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言語行為理論是針對于語言功能,可用于指導在英語口語交際方面的教學,而學生們對于言內(nèi)行為,言外行為,言后行為的一系列理解和應用,對于英語的口語交際是至關(guān)重要的。語言作為一種交際工具,值得我們在應用方面進行深入研究。
關(guān)鍵詞:語言哲學 言語行為理論 英語交際教學法 英語口語教學
言語行為理論主要從語言的社會功能角度研究語言的使用,反應的是“言”則“行”的言語觀。[1]各種語言教學在言語行為理論下下,不再僅僅傳統(tǒng)意義上的進行語言基礎的教學,而是對于語言的各個方面的全面發(fā)展,讓他們學習,理解并且運用。學生學習英語的最終目的是溝通。因此,言語行為以及目的是言語行為理論中最為關(guān)注的問題,它主要試圖解釋說話人的言語意義。而交際教學法,便可以充分利用言語行為理論,讓學生感受真正言語環(huán)境下的交流。
一.語言哲學的言語行為理論的發(fā)展以及主要內(nèi)容
語言哲學在現(xiàn)代西方哲學中,有著最廣泛的影響。并已經(jīng)取得許多卓著的研究成果。其中,哲學家們將其分為三種流派:邏輯實證主義、言語行為理論和生成語言學。20世紀60年代以來,英國哲學家奧斯汀提出了言語行為理論,這種語言哲學便引起了語言學界的廣泛關(guān)注,大量哲學和語言學著作相繼出版。隨后,他的弟子約翰·羅杰·西爾對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更詳細的分類,鞏固了其作為語用學核心理論的地位。
言語行為是20世紀50年代語言哲學家的研究對象,是指不同語言背景的人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使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行為。顯然,言語行為與日常生活中簡單的對話不同,是一種交際行為。它不僅涉及說話者的意圖,還涉及到聽者所達到的效果。奧斯汀是言語行為理論的領(lǐng)路人,他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言語行為的三部分理論,即言內(nèi)行為、言外行為和言后行為。其中,言內(nèi)行為是指說話人“說話”的行為,即人們通常所知道的通過發(fā)音說單詞、短語甚至句子的方式。顯然,上述行為只是淡出的語言輸出,不能構(gòu)成語言交際這一過程。言外行為是指說話人通過“說話”來像聽者實現(xiàn)信息傳遞、命令或問候的行為。言后行為是指說話人“講話”的意義或者效果,即它對聽者的影響。
塞爾在20世紀60年代末提出了間接言語行為,他認為人類在使用語言表達思想時往往并不是直接說出自己的想法,而經(jīng)常采用一種“轉(zhuǎn)彎抹角”的表達方式。例如,A對B說,“我們明天一起去旅行吧?!盉的回答是“明天公司會加班”。這里,乙并沒有明確回答去或者不去,但是甲卻可以通過對乙的話語的解讀理解到乙所要表達的意思。塞爾認為句子的字面意思和話語意義之間的不一致性對語言的間接性進行解釋具有廣泛意義,這即可以稱為間接言語行為。
二.語言交際法教學理論
語言交際教學法是目前英語口語教學中應用最廣泛的一種教學方法,一般適用于高中,大學及大學以上的教學程度。受到社會語言學及語用學的影響,在20世紀70年代,海默斯和威爾金斯及其他一些語言學家提出這一概念。海默斯認為:“語言的社會交際功能是語言最本質(zhì)功能[2]”美國著名的語言學家喬姆斯基認為人類先天具備語言能力,人生來頭腦里就具備了人類所有語言的共同特點,這就是普遍語法。與喬姆斯基的“語言能力”不同,海默斯認為,語言學家不應狹隘地把語言看作一個正式的系統(tǒng),盲目地討論所謂的語言能力,即喬姆斯基定義的“語言知識”。他認為,除了這些知識,這些知識更重要地是幫助人們更好地運用語言[3]。因此,海姆斯更注重語言的功能,而更準確地說是用語言來進行溝通的功能。在此基礎上,交際教學法也可以作為外語教學法的一種功能,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堅持學習與應用相結(jié)合,提倡在實際情況下根據(jù)實際情況使用真實、真實的語言材料的一系列溝通過程。
三.在英語交際教學法中,言語行為理論的運用
(一)提升學生的語用學意識
在運用言語行為理論的時候,教師可以在進行口語交際教學的過程中,向?qū)W生介紹語用學,加強學生對言語行為理論知識的認識。講解的時候應該增加趣味性和互動性,讓學生們多多參與進來,做到深入淺出,并且用實例說話,注重實用性,可以盡量選擇一些與學生們?nèi)粘I罱咏拿}。在交際討論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教師應該意識到,語用學對于學生們還是一種相對嶄新的學科,所以,在向?qū)W生介紹言語行為理論知識的時候,盡可能做到簡潔明了,學生可以不掌握,但是盡量要做到理解,親身體會到在交際中該理論的場合,現(xiàn)象以及更深層的含義,意識到人們在說話中會存在“話中有話”的情況,要學會“察言觀色”,并揣摩“言外之意”[4]學生有了這種意識,就能在交際訓練中有意的思考,學會分析說話者的真實意圖,而不僅僅是單純地理解句子的表面意思。
(二)通過語境引導學生理解話語的言外行為
人們的言語交際活動都是在限定語境的制約下進行的,同理,學生若想理解當時說話者的的真實意圖,就應該深入了解當時的語境,想象自己身在其中,才能將其表達出來也就是言外行為[5]。語境主要指人際活動的場合,如周圍自然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年代環(huán)境等,也可以指言語活動所需要的前提和條件。語境可以分為三類:背景語境、情境語境和上下文語境。
背景語境主要是指在語言交際中,言語所處的文化背景,比如,交際所處的社會情況、交際雙方的歷史等等,這種語境隱性語境,在交際訓練的時候,英語教師要結(jié)合所屬情境不同的背景文化,引導學生了解英美的文化背景或者社會歷史的形成等知識,這樣學生深入情境,更容易將所屬理解并且表達出來。[6]
W:John, do you want to go shopping with me today?
M: Sure. But I have an appointment with my doctor at four oclock. 在這個語境中,”約會“并不是普通理解意義上的約會,而是去和醫(yī)生看面,有可能是身體不舒服。所以在英美所屬背景文化中,這便隱含了“我不能去購物“的含義。
情境語境作為一種顯性語境,主要是指語言交際活動的特定時間空間因素,它反映了交際雙方當時的生理心理狀態(tài),是一種在所屬情境中短暫且特定的狀態(tài)。因此,在口語交際訓練中,英語教師應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句子當時的時態(tài)語境。
例如,M:I wonder if you find my experience relevant to the job.
W:Certainly. But if only you had sent in your application letter a week earlier. 在這個對話中,提問者問是否可以得到這份工作,但回答者卻說,如果一周前將簡歷寄過來就可以,言外之意就是別人已經(jīng)在做這份工作了。
(三)內(nèi)化使用言語行為理論
在教師講解和并指導學生實踐運用言語行為理論知識時,學生對于言語行為理論的理解也會隨學習進程的推進而有一定的加深,這個時候,教師便可以根據(jù)課堂的進程,逐步增加訓練難度,比如,在課堂初期,給學生們分組,讓其自己選擇命題,在課前進行準備后再進行交際訓練。當學生們已經(jīng)逐漸熟練之后,教師可以根據(jù)具體題目預設一個情景語境,讓學生來進行角色扮演??梢酝ㄟ^對事件、情境以及任務的設置,引導學生按照要求將角色演繹出來,讓課堂更加靈活,更加生動有趣。
四.結(jié)語
總之,語言是一種交際工具,已經(jīng)成為英語教師的共識。英語教師不應遵循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只注重語音和語法的教學,而忽略學生的實際英語應用能力。在實踐教學中,英語教師應促進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全面發(fā)展。而口語交際教學,本就是英語教學中難度較大的一項,所以教師應正確引導學生,理解交際語境并且簡化交際過程,讓學生們學會運用言語行為理論,盡可能的理解言語交際中各種言語行為的不同含義和不同語境下說話人的隱含意義和真實意圖。提高學生們英語口語應用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1]王電建.語用學和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互補的可能性[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09,01.
[2]徐希勤.間接言語行為理論在高職英語聽力教學中的應用[J].才智,2013,(33):68.
[3]楊蕾.間接言語行為理論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英語廣場:學術(shù)研究(教育教學刊),2014,8(04):194-195.
[4]Hymes, D.. 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A]. In J. B. Pride, & A. Holmes (Eds.), Sociolinguistics[C]: Selected Readings. Harmondsworth: Penguin, 1972.
[5]狄雅.喬姆斯基“語言能力”與海姆斯“交際能力”的比較[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12,08.
[6]魏斯曼.間接言語行為理論在大學英語聽力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吉林大學,2014.
項目信息:本文系遼寧師范大學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項目編號:201710165000076指導教師:王強
(作者介紹:房家宜,遼寧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本科在讀,英語師范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