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欣
人為什么要受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到底什么是好的教育?這是一些沒有標準答案的永恒的問題。
曾任耶魯大學校長20年之久的理查德·萊文曾說過:“真正的教育不傳授任何知識和技能,卻能令人勝任任何學科和職業(yè),這才是真正的教育?!闭嬲慕逃?,是批判性的獨立思考、時時刻刻的自我覺知、終身學習的基礎(chǔ)。學會思考、選擇,擁有信念、自由,這是教育的目的,也是獲得幸福的終極能力。
“在亞當?shù)膲櫬渲形覀兇蠹叶加凶铩?/p>
“教育”這個詞對于我們來說,并不陌生。人為什么要受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到底什么是好的教育?這是一些沒有標準答案的永恒的問題。
1892年,美國名噪一時的《論壇》(The Forum)雜志刊登了一系列關(guān)于美國教育現(xiàn)狀的重磅報告。報告的寫作者約瑟夫·梅耶·賴斯(Joseph Mayer Rice)原本是紐約市的年輕兒科醫(yī)師?;趯逃臐夂衽d趣,他到德國的耶拿大學和萊比錫大學花費了整整三年時間研究教育學。
從歐洲回來后,這個33歲的年輕人開始在媒體上宣揚一些教育新觀點。他的尖銳言辭受到了《論壇》的關(guān)注。主編佩琦(Walter Hines Page)建議賴斯代表雜志準備一份有關(guān)美國公共教育的第一手評估材料。
從波士頓到華盛頓、從紐約到圣路易斯,賴斯到教室聽課,同教師談話,出席地方教育董事會會議,訪問家長。1892年,他調(diào)查訪問了36個城市?;谶@次調(diào)查所發(fā)布的報告成了刺向美國教育的一把匕首。
賴斯激烈地抨擊說,在美國的一個又一個城市,教育正在毀滅。教學往往是草率的,教師們認為“教低年級的孩子不費心”。所有的課堂都彌漫著一股死氣沉沉的氣息。未經(jīng)培訓的教師對著老掉牙的課本照本宣科,而孩子們的學習就是死記硬背他們的課本。每節(jié)課花費10~15分鐘在背誦上,已經(jīng)成為一種常規(guī)的教學模式。
賴斯所處的美國剛剛經(jīng)歷了一場現(xiàn)代教育革命。伴隨著工業(yè)的發(fā)展,從19世紀30年代開始,美國進入大規(guī)模的城市化進程。為了對涌入城市的貧民區(qū)兒童進行教育,同時對大量移民進行“美國化”,以1852年馬薩諸塞州的《義務(wù)教育法》為發(fā)端,19世紀下半葉,美國各州相應建立起公立教育制度,普及中小學教育。至19世紀末,美國的初等教育制度基本定型。
從本質(zhì)上,灌輸式的教育是由教育中的權(quán)力結(jié)構(gòu)決定的。近現(xiàn)代教育產(chǎn)生之前,教會是教育的核心機構(gòu)。以神啟知識為中心的基督教教育促進了灌輸式教育的形成。人的認識只能局限在教義所規(guī)定的思想范圍內(nèi),對教會所確認的事物和結(jié)論不能有任何懷疑。而在教育內(nèi)容上,人們自然也沒有自我選擇的余地。幾百年來,灌輸式的教育從未受到動搖。它被應用在各種層次的教育中,兒童教育并不例外。
在中世紀及其以前的時代,人們并沒有把兒童看作兒童的觀念。在中世紀社會里,孩童一旦到了可以擺脫父母、保姆或其他人經(jīng)常性的關(guān)照,能夠獨自行動的年齡,他就從屬于成人社會。人們只認可他們在生理上與成人存在差異。于是兒童參與成年人的各種活動,穿著與成人一樣的服裝,他們與成人世界混雜在一起,被當作“縮小版的成人”。
既然無所謂“兒童”,也就更無所謂針對兒童制定的教育方法。甚至,兒童受到的教育可能更為嚴苛。拯救這些靈魂的任務(wù)最初是由家長與教會聯(lián)合完成的。
當正式教育逐漸發(fā)展并且興盛之后,學校機構(gòu)也加入了這個行列。在16世紀的學校里,兒童穿著大人般的衣服,維持大人般的姿態(tài),而且只要稍有不順從,就會換來鉗制與體罰。
在中世紀,劍橋大學的學生想要成為一名文法學學校教師就必須通過這樣的考試:在主考官面前展示自己用木棍體罰一個兒童的能力。直到19世紀中葉,美國小學的主要教科書里,在教孩子認識第一個字母時,課本上依然寫著:A——在亞當?shù)膲櫬渲形覀兇蠹叶加凶铩?/p>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不僅在美國,全球范圍內(nèi),許多國家都在上個世紀經(jīng)過了激烈的反思、實踐,不斷在不同的教育模式之中進行取舍。
20世紀初,杜威、克伯屈、帕克等進步主義教育學家先后訪問了四大洲近20個國家。來自中國、日本和印度等國的大批留學生先后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其中一部分直接受過杜威、克伯屈等人的教導,程度不同地受他們思想的影響。杜威的著作先后被譯成中文、日文、西班牙文、俄文、德文等36種文字。進步主義教育理論和實驗在世界范圍內(nèi)都產(chǎn)生了廣泛和深刻的影響,指導了各國的教育改革和實踐。
在英國,上世紀50年代以前,以傳統(tǒng)課程教育為核心的基礎(chǔ)教育課程占據(jù)主導地位;60年代,注重兒童發(fā)展的課程最終成為主流。70年代以后,英國政治、經(jīng)濟和社會背景的變化又促使教育回歸保守。1980年和1988年的改革都體現(xiàn)了撒切爾主義,推行新保守主義的文化右翼綱領(lǐng),即強調(diào)教育中的標準、傳統(tǒng)、秩序、權(quán)威、等級制度等?!?988年教育改革法》按年齡重新劃分了學段,并為每個學段制定了成績目標和教學大綱。在20世紀英國教育史上,這是第一次為課程制定了具有法律效力的成績目標和教學大綱。
事實上,所有這些教育改革均圍繞著一個國家的核心議題,即加強英國在世界上的競爭力。對于教育的評價標準總隨著時代議題的變遷而變化,在社會需求和個人發(fā)展之間尋找平衡點。
在過去半個世紀里,保守也一直是美國教育的主流。2002年,小布什政府簽署了半個世紀來最重要的教育法案《不讓一個孩子掉隊》,重點是對全國所有學生的閱讀、數(shù)學和科學成績設(shè)定發(fā)展目標,加強標準化考試,對不合格學校進行懲罰。
盡管如此,美國教育已經(jīng)打上了進步主義的諸多深刻烙印:學校從8年小學和4年中學的體制變成了6年小學、3年初中和3年高中的體制。這是對發(fā)育期兒童的特殊需求的更大重視。所有年級都繼續(xù)擴大和重新組織了課程。學校增加了課外活動,學生俱樂部以及各種活動成了美國學校的一個顯著特征。
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學校組織多樣化和更靈活的學生小組。教室特點的變化非常明顯,特別是小學教室,與作為曾經(jīng)的課堂教學的教室有了很大不同。課本變得豐富有趣,越來越多利用一些補充材料,比如幻燈片、電影,不計其數(shù)的資料,從植物、動物到制造業(yè)產(chǎn)品,都進入了課堂教學。校舍進行了改革。體育館、游泳池、運動場、實驗室、商店、小型的桌子和椅子,可以移動的家居和隔板都說明教學計劃和管理發(fā)生了變化。而師生之間的關(guān)系也被改變,它變得更加靈活、積極、不拘于形式。
在學校管理上,行政管理人員放棄了部分權(quán)力,教師在課程制定中發(fā)揮了更大的作用,家長可以通過家長協(xié)會或家長和教師協(xié)會發(fā)揮更大的作用。完全以教師為中心的灌輸式的學校教育再也沒有容身之處了。
我們時代的“自由教育”
按說,教育沒有那么復雜。
人之初,沒有學校,也沒有教育。3.75億年前,泥盆紀海洋強者如林,弱肉強食,某一只盾皮魚某一天做了一個天大的冒險:把卵生變?yōu)樘ド【痛艘豢蹋\突變,盾皮魚分娩出強壯后代,徹底超拔出魚吃魚的殘酷現(xiàn)實,挺起了進化的脊梁,這是人類最原始的祖先。
在隨后人類漫長進化過程中,依然沒有學校,也沒有教育,人類智力還是獲得了高質(zhì)量發(fā)展,終于成為世界主宰。后來我們之所以有了學校和教育,應該說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以期獲得更高質(zhì)量的智力提升,以確保我們擁有更強大的生存能力。
曾任耶魯大學校長20年之久的理查德·萊文曾說過:“真正的教育不傳授任何知識和技能,卻能令人勝任任何學科和職業(yè),這才是真正的教育。”
因為他認為,專業(yè)的知識和技能,是學生們根據(jù)自己的意愿,在大學畢業(yè)后才需要去學習和掌握的東西,那不是耶魯大學教育的任務(wù)。那大學教育有什么用呢?
理查德·萊文在他的演講集《大學的工作》中這樣提到:“耶魯致力于領(lǐng)袖人物的培養(yǎng),本科教育的核心是通識,是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獨立思考的能力,并為終身學習打下基礎(chǔ)?!?/p>
通識教育的英文是「liberal education」,即「自由教育」,是對心靈的自由滋養(yǎng),其核心是——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責任、遠大的志向。自由地發(fā)揮個人潛質(zhì),自由地選擇學習方向,不為功利所累,為生命的成長確定方向,為社會、為人類的進步做出貢獻。
正如《大學的理念》的作者約翰·亨利·紐曼所說:“只有教育,才能使一個人對自己的觀點和判斷有清醒和自覺的認識,只有教育,才能令他闡明觀點時有道理,表達時有說服力,鼓動時有力量?!?/p>
教育令他看世界的本來面目,切中要害,解開思緒的亂麻,識破似是而非的詭辯,撇開無關(guān)的細節(jié)。教育能讓人信服地勝任任何職位,駕輕就熟地精通任何學科。
2005年,美國已故小說家大衛(wèi)·福斯特·華萊士曾在凱尼恩學院的畢業(yè)典禮上發(fā)表演講。華萊士是在西方有卓越影響力的作家,被譽為“近20年來最有創(chuàng)造力的作家”。
演講的開頭,他講了一個小故事:“兩條年輕的魚遇到一條老魚。老魚打招呼道:早上好,孩子們。這水怎么樣?兩條年輕的魚繼續(xù)游了一會兒,終于,其中一條忍不住問另外一條:什么是‘水?”
演講中提到,一個成年人的生活需要早早起床,趕赴辦公室,應付8-10個小時充滿挑戰(zhàn)的工作。然后去超市、做飯,放松一會就得早早上床。因為,第二天又得周而復始,再來一遍。
人很容易在這樣的生活里,形成無意識的慣性:無意識地翻手機、給生活加速、陷入瑣碎的柴米油鹽、忽略身邊的人和事、冷漠、憤怒、抱怨,而不自知。
就像開頭的故事一樣,生活在“水”中太長時間,已經(jīng)不知道水是什么。
實際上,教育的目的不是學會知識,而是學習一種思維方式——在繁瑣無聊的生活中,時刻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識,不是“我”被雜亂、無意識的生活拖著走,而是生活由“我”掌控。
真正的教育,是批判性的獨立思考、時時刻刻的自我覺知、終身學習的基礎(chǔ)。學會思考、選擇,擁有信念、自由,這是教育的目的,也是獲得幸福的終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