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 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
中華鱘是世界上現(xiàn)存27種鱘魚中的珍稀種類,為全球分布最南的鱘種,還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有“活化石”之稱。
因過度捕撈、水利工程、水質(zhì)污染等原因,中華鱘資源嚴重衰竭,現(xiàn)已被列入國家級保護動物,在我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被列為I級保護動物,在《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魚類》中被列為易危種。
歷史演變中華鱘(Acipenser sinensis),別名臘子、覃龍、鰉魚、鱘鯊等,是中國特產(chǎn)的珍貴魚類,屬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中華鱘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是魚類的共同祖先——古棘魚的后裔。鱘類最早出現(xiàn)于距今2億3千萬年前的早三疊紀,它們與大熊貓一樣具有重要的學術(shù)研究價值,是研究魚類和脊椎動物進化的活化石,而且還具有重要的經(jīng)濟價值,和生活在同一水域的白鱘并稱為中國的“水中國寶”。
遠在公元前1千多年的周代,人們就把中華鱘稱為王鮪魚。在研究生物進化、地質(zhì)、地貌、海浸、海退等地球變遷方面,中華鱘的科研價值及生態(tài)、社會、經(jīng)濟價值均難以估量。
地理分布我國有鱘科魚類計3屬8種。其中鰉屬1種,鱘屬6種,匙吻鱘屬1種。由于我國地域遼闊,生態(tài)環(huán)境豐富多彩,鱘形目魚類的種類和數(shù)量都比較豐富,歷史上分布范圍廣泛,北自黑龍江、額爾齊斯河,南到珠江,以及我國沿海大部分近岸海區(qū)都曾有過它們的分布記錄,只是隨著緯度的降低,其種類和數(shù)量都略有減少。
據(jù)1834年的有關(guān)文獻記載,中華鱘的模式產(chǎn)地是中國。盡管它不是中國特產(chǎn),但卻由于模式產(chǎn)地在中國而出名。后來有人根據(jù)當時的中國歷史和后人的工作推測是廣州。
中華鱘是世界鱘科魚類分布最南的一種,它曾經(jīng)分布廣泛,生活在我國渤海的大連沿岸、旅順、遼東灣、遼河;黃河北部遼寧省海洋島及中朝界河鴨綠江;山東半島、黃河、長江、錢塘江、寧波、甌江、閩江及珠江水系等。在長江可達金沙江下游;在珠江水系可上溯西江三水封開,北江達乳源,甚至達廣西潯江、郁江、柳江;在海南省沿岸亦產(chǎn)。國外見于朝鮮漢江口及麗江和日本九州西側(cè)。
由于過度捕撈等影響,近三十年來中華鱘資源嚴重衰竭,分布地縮減過半。而黃河、閩江均已絕跡,珠江數(shù)量極少。目前中華鱘主要分布于我國近海及長江,其中,僅長江還維持有一定數(shù)量的中華鱘。
形態(tài)特征中華鱘的形狀奇特,與一般魚類差異很大。體梭形,頭大呈長三角形,眼睛以前部分扁平成犁狀,并向上翹??谠陬^的腹面,成一條橫裂,口能夠自由伸縮。上下唇具有角質(zhì)乳突??谇胺讲⒘兄?根小須。眼睛很小。眼后有噴水孔。鰓孔大,鰓膜與峽部相連。鰓耙呈短柱狀,薄而尖,14~28枚,一般為18枚左右。幼魚皮膚很光滑,沒有鱗片,有5行大的菱形骨板,背部1行,體側(cè)及腹側(cè)各2行,體側(cè)骨板數(shù)為24~37塊,背鰭位置很后,背鰭條54~66。尾巴的上葉長下葉短,成為一個歪形尾鰭。全身骨骼為軟骨質(zhì)。腸子的構(gòu)造很奇特,里面有7~8個漏斗狀的螺旋瓣。頭部和身體背部青灰色或灰褐色,腹部灰白色,各鰭灰色。這些特征都表明鱘魚類屬于低等的硬骨魚類。
中華鱘特殊的生理結(jié)構(gòu)反映出生物進化的某些痕跡,因而被稱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具有極高的科研價值,是長江中絢麗的“瑰寶”。
生長特性中華鱘是一種大型的溯河洄游魚類,最大個體曾經(jīng)記錄過一尾約重680公斤,體長可以超過400厘米,最長壽命可達35年。因為它們是長江中最大的魚,故又有“長江魚王”之稱。
中華鱘在海中生長發(fā)育。據(jù)觀察,中華鱘年平均增長速度為雄魚5~8公斤/年,雌魚為8~13公斤/年。但從幼魚長到大型成魚需8~14年。當雄魚長到9~18歲,體長為170厘米,重為50公斤以上;雌魚長到14~26歲,可達到初次性成熟。這些性成熟的中華鱘在7-8月間由海洋進入江河繁殖,歷史上產(chǎn)卵場都在江河的上游。
中華鱘進江后,必須在江里滯留一年,于第二年10月到達產(chǎn)卵場所。在這一年里,中華鱘并不是一直溯江而上,而是時游時停,有時在河道坑洼處潛伏幾天不動。據(jù)漁民說,當刮南風,江中水位稍有漲落時,鱘遇就往上游;而當刮北風,水位漲落大時,鱘魚就潛伏在江中深水處。古人有“鳣出江、淮、黃河、遼河深水處”、“其居也在堆石湍流之間”的記載。
攝食習性中華鱘個體龐大,且屬肉食性魚類,但攝食卻“斯文”。由于它們是底棲魚類,食性較狹窄,且視力極差,只能靠四根觸須去感覺食物,因此主要以一些小型的或行動遲緩的底棲動物為食,在海洋主要魚類為食、甲殼類次之、軟體動物較少。
如河口區(qū)的中華鱘幼魚,主食底棲魚類蛇鯤屬和蛹屬及鱗蝦和蜆類、沙蠶等,產(chǎn)卵期一般停食。這一相對被動的取食方式,實際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中華鱘的生存空間。
生殖洄游中華鱘魚是大型洄游性魚類。它們像游牧民族,生在江河里、長在海洋中。中華鱘的成熟期約需9~14年,待完全成熟后,遷移至我國淺海地區(qū)進入河口,歷史上在長江里要溯游3000多公里,逆流而上,到達金沙江下端,在四川省宜賓市往上的800公里的江段里繁殖。
即將遠行的幼鱘 攝影/朱靜霞
中華鱘的生殖季節(jié)在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產(chǎn)卵場都是選在底質(zhì)為巖石或卵石、水流湍急而含沙量少的江段上。產(chǎn)卵以后,雌性親魚很快即開始降河。產(chǎn)出的卵粘附于江底巖石或礫石上面,在水溫17~18℃的條件下,受精卵約經(jīng)5~6晝夜孵化。剛出膜的仔魚帶有巨大的卵黃囊,形似蝌蚪,順水漂流,約12~14天以后開始攝食。次年春季,幼鱘漸次降河,5~8月份出現(xiàn)在長江口崇明島一帶,9月以后,體長已達30cm的幼鱘陸續(xù)離開長江口淺水灘涂,入海培育生長。待幼鱘在海洋中長大后,將再回到它的出生地繁殖下一代。產(chǎn)完卵的親魚和幼魚一樣仍然返回海洋生活,過幾年后再回到江河作下次繁殖旅行。
中華鱘產(chǎn)卵量很大,一條母鱘一次可產(chǎn)百萬粒魚子,只是成活率不高,最后成魚的仍為少數(shù)。因為長江水流較急,在動蕩的水浪中進行受精,自然受精不完全,這就淘汰了一批魚卵;受精卵在孵化過程中,或遇上食肉魚類和其它敵害,或“驚濤拍岸”,又要損失一大批;即便孵成了小魚,“大魚吃小魚”,還會有一定的損失。如此自然淘汰后,中華鱘下的魚子雖多,能“長大成魚”而傳宗接代的魚卻不多。
實際上,這是動物在進化過程中生殖適應的結(jié)果。凡在個體發(fā)育過程中幼子損失大的種類,下子則多;反之,則少。大自然在以它的法則,來調(diào)節(jié)物種數(shù)量,平衡生態(tài)關(guān)系。