fā)動機是一款3缸發(fā)動機,分為48V輕混MHEV和插電混合動力PHEV兩個版本,最大功率是130kW,最大轉矩為255N·m。由于同平臺的原因,星越采用的這兩套動力系統(tǒng),在領克02以及沃爾沃XC40身上也可以看見。
底盤方面,星越采用前麥弗遜+后多連桿獨立懸架,通過CMA底盤調校技術,星越的運動性能得以提升。星越高配車型采用博格華納第五代電液式四驅系統(tǒng),前后輪最大轉矩分配達到50:50,而來自蒂森克虜伯的DP-EPS齒條式電子主力轉向以及博世9.3代ESP都讓車身操控更為細膩。智能網(wǎng)聯(lián)方面,人臉識別系統(tǒng)、吉利的GKUI2.0吉客智能系統(tǒng)、L2級輔助駕駛系統(tǒng)的搭載,也增強了星越車輛的產(chǎn)品力。
此外,作為定位于緊湊級轎跑SUV的車型,星越的顏值頗高。近兩年隨著SUV市場增幅下滑,各細分市場的競爭變得白熱化,各車企都開始打轎跑SUV的主意,讓這一原本冷門的細分市場一時間變得火熱起來。在吉利星越之前,長安CS85、哈弗F7x等轎跑SUV車型已經(jīng)上市。然而,如果將星越與這兩款競品做比較會發(fā)現(xiàn),吉利星越的售價要高出不少。以2.0T+8AT的車型來橫向比較,星越起步售價為15.58萬元,而長安CS85為13.69萬元,哈弗F7x為13.49萬元,星越要高出2萬元,更何況吉利星越只是一款緊湊級SUV,而長安CS85和哈弗F7x均為中大型SUV。由此,吉利星越比競品多出來的2萬元,幾乎全部是因為CMA架構為其帶來的溢價。
當前轎跑SUV雖然火熱,但具體的車型產(chǎn)品并不熱銷。不論是CS85還是哈弗F7x抑或其他合資轎跑SUV,甚至包括轎跑SUV的鼻祖寶馬X6在內(nèi),都仍然是小眾車。從這個角度看,吉利將自己醞釀多年的CMA技術運用到星越這款較為小眾的轎跑SUV身上,并制定較高的價格,目的或在提升品牌形象,而非短期內(nèi)實現(xiàn)銷量上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