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山,劉奔,馮艷紅,王麗國,李鐵軍
(滄州市中心醫(yī)院骨四科,河北滄州 061001)
人的踝關節(jié)解剖結構較為獨特,由于踝關節(jié)是人體下肢的負重關節(jié)之一,所以在運動過程中出現(xiàn)損傷的風險較大,且常見患者發(fā)生外踝韌帶損傷,王成偉等[1]指出踝關節(jié)韌帶損傷中大約90%為外側韌帶損傷,為運動損傷的20%~40%。目前,臨床上大都是通過手術方法修復患者損傷的韌帶,但可以采用的術式和修復材料較多,能夠起到的修復效果也參差不齊。為探尋一種科學有效的外踝韌帶損傷修復方案,該次研究以2015年1月—2017年12月為研究時段,中采用同種異體肌腱重建修復治療24例外踝韌帶損傷患者,旨在探討此種修復方案治療的臨床效果。
納入該院收治的外踝韌帶損傷患者24例為對象,男性17例和女性7例,年齡21~58歲、平均年齡(40.58±2.30)歲,患者均是急性損傷踝關節(jié)外側,前下方見皮下瘀斑,跛行,具有多次足跖屈內翻扭傷的情況,踝關節(jié)內翻應力試驗結果顯示陽性,持續(xù)行走時踝關節(jié)伴有疼痛感,接受過常規(guī)方案治療6個月病情未好轉,影像學檢查顯示距骨傾斜角度>5°、踝關節(jié)的外側副韌帶信號異常[2];研究內容患者均知曉,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由于風濕類疾病造成的足跟疼痛以及凝血功能障礙、具有手術禁忌證患者,合并踝關節(jié)感染或者膝關節(jié)損傷、惡性腫瘤患者也排除。
納入24例外踝韌帶損傷患者均采用同種異體肌腱重建修復治療,行腰硬聯(lián)合麻醉,由外踝后上方過外踝尖到距骨頸部作弧形切開,檢查患者病灶的實際情況;確定病情后將殘留的韌帶組織詳細清除,從外踝尖的前緣距離腓前韌帶附著的位置開始,到后上方外踝后緣15°夾角處,選用直徑3.5 mm的鉆頭鉆2個骨道,使其形成以外踝前緣作頂點和后緣作底邊的三角形;并在距離腓前韌帶距骨頸附著部位,用導針垂直鉆透距骨,以直徑6 mm的空心鉆順著導針鉆骨道(深3 cm);選同種異體半腱肌腱在外踝前緣的孔中穿入,并在后緣的孔中穿出,由后緣另一個孔中穿回到前緣孔的位置,將兩端都拉到距骨骨道口的位置;觀察踝關節(jié)中立位置稍外翻處并確定,預留肌腱兩端于距骨骨道中2.5 cm,隨即將剩下的肌腱剪掉;觀察各方面處理滿意則用骨科專用線編織縫合兩端的肌腱,把兩端的肌腱分別引進距骨骨道內,再用適宜型號的可吸收界面螺釘填入距骨骨道,妥善固定肌腱后檢測重建韌帶的張力,穩(wěn)定后則將切口閉合。
觀察24例患者治療前后后足功能改善,比較后足評分變化,計算臨床治療優(yōu)良率,隨訪觀察患者的腓骨肌反應時間和距骨傾斜角、距骨前移距離變化情況。
采用美國足踝外科(AOFAS)踝-后足功能評分評價后足功能[3]:該量表中包括疼痛和自主活動以及功能、最大步行距離、支撐情況與后足活動、踝-后足穩(wěn)定性、反常步態(tài)、足部對線等內容,得分高表示功能好;將獲得評分分為≥90分表示優(yōu),75~89分表示良,50~74分表示可,<50分表示差,優(yōu)良率=優(yōu)率+良率。
以SPSS 23.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治療前后后足各項目評分、腓骨肌反應時間和距骨傾斜角、距骨前移距離等計量資料以()表示,以t檢驗;臨床治療優(yōu)良率以百分率表示,以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后24例患者后足各項目評分均比治療前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比較24例患者治療前后后足評分變化[(),分]
表1 比較24例患者治療前后后足評分變化[(),分]
項目 治療前 治療后t值 P值疼痛功能與自主活動、支撐最大步行距離地面步行反常步態(tài)屈曲加伸展內翻加外翻踝-后足穩(wěn)定性足部對線17.08±4.65 5.17±2.04 1.38±0.74 1.47±0.68 3.09±1.13 4.17±0.87 2.70±0.34 3.09±0.75 5.18±1.26 36.19±4.50 9.75±0.31 4.68±0.42 4.92±0.81 6.70±1.50 7.89±1.45 5.69±0.62 6.98±0.67 8.79±0.54 14.467 8 10.873 9 18.999 9 15.981 1 9.417 1 10.777 3 20.715 3 18.949 3 12.091 1 0.000 0 0.000 0 0.000 0 0.000 0 0.000 0 0.000 0 0.000 0 0.000 0 0.000 0
24例患者中治療優(yōu)10例、良3例、可1例、差0例,治療優(yōu)良率95.83%。
隨訪的24例患者腓骨肌反應時間和距骨傾斜角、距骨前移距離與治療前比較存在差異,腓骨肌反應時間變短、距骨傾斜角變小、距骨前移距離縮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隨訪1a患者病情恢復指標變化()
表2 隨訪1a患者病情恢復指標變化()
指標 治療前 隨訪t值 P值腓骨肌反應時間(ms)距骨傾斜角(°)距骨前移距離(mm)74.19±3.04 15.65±3.21 10.48±1.70 59.21±2.57 4.53±0.56 2.01±0.43 18.435 3 16.718 4 23.663 2 0.000 0 0.000 0 0.000 0
人的踝關節(jié)在跖屈位置時,足部突然往內翻轉便使外側韌帶受到極大的拉力而損傷,而距腓前韌帶是最為薄弱的部位,運動中也是最先受力,故而臨床上常見距腓前韌帶損傷。臨床治療時要對患者的病情詳細分析,采用影像學檢查結果判斷患者的病情,再對患者的既往病史詳細掌握,特別是足跖屈損傷的情況,全面分析后再確定病情,為患者提供科學有效的治療方案,以確保其病情盡早康復[4]。
早期常用Watson-Jomes手術行外側副韌帶修復重建,手術操作主要是將腓骨短肌腱全段/二分之一轉到損傷韌帶處重建,雖然能夠有效重建患者被損傷的韌帶,但此方式將腓骨短肌腱的功能直接損傷,早在2009年毛賓堯等[5]指出此術式會導致患者的踝關節(jié)外翻肌力減弱,久之便會加大踝關節(jié)骨關節(jié)炎的風險。本研究中同種異體肌腱重建修復24例外踝韌帶損傷患者,結果顯示患者的后足功能改善顯著,治療優(yōu)良率高,隨訪的病情改善明顯。此術式治療過程中可以簡便的獲得修復材料,不需要取腱,所以不會導致?lián)p傷周圍結果或者組織被損傷,能夠更好地保證結構功能;修復重建時是用外踝后側的骨橋懸掛,并于距骨處以界面螺釘固定肌腱,使肌腱被妥善固定在骨道里,讓腱和骨有充足的接觸面,加強韌帶愈合后的牢固度;加上治療時是把半肌腱折成兩股,用直徑大約6 mm的肌腱重建修復損傷韌帶,保證肌腱有足夠的強度,這對踝關節(jié)運動穩(wěn)定性的恢復有著積極作用[6-7]。
綜上所述,外踝韌帶損傷后用同種異體肌腱重建修復的效果明顯,不僅臨床治療優(yōu)良率高,患者的踝關節(jié)功能和穩(wěn)定性恢復良好,隨訪可見病情康復穩(wěn)定,手術操作具有極佳的優(yōu)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