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杰華
摘 要: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于2014年7月發(fā)布《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9號—金融工具》,并于2018年1月1日起開始實施。2017年3月,我國財政部印發(fā)《企業(yè)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財會[2017]7號),要求國內不同類型的企業(yè)自2018年1月1日起按照規(guī)定時間表陸續(xù)實施。IFRS9的實施,對引領消費而活躍的信用卡業(yè)務將產生怎樣的影響,成為商業(yè)銀行信用卡業(yè)務經營管理者直面的課題。本文基于信用卡信用消費工具的特點,總結了實施新準則對計量信用卡透支資產減值的變化:技術上采用“預期損失模型”、同時引入宏觀經濟環(huán)境對個體的影響判斷,在范圍上將貸款承諾性質的信用卡可用未用授信額度納入減值計量范疇,結合新準則的實施,分析在計量技術、分類方法轉換的有利條件和對商業(yè)銀行信用卡業(yè)務可能的影響。在此基礎上,提出商業(yè)銀行應對新準則采取的措施:一是,利用大數據技術提高預期損失模型精準度;二是,利用技術創(chuàng)新提升信用風險管理能力;三是,建立與信用卡風險管理相適應的定價能力。
關鍵詞:IFRS9準則;信用卡業(yè)務;商業(yè)銀行
一、引言
2014年7月由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發(fā)布《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9號—金融工具:分類與計量》(即IFRS9,以下簡稱“新準則”),2017年4月我國財政部修訂發(fā)布了《企業(yè)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企業(yè)會計準則第23號—金融資產轉移》和《企業(yè)會計準則第24號—套期會計》,因其與新準則基本一致,標志著國內會計準則同國際會計準則正式接軌。根據財政部的安排,24家 H股上市銀行及“A+H”上市銀行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新準則,其他A股上市銀行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
新準則中對資產減值的“預期損失”模式以及將貸款承諾納入減值范圍,使減值計量更具前瞻性,也更為全面審慎;同時,在預測模型中增加了對未來宏觀經濟因素的運用,信用損失的計量會更加貼近宏觀經濟環(huán)境,也對商業(yè)銀行經營效益的波動性產生重要影響。由于信用卡具有的可循環(huán)信用特點,面臨新準則實施的考驗和挑戰(zhàn)。
二、新準則特點及其對商業(yè)銀行信用卡業(yè)務的影響
(1)新準則特點
與舊準則《國際會計準則第39 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IAS39)相比,新準則在信用卡貸款減值計量的范圍和
方法上均有明顯變化,對于信用卡資產減值計量而言,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在計量方法上采用了“預期損失模式”,對信用損失的計量具有前瞻性。新準則對于符合現金流量特征且持有以收取合同現金流為業(yè)務模式的金融資產,應以預期信用損失為基礎計提減值準備。預期信用損失(簡稱ECL)是指以發(fā)生違約風險為權重的信用損失的加權平均值。評估信用卡透支資產自初始確認后,信用風險如果未顯著增加,按照未來12個月的預期信用損失金額 計量其損失準備。如果信用風險顯著增加,應當按照相當于整個存續(xù)期內預計信用損失的金額計量其損失準備。整個存續(xù)期預計信用損失是指發(fā)放信用卡后,客戶使用銀行授予的可用授信額度形成透支貸款的預計整個存續(xù)期內,所有可能發(fā)生的違約事件而導致的預期信用損失。相對舊準則的減值采用“已發(fā)生損失模式”更加審慎。
第二,在“預期損失”模型中引入未來宏觀經濟因素,在整體經濟環(huán)境未來趨勢下反映個體特征,更能反映不同宏觀環(huán)境下個體風險特征。在預期信用損失模型中判斷個體在不同時期經濟環(huán)境下的變化趨勢,預見性增強。具體方法是建立宏觀經濟模型,通常參考宏觀壓力測試的一般做法,采用情景分析法選取一定量的宏觀經濟指標,對未來宏觀經濟情景進行多種預測并賦予不同概率權重,通過對單個變量統(tǒng)計分析、研究變量之間的相關性,最終選取合適的宏觀經濟指標建立回歸方程,預測風險參數,對各情景下的結果加權平均得到最終減值結果。動態(tài)(至少半年)獲取外部宏觀經濟預測數據更新各模型組合層面違約概率(PD)、違約損失率(LGD)值 ,計算不同組合層面的減值結果。因對未來宏觀經濟因素的預測結果作用于全部信用卡貸款規(guī)模,其變化將對模型穩(wěn)定性產生重要作用。如果對未來經濟發(fā)展不確定性的預期增強,則對預期信用損失的計量將更加審慎,必然沖擊當期效益下降;相反,對未來經濟發(fā)展過于樂觀,也將造成減值提取不足而無法覆蓋實際損失。因此,在更新宏觀預測數據時,需考慮相關參數及應用數據的合理性,以得到合理、穩(wěn)定的減值結果。
第三,在計量范圍上,將具有貸款承諾性質的信用卡可用未用授信額度納入減值計量。相對以往關注表內資產風險,新準則的視角更加全面,對于已經向客戶承諾的信用卡未使用授信額度,因不具有“無條件”撤銷以及客戶歸還已用的信用額度后其可用信用額度自動恢復的循環(huán)性特點,需要提取減值準備。對于信用卡未使用的授信額度通過設置信用風險轉換系數(CCF)方式轉換為等額的信用風險暴露,來預測未使用授信額度的使用率以及可能發(fā)生的風險。
綜上,由于“預期損失”模型可以在每個報告日提供更新的預期信用損失信息,不僅簡化信用卡透支資產減值處理方式,還使得財務報告及時反映信用風險變化,給報告使用者提供更多有價值的信息,減值計量的預見性、全面性、謹慎性大大提高。
(2)新準則實施的有利條件
第一,采用內部評級法計量信用卡資產減值為實施新準則奠定基礎?!栋腿麪栃沦Y本協(xié)議》中將信用風險計量方法分為標準法和內部評級法(IRB法,包括初級法和高級法),根據我國銀行業(yè)監(jiān)管要求,國內主流銀行已經采用內部評級法進行信用卡風險計量,信用卡經營機構構建的資產減值模型一般都是借鑒巴塞爾BaselII 信用風險估算模型的高級法,通過對信用卡資產逾期狀況等信息進行分析,獲得“違約損失率LGD”和“違約概率PD”兩大要素,從而確定信用損失比率,這種對已經發(fā)生損失的減值計量方法為實施新準則奠定了基礎。在此基礎上,新準則提出預期損失的“三階段法” ,針對不同階段采用不同的方法確認預期信用損失。
第二,現有資產質量分類為新準則實施“三階段”法搭建轉換橋梁。新準則下判斷自初始確認后信用風險是否顯著增加是劃分三個階段的核心。從實質上看,我國信用卡透支資產的風險分類 劃分依據與新準則判斷信用風險變化時的考慮因素近似,都涉及持卡人的償債能力、市場環(huán)境的變化等。因此,可嘗試在現行的信用卡貸款五級分類為基礎上劃分預期損失模型的三個階段,達到與現有信用風險管理體系的整合,從而降低準則的實施成本。采用基于自初始確認后信用變化的“三階段”減值模型,不同階段在計算違約概率時對應不同的規(guī)則,筆者參考劉穎等研究,認為第三階段是在報告日易發(fā)生信用減值的金融資產,與五級分類的不良資產比較接近,可對應為五級分類的次級、可疑和損失類貸款;第一階段中對于信用風險是否顯著增加的判斷,可依據新準則要求中明確的“合同付款逾期超過30天”作為判斷條件,可對應在免息還款期以內的貸款,也就是五級分類的正常類貸款;二階段可對應逾期大于30天并小于等于90天以內的關注類貸款,可以按照信用卡到期還款日 劃分逾期時間并建立與二階段的轉換關系。
(3)對商業(yè)銀行信用卡業(yè)務的整體影響
新舊準則切換期,相對新準則標準需要補提保有不足的資產減值準備,直接通過“未分配利潤”一次性體現在凈資產中,但并不會影響當期利潤;在實施新準則后,減值計提的增加對未來盈利波動產生影響,將制約利潤補充資本的能力;同時,新準則的實施將有助于夯實信用卡透支資產質量,為未來可能發(fā)生的信用風險損失提前儲備財務資源,以提高財務信息質量的可靠性、謹慎性、重要性和及時性。減值準備的增加也將提高信用卡透支資產的風險覆蓋和抵御能力,促進商業(yè)銀行提升風險管理能力和持續(xù)穩(wěn)健的經營能力。
據歐洲銀行業(yè)的調研結果顯示 ,在實施新準則后,86%的銀行預計減值最多增加30%,75%的銀行預計新減值要求將會增加利潤波動性,而79%的銀行預計資本充足率下降最多75個基點。2018年初在我國24家H股銀行2017的年報中揭示了新準則切換影響 :其中15家銀行披露采用新準則后,將使其2018年1月1日的凈資產有所減少,但減少程度各家不一,大多集中在1%~3%之間。
四、商業(yè)銀行應對IFRS9新準則實施的對策措施
新準則使得會計減值與風險管理之間建立起更加緊密的聯系,為加快新準則實施,以更加全面、審慎視角反映信用卡資產經營成果,有效推動經營質量提升,建議商業(yè)銀行在實施新準則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利用大數據技術提高預期損失模型精準度
新規(guī)則將宏觀經濟的變化直接體現在預期損失模型的風險參數上,由于該參數直接作用于全部信用卡貸款規(guī)模,它決定了對預期風險的判斷和減值準備計提的整體水平,因此,該因素對信用卡透支資產規(guī)模越大的商業(yè)銀行影響越大。如果模型參數出現較大偏離,導致財務表現出現偏離,可能出現宏觀經濟環(huán)境的“順周期效應”:在經濟上行期或平穩(wěn)期過于樂觀,低估逾期風險而導致減值計提不足;經濟下行期較為審慎,對整體資產質量預期過于悲觀,導致減值準備大幅增加和利潤的大幅波動。因此,商業(yè)銀行必須具備洞察經濟環(huán)境對信用卡資產風險影響的能力,只有加快新技術應用,準確判斷經濟形勢變化及影響,才能避免“順周期效應”以及跨經濟周期預期偏離造成的減值計量誤差。
商業(yè)銀行應重視宏觀經濟對預期風險參數的傳導作用,為避免不同商業(yè)銀行的預測水平出現較大差異,增強上市公司披露信息的可比性,建議:一是發(fā)揮行業(yè)組織作用,建立行業(yè)對宏觀經濟“關鍵指標”變化趨勢的定期預測機制。由行業(yè)組織設置專門機構及研究人員制定關鍵指標、口徑及應用,以反映不同經濟環(huán)境對信用卡客戶風險的量化影響,并定期公布預測結果,作為行業(yè)參與銀行應用于預期損失模型的參數設置。二是要發(fā)揮公司治理及監(jiān)管作用,加強預期損失模型的關鍵參數管理。要建立預期損失模型參數變化審批機制,定期向高管層報告減值計量關鍵參數設置情況,并由高管層審批關鍵參數變動,同時,內部審計部門及外部監(jiān)管部門要發(fā)揮監(jiān)督作用,建立實際風險水平與模型應用結果的定期審計機制,避免模型參數設置不當造成減值計量出現較大偏離,使模型充分體現管理目標并反映實際風險趨勢。
(2)利用技術創(chuàng)新提升信用風險管理能力
信用風險源于客戶,止于風險管理。對于信用卡的循環(huán)信用工具特點而言,在實施新準則背景下,商業(yè)銀行應高度重視信用卡信用風險管理,提高信用卡資產經營能力。
信用卡的信用風險控制應建立在客戶持卡全生命周期的基礎上,將管理目標的設定、風險要素的把握和控制納入全流程管理中。一方面有助于提高信用風險的信息質量管理,確保與信用風險量化的相關要素能夠可靠識別與計量;另一方面在目標設定階段應考慮風險承受及控制能力,從客戶辦卡申請審批入手,加強對新客戶準入及授信額度審批風險管理,依托金融科技與大數據應用,提供與客戶信用能力相匹配、滿足用卡需求、能有效控制敞口信用風險的動態(tài)授信管理機制。此外,應加強客戶持卡的全產品生命周期管理,通過平臺建設,引入更加豐富的支付場景,提高客戶持卡交易行為的監(jiān)控能力,及時識別潛在信用風險,將可能發(fā)生的違約損失控制在合理水平。通過對授信額度的動態(tài)、精細化管理,實現授信額度利用率、產品活躍度與信用風險管理的有效平衡,以此降低表外風險暴露和風險成本。
(3)建立與信用卡風險管理相適應的定價能力
信用卡業(yè)務屬于高成本、高風險、高收益的業(yè)務。一方面信用卡的免息還款期為客戶提供免息消費服務,商業(yè)銀行承擔客戶不能按時還款的風險,另一方面,商業(yè)銀行能否從客戶消費到歸還資金的過程中獲取回報,主要取決于是否可以從客戶信用卡賬戶中收取逾期的利息作為回報。如果客戶出現信用風險顯著增加趨勢時,不僅無法收取作為回報的利息,還要補提減值準備以彌補可能產生的本金損失,直至損失核銷。在整個過程中,銀行向信用卡客戶提供了便利的融資、支付服務,也面臨較高的經營風險,因此,商業(yè)銀行需要具備一定的市場定價和風險經營能力,應借助信用卡利率市場化契機,加強對信用卡透支資產的風險定價管理。對不同風險的信用卡客戶,商業(yè)銀行可根據不同預期風險設計利率、還款期、最低還款額等不同維度的差異化信用卡產品,在滿足客戶需求的同時實施能夠覆蓋預期風險的定價策略,在平衡風險與收益的基礎上,實現利潤最大化。從長期看,新準則的實施,將有利于提升商業(yè)銀行信用卡業(yè)務精細化管理能力,實現經營的流動性、安全性與效益性的協(xié)調統(tǒng)一。
五、總結
行穩(wěn)方能致遠。伴隨消費金融的快速發(fā)展,信用卡業(yè)務迎來發(fā)展機遇期,在這一背景下實施新準則,信用卡資產減值計量也更加全面審慎,為高速發(fā)展的信用卡業(yè)務增加穩(wěn)定動能。
為確保新準則實施的效果,在信用卡總體經營目標一致的前提下,商業(yè)銀行信用卡經營機構要著力加強全流程管理,發(fā)揮協(xié)同效應,全面提高信用風險的經管能力。一是應著力打造預期損失模型的質量和精度,提高經營成果的穩(wěn)定性。二是應充分利用互聯網和大數據優(yōu)勢提高信用風險管理能力,確保模型與流程的協(xié)調統(tǒng)一。從發(fā)卡客戶選擇、授信審批、交易行為監(jiān)控、產品定價、賬戶管理、資產清收等業(yè)務環(huán)節(jié)入手,深耕細作,將風險管理有效作用于全業(yè)務流程和客戶持卡的全生命周期;同時應加強信息系統(tǒng)建設,提高分析決策和預警能力。三是應發(fā)揮績效考核的“指揮棒”作用,建立科學合理、長期有效的信用卡績效考核機制,合理制定預期信用損失目標和效益目標,防止為謀取不當利益的短期經營行為,進而導致績效考評結果不合理的問題發(fā)生。
注釋:
1.信息來源于2018年4月9日,證券時報,IFRS9正式來襲!15家H股上市銀行預告凈資產減少。
2.未來12個月的預期信用損失金額是指因資產負債表日后12個月內可能發(fā)生的違約事件而導致的預期信用損失,是整個存續(xù)期預期信用損失的一部分。
3.《巴塞爾新資本協(xié)議》中對信用風險計量方法分為三種,即標準法、IRB法(內部評級法,包括內部評級初級法、內部評級高級法)。其中IRB法在滿足最低條件和披露要求的前提下,得到監(jiān)管當局批準有資格采用IRB法的銀行可根據自己對風險要素的估計值決定對特定暴露的資本要求。這些風險要素包括PD(違約概率)、LGD(違約損失率)、EAD(違約風險暴露)及期限(M)的量化指標?!x自中國金融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統(tǒng)一資本計量和資本標準的國際協(xié)議:修訂框架”。
4.三階段法是指金融資產分類方法。第一階段是指自初始確認后,信用風險沒有顯著增加的金融工具,按照12個月的預期信用損失的金額確認減值準備。第二階段是指自初始確認后,信用風險顯著增加但沒有客觀減值跡象的金融工具,按照生命周期預期信用損失的金額確認減值準備。第三階段是指在報告日存在減值跡象的金融工具,按照生命周期預期信用損失的金額確認減值準備。
5.信用卡資產五級分類是指正常類、關注類、次級類、可疑類、損失類資產,劃分標準以逾期時間和信用風險相關因素認定資產分類。
到期還款日是指信用卡發(fā)卡銀行與持卡人約定,歸還當期應歸還款項或最低還款額的最后日期。
6.信息來源于2017年4月25日,搜狐財經,銀行業(yè)實施IFRS9倒計時:找盈利合規(guī)平衡點是關鍵。
7.信息來源于2018年4月9日,證券時報,IFRS9正式來襲!15家H股上市銀行預告凈資產減少。
參考文獻
[1]卞策.新會計準則IFRS9下的金融資產減值與估值[M].北京:中國商業(yè)出版社,2018
[2]劉穎,施丹,王秉坤.會計準則與監(jiān)管規(guī)則的協(xié)調路徑——基于IFRS 9下商業(yè)銀行貸款風險分類與預期損失模型三階段劃分的研究[J],金融會計,2016,(9):20
[3]劉呂科 韓曉宇.IFRS9新減值規(guī)則的實施:一場寧靜的革命[J].銀行家,2018,(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